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流板坯中间包内湍流抑制器对流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力学模型实验,研究了湍流抑制器对单流板坯中间包内钢液流动的影响,并比较了有无湍流抑制器时中间包内钢液流动的特性。湍流抑制器使钢液由长水口注入中间包后再返回,从而消除了中间包短路流,发展了表面流,延长了滞止时间和平均停留时间,有利于中间包内夹杂物的去除。湍流抑制器与单挡坝的结构在控制中间包内钢液流动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以八钢30t单流板坯连铸中间包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和数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中间包内钢液停留时间分布,分析了呈双峰形状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反映的钢液流动模式,并采用新的方法计算了包含短路流的钢液流动模式的特征参数,进一步阐述了中间包内钢液流动特性。得出结论:(1)中间包内钢液流动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双峰形状,主要原因是中间包内钢液存在一定程度的短路流(2)中间包底面宽长比是控制中间包内钢液短路流的最主要因素,当中间包底面宽长比为0.30时,中间包内钢液短路流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3.
以国内某企业六流中间包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中间包内温度场、流场及中间包内衬的冲蚀效果进行系统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改变中间包内的控流装置可以有效改善钢液的流动情况,使中间包内各个出口的温度差减小,延长钢液在中间包内的停留时间,降低钢液对中间包内衬的冲蚀强度,延长中间包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王立涛  张乔英  李正邦 《炼钢》2005,21(2):26-29
采用湍流流动的数学模型方法,对板坯中间包内的钢液流动及夹杂物去除率进行了模拟研究。系统分析了在中间包内设置控流设备对钢液流动状态、平均停留时间以及夹杂物颗粒排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挡墙和坝后,中间包内有效防止了短路流,延长了平均停留时间,夹杂物整体排除率明显提高,大大改善了中间包的冶金效果。  相似文献   

5.
宣钢矩形坯连铸机中间包数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三维湍流流动的数学模型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宣钢矩形坯连铸机中间包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在不加任何挡渣板的情况下,中间包内的钢液流动形成明显的短路流;不利于钢液的混合和夹杂物的上浮。中间包内加设挡渣板能够有效地防止短路流,有利于钢液的混合和夹杂物的去除。  相似文献   

6.
多流中间包内钢液流动规律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攀钢六流大方坯连铸中间包,采用等温和非等温物理模拟的研究方法,研究了钢水在中间包内的流动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自然对流对钢液的流动模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体积大、流间距长的中间包必须采用非等温的模拟研究方法。实验还证明了在非等温情况下中间包内加控流装置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应用三维湍流流动的数学模型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八钢十机十流小方坯连铸中间包流场和温度场进行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研究找出最优的中间包内部控流结构,提高钢液在中间包内的平均停留时间,减少各流间出口钢水温差。优化后的方案在42Cr Mo A钢的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根据水钢炼钢厂150 mm×150 mm六流连铸32 t中间包的结构操作工艺参数,采用数模仿真法研究了气幕挡墙技术对中间包内钢液流动特性及夹杂物去除的影响,并对HPB235和65钢进行了工业试验。结果表明,气幕挡墙可以有效改善钢液的流动状态,均衡各出口停留时间,有效延长钢液的平均停留时间,降低死区体积,提高夹杂物去除率。该技术适应多流中间包纯净钢冶炼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中间包内基本的物理现象是钢液的流动,其它冶金过程还包括钢液中夹杂物的去除、卷渣、温度和成分的均匀化等,都是在流动的钢液中进行的,因此研究中间包内钢液的流动是中间包冶金的基础。本研究通过中间包水模实验,结合现场生产实际,优化设计中间包内部结构,达到中间包内死区比例小,促进大型夹杂物的去除,延长钢液停留时间,促进温度和成分的均匀,提高铸坯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三流连铸中间包的物理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己百  于学斌  常锷  雷加鹏 《炼钢》2003,19(1):42-44,49
对3流梯型中间包内流场进行水模实验。发现包内各水口处钢液的流动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A、B型两种优化挡墙方案的设计,延长了钢液在中间包内的停留时间,降低了中间包的不对称度,均衡了各流的操作参数。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中间包内钢液流动特性分析模型的研究进展,针对中间包内钢液的去夹杂流动特性,论述了典型的单、多流中间包去夹杂流动特性分析模型,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较优的单、多流中间包去夹杂流动特性分析模型。对于多流中间包内钢液的流动特性,不仅要考虑非金属夹杂物的去除,还要考虑多流中间包内各流流动特性的一致性,对比分析了典型各流流动特性一致性分析模型的特点并找出了合适的分析模型。所找到的合理的去夹杂及各流流动特性一致性分析模型为中间包内钢液流动特性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某钢厂双流中间包为基础,建立了相似比为1∶3的物理模型和三维稳态数学模型,研究挡坝控流装置上流钢孔的孔径、数量和倾斜角度等变化因素对中间包内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孔径大小和流钢孔的倾斜角度对中间包内钢液的流动特性至关重要。在中间包挡坝上开设的流钢孔孔径为120 mm、倾斜角度为15°时,可改变钢液流向,延长钢液流动轨迹,增加夹杂物去除概率,与原型相比,中间包内钢液平均停留时间增加近28 s,死区比例降低46.5%,理论残钢量降低79%。  相似文献   

13.
薄板坯连铸单流中间包流场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模拟单流中间包内钢液流动行为。计算模拟了无控流装置,应用挡渣墙坝,以及导流隔墙时中间包内钢液流动分布、温度场。结果表明:中间包无控流装置易在中间包中下部形成贯穿流,不利于新旧钢液混合以及夹杂物去除;导流隔墙可使钢液充分上扬,夹杂物易为覆盖渣俘获,有利于夹杂物去除;加装控流装置后,湍动能在到达控流装置前加强,有利于小粒径夹杂聚合上浮;而湍动能在经过控流装置后减弱,有利于钢液平稳流入结晶器;导流隔墙与堰坝组合均可使中间包内钢液充分混合,温度均匀,进出口温差减小。  相似文献   

14.
<正>普遍认为连铸过程中钢液的流动行为严重影响着铸坯质量。中间包作为连接钢包和结晶器的分配器,可调节钢水的流动形态。钢包射流在中间包内引起钢液的湍流流动、旋涡流动和回流等现象,影响钢中夹杂物上浮被渣吸附去除的效果。北京科技大学学者通过开展中间包控流装置布置的正交试验,研究了反应器结构对钢水流动行为的影响。着重探讨了不同尺寸中间包的控流装置布置规律及其对钢液流动行为和夹杂物去除的影响,定  相似文献   

15.
湍流控制器结构对中包流场影响的数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某厂连铸中间包结构和操作工艺参数,选择LAM和Bremhorst修正的低雷诺数κ-ε湍流模型,建立了描述钢液流动的数学模型,用PHOENICS软件进行了模拟计算,讨论了湍流控制器结构对中间包流场的影响,指出湍流控制器的结构对中间包内流场的影响较大,其中环形带顶缘的湍流控制器最有利于中间包内钢液流动特性的改善,环形部分的曲率半径影响钢液的流动情况。  相似文献   

16.
通过40 t中间包的1:3水模型实验,对小方坯连铸6流中间包内钢液的流场进行了测定,研究了5种不同底吹气方案对中间包内钢液流动特性和夹杂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注流区吹气能延长钢水在中间包内的停留时间,减弱湍流强度,同时注流区内吹气可将气泡击碎成弥散小气泡促进了夹杂物上浮,夹杂物去除效果最佳。在近流与中流水口之间吹气,可改善各流的流动特性,中间包内的流动状况最佳,但近流处夹杂物去除效果略差。在中流和远流水口之间吹气,流场改善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对中间包稳流器在德马克连铸机上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对钢液流动状态和钢水在中间包内平均停留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中间包稳流器能有效地防止短路流,改善中间包冶金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某钢厂的八流连铸中间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控流结构中间包内钢液流场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水模型实验和工业生产进行验证。模拟结果表明:ASF中间包内的挡墙和湍流器能够明显改善钢液的流动状态和温度分布,加上双坝后效果更佳,钢液的流动存在4个环流区,不仅增加了钢液的混合程度,而且中间包内钢液的温度分布更均匀且低温区较少。水模试验表明在空包中加入湍流器和挡墙能明显改善各流流动特性的一致性,且在其基础上加入双坝能进一步改善钢液的流动特性,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此外,工业生产也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钢液的非等温现象对中间包内流体流动和传热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用热态水模型研究了中间包内钢液的流动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导致钢液的密度不均匀,使自然对流影响钢液流动;还给出了不同温差、不同控流装置下中间包内钢液温度的分布,并讨论了在不同条件下自然对流对钢液流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承钢8流小方坯连铸机中间包流场的优化方法。通过对连铸中间包流场的模拟研究,确定中间包内钢水的流动规律及影响钢水流动性的因素;优化中间包的结构,给出结构优化参数。通过改进,促进了中间包内钢中夹杂物上浮,降低了钢中大型夹杂物含量,铸坯洁净度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