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以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类树脂(ACR)作为增韧剂,对聚碳酸酯(PC/)聚乳(酸PLA)合金进行增韧改性,研究了ACR用量对合金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微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一定用量的ACR,合金的冲击强度大幅度提高,而其他力学性能影响较小;合金比例为PC/PLA=90/10时,二者的相容性良好,体系只有一个玻璃化温度;ACR的用量对合金的微观形态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两种抗冲改性剂增韧聚乳酸(PLA)体系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抗冲改性剂均能提高PLA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抗冲改性剂2在用量为5%时,使PLA体系的冲击强度提高到11.8 kJ/m2,比添加前提高了140.8%;当两种抗冲改性剂的用量为10%时,PLA体系的冲击强度均从4.9 kJ/m2提高到约16.0 kJ/m2,提高了226.5%。两种抗冲改性剂用量为5%时,PLA体系的断裂伸长率从9%分别提高到33%和20%;抗冲改性剂1用量为10%时,体系的断裂伸长率提高到173%。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天然橡胶(NR)分子链上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制备了三种丙烯酸酯接枝改性NR:NR-g-PMMA,NR-g-PBA和NR-g-(PMMA,PBA)。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对三种接枝物进行了化学结构鉴定。将接枝改性后的NR和未改性的NR与PLA采用哈克密炼机熔融共混,分别制备了PLA/NR,PLA/NR-gPMMA,PLA/NR-g-PBA和PLA/NR-g-(PMMA,PBA)共混物,研究了接枝改性NR和未改性NR含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各共混物的拉伸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均随接枝改性NR和未改性NR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断裂伸长率和缺口冲击强度随接枝改性NR和未改性NR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PLA/NR-g-PBA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和缺口冲击强度比其它共混物提高的幅度大,当NR-g-PBA的质量分数为5%时,PLA/NR-g-PBA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达到78%,缺口冲击强度为5.2 k J/m2,而纯PLA的断裂伸长率仅为7.7%,缺口冲击强度为2.5 k J/m2,说明NR接枝分子柔顺性较高的BA更有利于促进其与PLA共混物的韧性提高。热分析结果表明,PLA/NR-gPBA共混物的热稳定性相比于纯PLA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聚乳酸增韧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熔融共混法,将聚乳酸(PLA)分别与丁二醇-己二酸-对苯二甲酸共聚物(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及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共混制备生物降解复合材料,并模压成型。研究了3种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冲击性能及断面微观形貌。结果表明:PBAT、PBS和PPC均能提高PLA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与PBS和PPC相比,PBAT与PLA的相容性更好;随着PBAT含量的增加,增韧PLA材料的冲击强度逐渐上升,但PBAT与PLA的相容性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5.
聚乳酸增韧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通用注塑级聚乳酸(PLA)材料,研究了刚性粒子种类,增韧剂种类和协同增韧等对PLA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控制扩链剂的添加量有效地对注塑级PLA的熔体流动速率(MFR)进行控制。结果表明:协同增韧剂对PLA有较好的增韧效果,冲击强度从3.5 kJ/m2提高到15 kJ/m2,是单一增韧剂的2.5倍。通过引入扩链剂,得到一系列不同MFR的注塑级PLA材料,满足不同的工业化产品需求。  相似文献   

6.
以丙烯酸酯类树脂(ACR)FM50和D320作为增韧剂对聚碳酸酯(PC)和PC/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ABS)(60/40,质量比)合金进行增韧。研究了ACR对PC和PC/ABS合金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ACR质量分数的增加,PC/ACR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增加,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先增大后减小,PC/ABS/ACR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先增加后降低,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减小,ACRFM50对PC和PC/ABS合金的增韧效果优于ACRD320,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随ACR用量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了聚乳酸的化学增韧改性(共聚改性)和物理增韧改性(增塑、共混与无机刚性粒子复合),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聚乳酸增韧改性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对今后聚乳酸增韧改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聚乳酸(PLA)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以及优良的力学性能.但因PLA脆性大、柔韧性差,必须通过增韧改性提高其加工和应用性能.从橡胶或弹性体增韧改性、聚酯增韧改性以及聚己内酯增韧改性等方面综述了 PLA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聚乳酸是一种环境友好热塑性脂肪族聚酯,它具有原料可再生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完全生物降解性,以及较好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等优点。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生物医药、化纤纺织、绿色包装和电子电器等领域。文章主要阐述了聚乳酸的共聚改性、共混改性和阻燃改性。  相似文献   

10.
聚乳酸因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生物可吸收性以及优良的力学性能,在农业、食品包装、医疗卫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因其玻璃化转变温度较高、性脆、柔韧性差,需通过增韧改性以提高其加工和应用性能。本文综述了聚乳酸通过共聚、交联、共混等改性方法增加柔韧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合成纤维》2017,(7):10-13
对PLA/PHBV纤维进行了干湿断裂强力、一次定拉伸弹性、循环定拉伸弹性及松弛试验,并与纯PLA纤维进行对比来探究PLA/PHBV纤维的基本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LA/PHBV纤维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较小,延展性一般,属于硬而脆的纤维;在较大形变下复合纤维表现出良好的弹性回复能力,并在经过反复拉伸后仍具备优良的弹性回复能力;相较于PLA纤维,PLA/PHBV纤维表现出良好的抗疲劳性。  相似文献   

12.
CPE,CV及其与ACR,MBS复合增韧RPVC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军  杜跃兵 《塑料工业》1998,26(1):97-100
考察了不同CPE牌号及用CPE-PVC接枝共聚物(CV)部分或全部代替CPE对改善R-PVC冲击和拉伸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复合增韧体系(CPE、CV分别与ACR、MBS并用或CPE、CV同时和ACR并用等)对提高R-PVC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PE的分子量高、氯含量分布窄和氯含量高、残余结晶度高分别对提高R-PVC的冲击和拉伸强度有利;CV与CPE并用能提高R-PVC的冲击强度,并且拉伸强度的损失较单独使用CPE为小,并用时其组成比以11为宜;CPE、CV与ACR或MBS联合使用,在适宜组成比下能对R-PVC产生协同增韧效应,改善体系的相容性,提高冲击性能并保留较高的其它力学强度,这是解决目前PVC/CPE共混材料性能缺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PC/PBT合金增韧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晓强  陆波 《塑料工业》2005,33(4):15-17
研究了“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类(ACR)抗冲改性剂对PC/PBT(80/20)合金力学性能和耐热性的影响;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共混物的微观形态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ACR抗冲改性剂的增加,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先增后降,当ACR的用量为15份时,出现最大值;同时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维卡软化温度都降低。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相容剂乙烯-丙烯酸丁酯(E-BA)和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MA-GMA)对聚乳酸/聚碳酸酯(PLA/PC)复合材料进行增韧改性。同时将相容剂E-MA-GMA和E-BA复配,进一步对PLA/PC复合材料进行增韧。结果表明:4%的E-BA和6%的E-MA-GMA使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提高了910倍;E-MA-GMA和E-BA的比例为4:2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达到990 J/m。  相似文献   

15.
徐晓强  亢萍  陆波 《塑料工业》2005,33(12):12-14
研究了“核-壳”结构的ACR对PBT/PC(质量比80/20)合金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CR用量增加,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不断增大,而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维卡耐热度降低。当ACR的加入量为5份时,缺口冲击强度提高1倍,当ACR的加入量为30份时,缺口冲击强度约为纯PBT/PC合金的5倍。从增韧效果来看,FM50略好于KM355。  相似文献   

16.
PLA/PEG共混材料的自增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压力诱导流动成型(PIF)对聚乳酸/聚乙二醇(PLA/PEG)共混物进行加工,研究了PIF对PLA/PEG共混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影响.结果表明,PLA/PEG的球晶在压力作用下变形,形成无定形相和结晶相相互叠层的砖墙增韧结构,内部的分子链沿着流动方向排列;该砖墙结构使材料的拉伸性能提高了2.5倍,冲击性能提高了30倍;材料的Tg在压力诱导流动加工后升高.  相似文献   

17.
巩发明  王欣龙  蔡广志 《塑料工业》2012,40(3):58-60,80
通过偶联剂对碳酸钙(CaCO3)进行表面改性的方法,使CaCO3与聚乳酸(PLA)之间的作用力增强,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了可使PLA/CaCO3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显著提高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CaCO3粒子的改性,使CaCO3比表面积加大,因而与基体接触面积增大,受到应力时会产生更多的银纹和塑性变形区,吸收大量的能量,从而达到增韧、增强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