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我厂硫酸生产规模原是4万吨/年能力,1979年8月扩建到10万吨/年。1982年更换SO_2风机为D700-13并对部分设备进行改造。1983年实产酸(100%H_2SO_4)11万吨,平均日产353.7吨。原料为混合矿,含硫25%,含水5.5%。净化为文—泡—电水洗流程,转化为四段四层一转一吸,一段炉气冷  相似文献   

2.
国外气液传质设备的一些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气液传质塔主要构件的塔板和填料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展速度各有快慢,竞争能力时有强弱。进入80年代后,由于板波规整填料的成功应用,填料及其相关内件的开发研究速度明显快于板式塔。事实上,塔板和填料各有优缺点,各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未来几年中,以下几方面将得到重视和发展:工艺条件与塔与构件的一体化匹配;结构与材质的改进或更新;整塔的精心设计、制造、安装和操作;故障检测和诊断技术现代化;设计模型的理论化和  相似文献   

3.
来强  张剑鹏 《煤化工》2001,1(1):43-45
针对造气系统存在问题 ,对造气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后 ,提高了生产能力 ,降低了能耗 ,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该厂的挖潜改造方案和制定方案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了增加硝酸生产能力,发挥硝酸铵装置潜力,以缓和氨生产与氨加工能力不平衡的矛盾,我厂于1983年2月制定了“硝酸挖潜改造”方案。此方案系购买化工部库存的西德 DEMAG 公司制 KA41-ⅣREX 型NO_x 压缩机组,与原 K-480透平压缩机互为备机,对原系统的薄弱环节作适度改造。一、挖潜改造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王利萍  农元洪 《中氮肥》1995,(1):31-33,35
我厂合成氨装置生产能力的挖潜改造王利萍,农元洪,卢纯明(巨化集团公司合成氨厂浙江衢州,324004)巨化合成氨厂块煤固定床气化制氨系统于1962年12月投产,M期扩建改造后,1966年能力达到90kt/a。1975年增加了能力为55kt/a重油裂解制...  相似文献   

7.
刘飞 《云南化工》1997,(2):42-43
介绍气~液传质设备中浮阀复合塔板的应用情况,采用浮阀复合塔板可在尽可能不降低板效率的同时提高塔器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8.
赵乐群 《中氮肥》1998,(6):41-42
1996年以来,我厂进行了合成氨8改12技术改造。在此期间,因曾建煤气炉无位置,只有进行煤气炉挖潜改造。经过两年的努力,炉气炉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由原来年产8万t合成氨、3万t甲醇提高到13万t氨、4万t甲醇。+3.6m煤气炉产气量达到15000m’/h,中3m煤气炉产气量达11000m’/h。吨氨原煤单耗由2.17t降到1.8t,车间成本有较大幅度下降。现谈谈煤气炉改造方面的情况。l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单炉生产能力1.1操作方法的改进固定层煤气炉传统操作方法是“三高一低”,即高炭层、高温度、高风量、低CO。。采用‘“三高一低”操作法,煤气炉…  相似文献   

9.
选取CO2-K2CO3/KHCO3为吸收体系,次氯酸钠为催化剂,甲苯、异戊醇为第2液相,应用Danckwerts图来同时确定液侧传质系数KL和界面面积a,通过实验研究了分散第2液相的加入对气液传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分散相体积分数φ(1%—10%)的增大,或分散相形成的液滴直径的减小,以及传质组分在分散相和连续相中溶解度的比值m(即传质组分在实验体系的分配系数)增加,或在二相间的相对扩散系数增加时,可显著增强气液传质,为气液液三相体系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气液界面传质机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友光  余国琮 《化工学报》2005,56(4):574-578
提出了气液相际传质的推动力来源于界面不平衡的概念.针对气体吸收过程, 以普遍化的化学势推动力方程为基础, 导出了在有传质通量存在下的两相界面处的浓度关系,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了求解.提出了一个反映液相侧动力学状况的量纲1数Yo ,Yo越大界面处两相越偏离平衡.界面浓度是与Yo和液相主体浓度密切相关的.为验证本文模型, 作者采用显微激光全息干涉技术对甲醇、乙醇、正丙醇静止吸收CO2时的界面浓度进行了测定, 实验结果表明了本文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气液传质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马友光  白鹏 《化学工程》1996,24(6):7-11
文内对气液传质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评述,并预测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开发了一种叶片开孔曝气的新型搅拌设备,并以清水实验条件为基础,研究了该设备中气泡运动规律,选择传质理论中的溶质渗透模型,从单个气泡的产生到上升至液面这一过程入手,建立传质速率方程,进而分析了容器中气泡整体的分布状况,得出总的理论瞬时氧传质速率方程,用来分析和研究该类设备的气液传质效率,为设计高效的曝气设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凯玥  马永丽  李琛  刘明言 《化工学报》1951,73(8):3529-3540
气液固微型流化床兼具微流控系统和宏观流化床的优点,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但是,其应用基础研究十分缺乏。采用床径为1.6、2.0、2.4 mm的微型流化床,平均粒径为160、190、220 μm的玻璃珠,以NaOH水溶液吸收CO2气体为气液传质研究物系,在三相流动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表观气速、表观液速、床径、粒径等对三相微型流化床气液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给定其他条件,增加表观气速和表观液速,均使气液体积传质系数增大;表观气速主要改变气含率和气液相界面积,而表观液速主要改变液相传质系数;床径减小,气液相界面积和气液体积传质系数都有所增加;在气液两相微型鼓泡塔中加入固体颗粒,形成三相分散鼓泡流型,当其固含率在0.15~0.30范围内,可显著增强气液传质,其气液体积传质系数是气液微鼓泡塔的1.1~1.5倍;与宏观流化床相比,相同条件下微型床的相界面积为它的5~10倍,是微型流化床具有更大体积传质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王凯玥  马永丽  李琛  刘明言 《化工学报》2022,73(8):3529-3540
气液固微型流化床兼具微流控系统和宏观流化床的优点,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但是,其应用基础研究十分缺乏。采用床径为1.6、2.0、2.4 mm的微型流化床,平均粒径为160、190、220 μm的玻璃珠,以NaOH水溶液吸收CO2气体为气液传质研究物系,在三相流动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表观气速、表观液速、床径、粒径等对三相微型流化床气液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给定其他条件,增加表观气速和表观液速,均使气液体积传质系数增大;表观气速主要改变气含率和气液相界面积,而表观液速主要改变液相传质系数;床径减小,气液相界面积和气液体积传质系数都有所增加;在气液两相微型鼓泡塔中加入固体颗粒,形成三相分散鼓泡流型,当其固含率在0.15~0.30范围内,可显著增强气液传质,其气液体积传质系数是气液微鼓泡塔的1.1~1.5倍;与宏观流化床相比,相同条件下微型床的相界面积为它的5~10倍,是微型流化床具有更大体积传质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史元璋 《煤化工》2013,(5):44-45,48
针对焦炉气供应量增加、无法全部利用的现状,对原18-30合成氨、尿素装置系统进行了改造,新建了1台Φ1 600 mm的氨合成装置、变压吸附提氢装置、无动力氨回收装置和液氨充装站,并对运行后出现的变压吸附后产品氢中微量成分(CO、CO2)偏高及合成系统压力高等问题进行了改造,改造后合成氨产量增加了80 t/d。  相似文献   

16.
气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气液传质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反应器在石油化工、湿法冶金、环境工程和煤的液化等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基础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传统三相床主要应用于低液速(U_L<  相似文献   

17.
我厂硫酸车间吸收塔原系年产5000吨硫酸的两个干吸塔(直径均为1360毫米)并联,生产能力为年产1~1.5万吨硫酸。在1981年春挖潜改造中,我们采用强化设备的办法,使两个并联的小塔达到2.3~2.5万吨/年的生产能力。设备在高空塔速度(~1.5米/秒)、高喷淋密度(17米~3/米~2·时)下操作,然而阻力低,带雾沫少,吸收率提高到99.93%,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滴流床中的气液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同时估算滴流床内气液传质系数和持液量的阶跃响应S域分析法,着重讨论了液体表面张力对床内气液传质系数的影响,并给出了计算床内气液传质系数和持液量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20.
蔡旺锋  李霞  许春建  周明 《化工学报》2005,56(4):579-586
针对液膜区存在复杂反应的浆料吸收体系,通过气体吸收对分散相颗粒溶解增强作用的研究,建立了反应浆料增强气体吸收的三区域模型.采用搅拌槽间歇吸收实验测定了不同搅拌强度和Mg(OH)2浆料固含率时SO2吸收速率增强.研究发现,颗粒粒径、浆料浓度、“惰性区”厚度以及待吸收气体分压等参数是影响吸收增强作用的主要参数.考虑气液近界面“惰性区”和浆料表观黏度影响后的三区域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