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量硼对低碳贝氏体钢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实验机对加入微量硼的低碳钢进行了动态CCT曲线的测定和组织分析,研究了钢中微量硼在奥氏体晶界上的偏聚作用。结果表明,微量硼的加入降低了碳原子在晶界上的吸附趋势,导致了晶界处珠光体形核率的下降,改变了动态CCT曲线的形状,抑制了珠光体的转变,能明显提高钢的淬透性和强韧性。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对低碳贝氏体钢590L进行了开发研究,主要包括成分设计和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的测试,最后进行冶炼和轧制.根据实验室研究结果并结合川威950生产线实际情况,优化了CW590L微合金钢的工业生产方案并成功进行了实践.对工业生产的微合金钢的组织与性能进行检测,其平均屈服强度为505 Mpa,平均抗拉强度为630 Mpa,平均延伸率为27%,冷弯(d=1a)全部合格且综合性能波动不大,产品组织和性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3.
试验低碳贝氏体钢(/%:0.08C,0.11~0.13Si,1.10~1.20Mn,0.008~0.009P,0.002S,0.21~0.23Ni,0.020~0.021Ti,0.003~0.004Nb,0~0.0010B,0.000 7~0.0008O,0.0031~0.0033N)由50kg真空感应炉熔炼,轧成45mm钢板,并经930℃淬火,610℃回火。研究了0.0010%硼对780 MPa低碳贝氏体钢45mm板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硼可显著提高试验钢的淬透性,不含硼试验钢淬火后得到粒状贝氏体,0.0010%硼试验钢淬火后得到板条贝氏体。硼明显改善试验低碳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含0.0010%硼试验钢淬、回火后的抗拉强度834MPa和屈服强度771MPa远高于不含硼试验钢的抗拉强度702MPa和屈服强度591MPa,实际生产中应加入适量硼可使低碳贝氏体钢得到板条贝氏体。  相似文献   

4.
 采用热膨胀法测定6种不同成分低碳贝氏体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CCT曲线表明,加入微量硼能使含钒低碳贝氏体钢在大于03℃/s的冷速下获得贝氏体组织,而V-N微合金化的低碳贝氏体获得全贝氏体的临界冷速要高于V-B钢,且贝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也要较V-B钢高20℃左右。在含钒、氮低碳贝氏体钢中加入钼、铬将会促进钢的贝氏体相变,但钼的作用要优于铬;钼、铬的加入可使含钒、氮低碳贝氏体钢的贝氏体转变温度降低至少30℃,且贝氏体组织得到了细化,钢的维氏硬度也提高了HV10~30。  相似文献   

5.
采用Formastor-F型全自动相变仪测定了一种空冷贝氏体钢的静态CCT曲线,并研究了冷却速度对显微组织、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0.04℃/s≤冷速0.35℃/s,室温组织为贝氏体;当0.35℃/s≤冷速1℃/s时,室温组织为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当冷速≥1℃/s时,室温组织为马氏体;当冷速小于1℃/s时,硬度呈线性增长,当冷速在1~10℃/s时,硬度基本保持不变,大约为600 HV。  相似文献   

6.
硼对P20钢淬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硼对塑料模具钢P20的淬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硼使P20钢的铁素体形成区域C形鼻尖发生右移,加硼后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成得到明显抑制;在油淬的条件下,P20钢的临界淬透直径由380 mm增加到近500 mm.  相似文献   

7.
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对Cu-Nb-B系超低碳贝氏体钢进行不同焊接工艺下热模拟试验,选定峰值温度为1340℃,高温停留0.5s,t85,分别取30,45,60s.研究了焊接热影响区(HAZ)组织、性能和硼的分布.结果表明:此类钢在不同焊接条件下,焊接热影响区均具有较好的低温韧性和较低的韧脆转变温度.进一步探讨了不同t85;对钢中贝氏体组织组成及形态的影响,以及组织和低温韧性的关系.用径这显微照相技术(PTA)显示了硼在热影响区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中低碳空冷贝氏体钢的冲击磨损性能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研究了4种碳含理分别为0.15%、0.18%、0.23%和0.30%的空冷贝氏体钢的冲击磨损性能,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磨损表面的貌特征。结果发现,随着碳含量的提高,冲击磨损速度降低,碳含量分别为0.18%,0.23%和0.30%的3种贝氏体钢的冲击磨损速率相近,前3种低碳空冷贝氏体钢的磨损表面除了有磨损犁沟外,还存在唇状裂纹,碳含量越低,磨损表面越粗糙,所研究的4种贝氏体钢中,当抗拉强度1550MPa,容易形成穿透性裂纹。  相似文献   

9.
徐通  杨秀亮 《钢铁钒钛》1995,16(3):39-47
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对不同钛,硼含量的10炉锰钛硼钢进行了钛化合物溶解析出,淬透怀和组织性试验,以期研究不同钛硼含量对上述诸方面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钛,硼最佳含量配比。  相似文献   

10.
开发的低碳贝氏体钢Q650(%:0.06~0.08C、1.6~1.8Mn、≤0.3Cr、≤0.06Nb、≤0.02Ti、≤0.15Mo、≤0.05V、≤0.002B)(20~40)mm×(1 600~3 200)mm钢板的生产流程为铁水预处理-120 t转炉-LF精炼-连铸-控轧-控冷。通过控制再结晶区单道次变形量≥15%,累积变形量≥50%,未再结晶区道次累积变形量≥60%,冷却速度15℃/s,终冷温度≥500℃,可获得不同类型的贝氏体相变组织,并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1.
刘艳玲  黄重  田云生 《河南冶金》2016,(4):15-16,32
对不同氮含量下的含硼低碳贝氏体钢的强塑性、冲击韧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微观组织简单分析了氮对钢板强度造成影响的原因,并从热力学角度解释了加钛固氮的必要性,针对冶炼过程中氮含量的控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采用TMCP工艺轧制的800 MPa低碳贝氏体钢进行不同温度的回火试验,分析了不同回火温度对800MPa级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过程是板条贝氏体的熟化过程,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强度降低,而冲击韧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安阳钢铁公司生产的含硼低成本低碳贝氏体钢AH70DB进行焊接性能研究,分别进行了焊接CCT曲线测定,焊接冷裂纹敏感性研究,以及对焊接热影响区组织性能、焊热热输入量、焊后热处理及焊接接头综合力学性能评定等内容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AH70DB钢淬硬倾向较小,对氢致开裂敏感性较低。在中等拘束条件下焊接,室温10℃以上不需预热;在苛刻拘束条件下,可实现低预热温度,预热温度50℃以上。采用推荐的焊接工艺焊接25 mm厚AH70DB钢板对接接头,焊接接头综合性能良好,能够满足工矿产品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CSP连轧过程中低碳钢的组织变化规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对珠钢CSP生产现场同一低碳钢轧件的铸坯及不同道次变形后室温组织的研究表明:铸坯组织由细晶区(急冷层)和树枝晶区组成,随轧制道次增加,变形后轧件的室温组织细化,沿铁素体晶界分布的珠光体变得均匀,弥散,连轧前铸坯表面和心部的组织差异随着轧制道次增加逐渐减小,珠钢成品板组织细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大压下连轧工艺,钢中大量弥散析出的氧化物,硫化物和终轧后的层流冷却。  相似文献   

15.
加钛超低碳钢成形性能和贮氢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一种含硫、氮较高的加钛超低碳钢的力学性能和贮氢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试验 材料在热轧时采用较高的终轧温度和冷轧时采用大的压下率并进行合适的模拟退火,既可以获得优良的成形性能,又可以获得优良的贮氢性能。其断裂伸长率达到53%,平均r值达1.8,n值达0.26,氢渗透时间超过10min,具有优良的贮氢性能和抗鳞爆性能。  相似文献   

16.
低碳低硅钢的冶炼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道中 《钢铁研究》2001,(6):18-20,30
介绍了湘钢二炼钢采用转炉-连铸生产低碳低硅钢的实践。重点探讨了低碳低硅钢的钢水氧化性控制。提出了今后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超低碳贝氏体钢ULCB600组织结构及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桂峰  文慕冰  王学敏 《钢铁》2000,35(12):47-49,75
研究了超低碳贝氏体钢ULCB600的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ULCB600钢的基体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其上分布有细小的Nb(C,N)及ε-Cu粒子,板条间有少量M-A岛,以6501℃时效处理后,M-A岛发生回火转变分解成回火索氏体,并有较多的ε-Cu粒子析出。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网的强韧性匹配良好,其力学性能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低碳钢组织-力学性能关系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靖  赵辉  鹿守理 《钢铁》2001,36(3):52-55
在钢的强韧化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具有不同化学成分、不同晶粒尺寸的低碳钢的研究,提出了描述低碳钢成分、组织与力学性能之间关系的模型。  相似文献   

19.
低碳钢高温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Gleeble-150热模拟试验机,采用加热法和冷凝法研究了试验低碳钢的热塑性及强度,分析了其裂纹敏感性及断口组织。研究表明,用凝固法时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文中给出了有关性能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