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博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传播载体,汇聚民声,表达民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随着微博的产生,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逐渐被打破,本文从微博的传播特点出发,分析了微时代下受众群体的改变,并引发了微时代下传播环境需净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政务微博,是指政府机构和官员开通的主要用于发布政务信息,倾听公众心声、诉求,与公众交流互动,解决与政府管理有关的实际问题,传达党与政府机构的声音,及时公布相关数据与事件真相,从而进行网上知晓、网下解决问题的微博.[1]政务微博作为政务微传播的主要形式,其自媒体、去中心化的性质,打破了传统的“由上到下”的信息传播模式,为信息公开、政民互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开创了政府事务的新局面.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政务微博热”使得其传播模式越来越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环境为广播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拓展了空间,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FM 92.6许昌交通广播积极探索微信公众号传播渠道,利用微信平台传播新闻信息,且根据受众需求,丰富新闻信息内容和形式,增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传播质量的提升,本文以FM 92.6许昌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号为例,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的缘起,探究广播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4.
即时通信安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IM)的迅速发展正在急剧地改变人们通信、协作和娱乐的方式.即时通信研究涉及到网络安全、P2P、普适计算、Web Service等诸多技术领域.在技术和应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即时通信要确立未来的主流信息应用和技术的地位,还必须解决自身所存在的一系列安全问题.本文从应用和协议两方面分析了即时通信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文中首先综述了即时通信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一种即时通信的安全模型,并据此模型较为全面地总结并归类了即时通信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分析了其背后的缺陷原因;随后介绍分析了当前各种即时通信安全解决方案及其特点;最后指出了IM安全的一些研究方向,并介绍了用于即时通信的TLS端到端安全、即时通信中的PKI证书管理等几个课题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的新型信息传播工具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断涌现,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格局,催生了“微时代”的新环境格局。在微媒体的作用下,娱乐化的明星突发事件常常登上热搜榜,引发全民关注。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别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议程设置、意见领袖、沉默的螺旋等理论分析明星突发事件中微媒体的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人们之间借助于无线通信技术日益频繁地背景下,即时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输方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本文从即时通信技术入手,分析即时通信监控技术的基本内容与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即时通信监控技术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新媒体与5G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迅速占领市场,微传播成为了当下主流传播方式。在此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借助微传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微传播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新媒体传播语境,提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传播产生了革命性变化,使得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更具交互性,更容易为公众获得,更利于公众参与。本文从移动时代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方式创新的典型案例入手,分析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与新服务所带来的新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移动时代面向公众的六种创新的科学传播方式,并对这些新的科学传播方式对科普机构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蔡雨坤 《科普研究》2017,12(5):50-57
为了认识我国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现状,本文对样本科学类微信公众号进行了量化分析,以了解其科 学信息传播内容和信息表现形式。结果表明,科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拓展了科学传播的传播渠道。科学类 微信公众号在科学主题上均比较多元,同时也积极使用图片、动图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以提高文章的生动性, 在内容建设和信息形式方面是积极向好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国内10 个科学类微信公众平台展开调研,归纳了科学成果的微信公众平台四大特征,讨论了科学成果的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的两大要素,最后提出完善科学成果的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议:提高多类型功能利用率,丰富科学信息传播形式;强化多类型营销理念,扩大科学传播范围;细分多类型受众群体,明晰不同受众关系属性;强化多类型制度监管,营造良好的科普环境。  相似文献   

11.
《通信世界》2013,(2):33
"强化互联网行业管理。修订域名、IP地址资源管理办法,提高网站备案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对移动互联网、微媒介、即时通信、智能终端、应用商店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引导和管理。"随着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以及多样化应用的普及,政府部门内容安全的监管范畴已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微媒介、即时通信、智能终端、应用商店等新兴领域更成为2013年政府部门重点监管与规范范畴。"强化互联网行业管理的相关政策表述,体现了政府部门对于新时期下内容安全的强调,其意味着政府  相似文献   

12.
气象电视服务是公众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视观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气象行业传播气象信息的重要窗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IP电视逐步走入公众的视线.作为气象行业如何利用这种新的媒体提高气象服务传播质量,是在IPTV建设发展前期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新兴媒体’(Emerging Media)环境下,互联网不仅撕裂了信息生产模式、人类的交往方式、媒介的结构,而且还导致政治生活、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甚至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新媒体的发展使世界传播领域发生重大变革,进入移动互联“微时代”。在微博(Weibo)、微信(Wechat)等社会化“微媒体”上,碎片化信息基于用户关系以浓缩式的“微内容”形式即时迅速地传播。在媒介社会化的web3.0时代,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生产和传播者--“微用户”。“变革重构、融合发展”,中国新媒体融合发展中的新鲜标志性动态值得回顾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即时通信行业在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尤为迅速,其业务功能已经实现了由传统的文字信息即时传输过渡到即时语音和视频通信,针对这一发展现状,固网运营商已高度的重视,再加上目前互联网即时通信也朝着移动化即时通信发展,如目前的腾讯qq和手机短信业务进行捆绑形成的手段终端qq即时通信,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这方面的移动即时通信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影响到未来即时通信的格局。鉴于此,有必要分析即时通信行业对未来移动通信行业的影响,以为未来的通信行业做出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月13日,以色列 VCON 通信有限公司推出最新 IPNexus 视频即时通信协作软件,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企业员工即时通信的需求。IPNexus 视频即时通信协作软件具有即时信息交流、即时公告、即时表决三大功能,也可以随时进行多方即时信息会议,由于整套系统都安装在企业自己的服务器上,日常交流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都得到了充分保障,完全避免了使用公网上的即时通信  相似文献   

16.
张卫霞  刘瀛 《现代通信》2006,(10):15-18
近年来,即时通信软件的发展突飞猛进,这一行业的现状是进入门槛低,产品差异化小,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即时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给电信运营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国电信如何应对,如何变挑战为机遇,势必将影响到电信业和即时通信行业的健康互动发展。本文重点介绍即时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电信开展此项业务的SWOT分析。即时通信的定义及分类即时通信指网络用户之间利用电脑、手机等不同终端以及即时通信软件实时地传递文字、语音、视频等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和使用互联网即时通信用户数量的大规模增长,市场…  相似文献   

17.
微信的出现为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注入新的传播力量,为推广企业品牌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微信在强关系圈群中进行即时互动的信息传播,微信联合腾讯其他社交应用平台,为品牌传播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文章针对福建省大学生运用定性和定量的调查方法进行广告调查,了解学生群体在微信上对手帕纸品牌的关注情况,结合微信平台信息传播特点提出了基于微信平台的手帕纸品牌传播策略,提升手帕纸品牌的好感度,促进其产品销量。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月21日,微信横空出世。它以移动互联网作为阵地,打出免费语音通信的亮牌,实现了通信、社交、平台化三者一体。在新媒体层出不穷,受众选择多样化的今天,微信凭借其独特优势在短短三年之内收获了4亿多的用户。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使得报纸媒体纷纷侧目,继微博账号开通热之后又迎来了对微信公众账号的火热追捧,试图借助微信扩大影响。笔者首先分析了微信的媒介特点,然后分析了报纸媒体在微信公众平台中的信息传播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获得更好地传播效果,从而扩大自身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李燕燕  宋伟 《科普研究》2017,12(4):11-16
本文以科技信息传播为背景,对信任影响公众科技风险感知的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探索科技风 险与公众认知关系中的“信任危机”问题。研究发现:公众对不同传播媒介中的科技信息的信任度存在明 显差异,同时受公众自身受教育情况的影响显著;信任负向影响公众科技风险感知,其中能力信任和善意信 任维度对公众科技风险感知的影响显著;另外,公众个人风险偏好负向影响其科技风险感知。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时代[1]对信息处理系统所具备的巨量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和微纳电子器件的系统功能集成技术发展将引发严峻的热挑战。持续缩微、系统功能进一步集成和器件级异构将导致器件热流密度的大幅提升,热点问题在微纳器件的多界面复杂结构下将趋于恶化,尽管业界在热管理技术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尚未创造出颠覆性的热管理技术,因此,热挑战将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形成微纳器件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