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具体应用了地震资料、录井、地质和测井等等,对松辽盆地南部的萨尔图油层I砂组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并且采用了沿层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对河道砂体的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还利用了拟合分析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了萨尔图油层I砂组的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口坝,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亚相,而且已有的勘探成果同时也证实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2.
以钻井岩心为基础,总结粒度、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等沉积相标志,从单井沉积学分析人手系统研究了肇州凹陷沙河子组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认为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2个亚相,并进一步识别出泥石流、水上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湾、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水下分流河道间湾6种沉积微相。平面上,工区内扇三角洲具有连片发育、混源沉积的特征。剖面上,湖盆水退时期形成的进积岩性剖面建造在湖盆水进时形成的退积岩性剖面之上。  相似文献   

3.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结合地震、岩心、测井资料,根据沉积构造、砂体厚度、粒度分析、测井相分析确定了吐哈盆地丘东地区西山窑组沉积相类型。由于工区北部几乎没有井的控制,我们借助地震反演方法,得到西三窑组砂组厚度变化图,从而对丘东地区沉积微相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该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其中分流河道、河漫沼泽、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等微相较为发育。对不同的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该区沉积相模式,为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南油田属深层高压低渗透复杂断块油藏,主要为湖泊三角洲沉积,储层发育不稳定、物性差,认识开发难度大。通过区域整体评价与局部解剖相结合,开展了小层沉积微相研究和相控剩余油研究,细化了小层剩余油认识。在该研究成果指导下,针对不同沉积特点的储层,实施了不同的精细挖潜措施,对水下分流河道,通过强化河道注水补充能量,实施侧翼差异相带挖潜;对席状砂体,通过缩小井距、减少注水层段,优化井网单独动用。在新区注采配套过程中,充分考虑沉积微相展布特点,使井网布置尽可能与微相匹配。开发实践表明,上述方法对油田水驱状况的改善明显,提高了油藏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5.
根据岩性、电性、古生物资料,结合钻井、测井及粒度资料等综合分析认为高青油田沙一段属于滨浅湖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滨浅湖滩坝、坝缘、泥坪及生物浅滩和滩缘5种沉积微相。沙一段沉积物主要来自西南部的青城凸起。垂向上,下部为陆源的砂岩、粉砂岩发育的滩坝,上部为含丰富生物碎屑的灰岩中夹薄层粉砂质条带。平面上,砂体多呈现条带状,各微相间互分布。不同小层的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研究受沉积相带控制作用明显。鉴于其含特殊岩性,对其曲线特征及砂体展布的研究也将会对其他地区类似沉积环境储层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宇 《中国科技博览》2013,(33):140-140
单一河道砂体是储层中相对独立且极为重要的的流动单元,不同期河道砂体之间往往连通较差或根本不连通。如何精细识别复合砂体中的单一河道是储层研究的一个难点。2009年以来,纯油区西部的密井网条件下精细储层解剖,以河流-三角洲相复合砂体的成因模式为指导,在垂向上细分时间单元,在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根据废弃河道、砂体层位差异、测井曲线形态及砂体在横向上的厚度变化趋势等确定出单一河道边界,提高了对单一河道的识别精度,有力指导了两驱开发调整。  相似文献   

7.
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延长石油油田的勘查目的油层,主要石油地质特点为: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岩性,成岩作用的控制物性,以及缺乏局部构造等。本文基于储层沉积相研究,对研究区域的储层砂体的岩石特征与成岩作用以及孔隙结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喇嘛甸油田聚驱上返开发层位(萨Ⅲ油层组),从砂体剖面旋回特征、砂体内部夹层分布、砂体渗透率分布特征、水淹情况以及砂体微相分布特征人手,进行了河流沉积微相二次组合方法和沉积微相相带图绘制方法研究,最终确定了河床滞留沉积等七种沉积微相的组合方法。在试验区绘制了萨Ⅲ32沉积微相相带图,沉积微相分布与剩余油分布对应较好,故认为河流相沉积微相二次组合及相带图绘制方法是可行的,有利于层内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9.
井网的不断加密,为精细描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针对喇嘛甸油田河道砂体发育,叠加严重,不同区块成因单元数量不一致:同一河道内砂体连通效果差,注采关系不完善等矛盾,加密后的相带分布应重新研究,以逐步提高描述质量。本文针对喇嘛甸油田聚驱上返开发层位(萨Ⅲ油层组),从砂体剖面旋回特征、砂体内部夹层分布、砂体渗透率分布特征、水淹情况以及砂体微相分布特征入手,按河流沉积微相展布规律,发展平面成因分析模式预测相带图的沉积微相精细划分技术。  相似文献   

10.
张绍辉  王敏  王秀萍  李宏军  王莉  王金荣 《硅谷》2014,(17):188-190
文章从湖盆特征、烃源岩、沉积储层等方面分析了沧东凹陷孔二段致密油的基本成藏条件,研究认为沧东凹陷南皮斜坡孔二段油气成藏受砂岩、生油岩双重控制,近物源主砂体区(斜坡区三角洲前缘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砂体有利于近源成藏,形成常规岩性油气藏,故而湖盆中心区油页岩、致密砂岩与过渡岩叠置发育,致密油源内连片聚集,为大面积致密油勘探有利区,通过构建常规岩性油气藏与致密油叠加含油连片的油藏模式,有效指导了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11.
为满足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精细调整需求,开展了井网加密后储层非均质特征再认识研究。本文将喇北北块萨Ⅱ组河流相沉积储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旋回对比方法解剖目的层,确定了各沉积单元的沉积模式,揭示了砂体的平面几何形态。同时,结合油田开发实际需求,重点分析了各个沉积单元砂体层间、平面及层内三方面非均质性特点,为该区块萨Ⅱ组储层精细控水挖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测井曲线成果对XX开发区非主力油层进行了判相识别,识别出在该区存在砂坝砂体,并依据测井曲线的旋回特性判断出该层的沉积类型、沉积环境及储层非均质性,为油田开发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沙四段滩坝相砂岩油气藏是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油气勘探的重要类型之一,由于储层分布复杂、油气成藏规律不清,制约着滩坝相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通过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对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沙四段滩坝砂储层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确定了储层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沉积旋回控制了滩坝砂在垂向上的发育,物源控制了滩坝砂的分布,水动力条件对滩坝砂的分布起改造作用,地貌控制了滩坝相砂体的局部发育  相似文献   

14.
油田开采已进入高含水后期,水驱三次加密调整的主要对象为三角洲外前缘相中的表内薄差层和表外储层。本文以取心井资料为依据,通过对不稳定型外前缘相席状砂、滨外坝外前缘相席状砂、远砂坝外前缘相席状砂及稳定型外前缘相席状砂四种不同成因砂体的平面、层内、层间的非均质特征的研究,为油田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扶余油层是近年来大庆外围油田评价优选动用的:至要目的层,本文根据评价优选过程中钻井、测井资料以及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扶余油层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扶余油层以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沉积为主,砂体稳定性差和油层连通羞,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分选性较好-中等,中等强度压实,储集空间主要是残余粒间孔和成岩晚期溶蚀孔,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晶间溶孔,储层具有低孔、低-致密渗透、中-高泥质含量、含油性变化大的复杂特征。深化储层特征认识是扶余油层评价优选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二三结合”推广区块北西块一区精细挖潜的需求,对加密后萨三组沉积特征进行了精细描述。利用”旋回分析、分级划分、成因控制、追踪解剖”的油层对比方法,对复合型叠加河道内单期河道单元进行了精细解剖:在单期河道识别划分基础上,沉积模式指导下,对备类微相进行成因识别研究,对单砂体边界进行了模式预测。对加密后萨三组各单元沉积特征进行了精细描述,搞清了目的层砂体的动用状况,为该区块水驱精细调整及后期的三次采油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三维地质特征模型是油气藏描述的重要手段,对高升油田高18块进行了精细地质建模,在地震解释、测井解释、沉积微相、小层对比、录井解释、物性分析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该井区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1-3】,实现了沉积微相研究成果的量化应用及与储层参数分布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8.
金秀  金山 《中国科技博览》2011,(36):391-391
孤岛油田馆上段经过长期以来的强注强采高速开发,其主力油层平面、层闻高度水淹,层内油层底部水窜严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挖潜难度加大,同时由于河流相储层的沉积特点,各小层砂体储量动用极不均匀。本文分析了窄、薄砂体的沉积相特征、井网分布、油层非均质性以及开发特点,通过精细砂体空间对比,完善流动单元,应用高泥低渗地层解堵技术,不稳定注水技术、注水吞吐技术等相应的配套治理措施,提高了开发效果,为油田持续稳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9.
子洲油田何家集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4+5储盖组合邻近主要烃源岩层(长7),且在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位于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储油砂体两侧及上部为漫滩沼泽及分流问湾沉积的泥岩、致密粉砂岩,构成上倾岩性遮挡,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油藏类性为岩性油藏。油层主要分布在北北东走向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北东向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主要受沉积相带、优质储盖组合和运移输导条件3大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对九龙山构造须二段地层的储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总结了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九龙山气田须二下亚段气藏是形成于超低孔、渗型的储集岩层中的致密气藏。通过对储层岩性、物性,孔隙结构、裂缝发育情况分析后发现,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沉积作用控制有利沉积微相发育和分布、构造运动控制裂缝发育和分布、裂缝发育程度是天然气高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