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进行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根据“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淮河流域开展了大规模整治,昔日“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大雨大灾”程度也有所减轻。但是,由于淮河问题极其复杂,治理难度大,加上一段时期对一些重大项目认识不统一、建设资金不落实等原因,至1991年前,一些主要的流域性骨干工程未能按规划实施,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减灾体系,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洪涝灾害的威胁仍然存在。本文介绍了流域防洪减灾面临的新的形势与问题,《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中针对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提出的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所采取的对策措施和规划的特点,以及防洪除涝规划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防洪抢险决战取得全面胜利之际,江泽民主席提到“兴修水利是安民兴帮的大事”,这对我们水利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现谈几点我的认识和意见:1当前急需进行的工作洪水过后的恢复工作量是极大的,尤其水利工程建设时间更为紧迫,因为要准备明年渡汛。我们要动员全国水利  相似文献   

4.
中央一号文件对我国未来20年的防洪减灾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总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本文就防洪减灾体系展开讨论,并作为抗旱减灾体系设计的参考。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是一项公共事业,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淮河流域防洪减灾的巨大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英三 《治淮》2004,(10):10-12
新中国成立55年,也是治淮走过风风雨雨和辉煌历程的54年.50多年来,淮河流域豫、皖、苏、鲁四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指导下,经过不懈的努力,掀起了3次治淮高潮,战胜了1954年、1991年和2003年大洪水,率先实践了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取得了巨大的防洪成就.  相似文献   

6.
该文根据厦门市历年洪涝灾害情况,总结洪涝灾害特点,分析洪涝灾害成因,并提出构建厦门市防洪减灾体系的对策和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09年3月31日,国务院批复通过了淮河流域防洪规划,至此,我国七大流域防洪规划均已通过国务院批复,标志着我国防洪减灾体系的建设与管理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从我省洪涝减灾工程体系现状入手,在大量统计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标准质量不高、老化退化严重的问题,结合我省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对水利发展的要求,对21世纪初的山东省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提出了粗浅的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建立科学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有防洪减灾体系主要由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两部分组成。工程体系包括河道堤防和湖泊、水库、蓄滞洪区等;非工程体系有水文、气象、通信等防洪指挥系统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防洪体系在战胜’98大洪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减灾效益达7000多亿元,但在抗洪斗争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今后应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10.
治水,是我国历代统治阶级的一件大事。由于特殊的地理构造和气候条件,使我国洪涝灾害频发,且随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灾害损失日趋严重。为使洪水灾害减少到可以承受和达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者提出了科学防洪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11.
铁岭市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控制区,位于长白山余脉与辽河冲积平原的缓接地带,地势自西向东逐渐抬高,受地理、地势、地貌和季风的综合影响,历史上洪涝灾害多发重发。为全面做好新时期下防洪减灾工作,文章详细介绍了河道堤防、水库现有工程体系,以及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现状,并针对目前防洪减灾体系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加强铁岭市防洪减灾体系能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周焱  董基源 《治淮》2002,(11):17-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洪水灾害损失严重,水灾问题已引起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水灾损失持续增加,国家防洪负担日益沉重的现实,迫切需要我们理性地审视灾害,研究防洪战略,逐步建成一个适合社会发展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一、防洪减灾的发展方向 现在研究认为,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洪灾是人类过度开发江河冲积平原,降低了江河在大洪水、特大洪水时的蓄洪和泄洪能力而受到自然给予的报复。随着科技的进步,对自然的  相似文献   

13.
辽河流域在辽宁省境内的面积为106486万km2,占全省面积的73%。建国后,全省投入防洪工程建设资金200多亿元,初步建成了以水库和堤防为骨干工程的防洪工程体系。仅在抗御“957”大洪水中,辽河流域防洪体系经济效益为512亿元。其中,辽河工程效益为169亿元;浑河工程效益为289亿元;太子河工程效益为53亿元。  相似文献   

14.
防洪标准与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灾后影响严重程度相协调。沿淮洼地防洪减灾与蓄滞洪区的合理使用,保障人居安全。  相似文献   

15.
王文龙  李玉强 《治淮》2007,(1):11-12
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进行全面治理的大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流域四省人民的不懈努力,目前淮河流域的防洪减灾体系已基本形成。在几十年的治淮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淮河治理的症结所在,即行蓄洪区问题。这些地方原本是淮河行蓄洪场所,因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成为群众赖以生存的基地,造成淮河干流排洪不畅,高水位顶托时间长,大小支流河口(湖口)地区和洼地积水难排,甚至洪水倒灌,形成“关门淹”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几代治淮人通过不断地探索和艰苦奋斗,淮河的面貌现已大为改观,随着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扩大行洪通道、淮北大堤加固、怀…  相似文献   

16.
当前珠江防汛抗旱形势严峻,流域缺乏调控大洪水和枯水的有效手段,因此应以构建珠江防洪抗旱工程体系作为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的突破口,重点是建设具有流域性调控能力的枢纽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在珠江洪水治理和流域水资源配置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流域洪水具有全局性控制作用,对流域供水具有安全保障作用,同时具有巨大的发电、航运、灌溉等综合利用效益,是构建珠江防洪抗旱工程体系的关键工程,应抓住机遇,加紧实施。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境内中小河流众多,洪水灾害是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通过分析水汽来源、天气系统、地形等因素对暴雨形成的影响,以及河北省暴雨洪水特性,对境内中小河流防洪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认为,与自然因素相比,人类活动才是影响河道防洪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认识,针对中小河流防洪减灾对策,提出了应通过制定防洪规划和治导线规划等工作尽快划定河道行洪范围,逐步修建工程措施提高沿河保护区的防洪标准,同时采取多项非工程措施来加强管理、限制人类活动、规范水事秩序等,使各中小河流防洪体系逐步完善,为保护河道沿岸经济发展的成果和人们稳步进入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新宁县防洪抗旱减灾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汛抗旱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以及主要建设项目和任务。  相似文献   

19.
洪水灾害历来就是中国华民族的心腹之忠,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沿海地区频受洪涝之灾,但地处北方暴雨雨多发区的陕西省也不能有丝毫麻痹之心,要时刻警惕,做到未主绸缪,防患 于未然,陕西省多中小型水库,其防洪标准低,工程质量差,汇洪设施剑全等问题时刻影响着下游的安全,我们应在重视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防洪非工程体系建设,改变传统御洪思想,通过洪水风险管理,最大限度的减少洪灾损失,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张鹏 《海河水利》2021,(4):27-29,49
以子牙河流域防洪规划为基础,充分发挥现有工程作用,系统分析洺河防洪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优化水利工程防洪体系布局,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为洺河防洪工程建设、水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