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茶叶炒制温度对茶叶品质有很大的影响,针对现有炒茶机温控系统存在温度控制精度低、调节时间长等缺点,研发适用于高端名优茶炒制的温度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以单片机AT89S52为核心,采用铂热电阻作为温度传感器,通过电流变送器XTR106对不平衡电桥输出信号进行线性化处理,并结合模糊控制理论和专家系统设计了一种模糊专家控制器。对所设计的温度控制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在0~300℃范围内系统具有较好的动静态性能,静态误差小于±1℃,超调量小于2.36%,过渡过程时间小于27s,能很好地满足高端名优茶炒制对温度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鹿苑茶闷堆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继荣  陈玉琼  孙娅  倪德江 《食品科学》2005,26(11):107-111
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揉捻时间、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对鹿苑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对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而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对蛋白质、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影响不显著;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之间两两交互作用对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大;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随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应用L*a*b*表色系统描述干茶和茶汤色泽,随着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的增加,干茶和茶汤a*为负值,均呈上升趋势;干茶和茶汤b*均为正值,茶汤b*呈增加趋势,干茶b*变化趋势不明显。结合感官审评结果、品质成分和色泽分析,鹿苑茶最佳闷堆条件为:茶叶含水量40%左右,闷堆温度35℃左右,闷堆时间7h左右。  相似文献   

3.
针对茶叶天然染料的碱性提取及提取液对蚕丝织物的染色进行了研究。用碳酸钠水溶液提取茶叶天然染料,探讨了碳酸钠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茶叶天然染料提取效果的影响及染色pH值、染色温度、染色时间、硫酸钠用量等对蚕丝织物直接染色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茶叶碳酸钠水溶液提取物染色蚕丝织物比茶叶水提取物染色蚕丝织物的颜色更浓。茶叶天然染料提取的优化工艺为:碳酸钠8g/L,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40min。茶叶提取液对蚕丝织物直接染色的优化工艺为:染液pH值4.00左右,硫酸钠40g/L,染色温度90℃,染色时间60min,浴比50:1。碳酸钠水溶液提取物染色蚕丝织物具有较好的牢度性能,媒染可适当提高染色蚕丝织物的耐洗色牢度。  相似文献   

4.
远红外茶叶干燥机优缺点浅析陈兆凤(杭州茶叶机械总厂富阳新登311404)远红外茶叶干燥机在我国的应用已有20来年历史,除远红外电炒锅外,其它干燥机的应用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有的已经不再应用。下面试就烘干一类远红外干燥机不能得以广泛推广应用的原因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5.
电炒锅制作名茶操作技术要点张启利汪大时(安徽池州行署农业局247100)名茶要求质优、形美,但如果不能把握操作技术要领,就达不到质优形美的要求。下面就电炒锅操作技术作一介绍。1.正确控制温度电炒锅有两个开关(1kw和2kw各一个),通过一个或两个开关...  相似文献   

6.
响应面法优化茶叶籽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茶叶籽油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温度、萃取时间为影响因素,以茶叶籽油得率为响应值,应用中心组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茶叶籽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9MPa、萃取温度43℃、分离温度36℃、萃取时间74min,该条件下,茶叶籽油得率达26.13%。  相似文献   

7.
利用茶叶籽加工成食用油脂,研究应用超临界CO2萃取茶叶籽油的工艺,探索不同压力、温度、时间、水分等对超临界CO2萃取茶叶籽油的工艺影响。结果表明:萃取压力40MPa,温度60℃,时间1.5h,水分3.0%,即可获得比较好的萃取率。  相似文献   

8.
为考查浸泡温度和浸泡时间对茶叶中铜、锌、锰、钡等矿物元素溶出量的影响,用微波消解处理茶叶样品,测定茶叶中4种元素的含量;分别用40℃、55℃、70℃、85℃、100℃的50ml蒸馏水冲泡茶叶20min,考查4种元素溶出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采用相似的方法浸泡茶叶,12h后再测定4元素的含量,考查隔夜茶中4元素的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测定表明该品牌茶叶中含有较为丰富的铜、锌,而锰和钡的含量相对较低;温度在85~100 ℃时4种元素的溶出量较为稳定;放置12h的隔夜茶中,温度变化对4种元素的溶解量影响不大.该方法测定茶叶中的4种矿物元素含量,回收率在95.4%~104.5%,方法简单、快捷,并且同一样品处理液可同时测定多种矿物元素的含量,实验方案可靠,测定的数据可信.  相似文献   

9.
该实验研究了利用美拉德生香源反应原理制备浓香茶叶籽油,综合利用茶叶籽资源,并对浓香茶叶籽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0℃,酶解p H 8.5,酶解过程加酶量20 000 U,酶解过程料液比1∶10,浓香成分提取时间30 min,酶解时间为4 h,提香过程油料比为1∶9,提香温度为130℃,并建立了浓香茶叶籽油的感官评价方法,最佳条件下制备的产品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10.
以茶叶籽仁为原料,进行水代提油研究.通过试验考察了茶叶籽仁粉碎细度、提取温度、水料比、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对茶叶籽仁提油工艺进行了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的茶叶籽油提取工艺条件为:茶叶籽仁粉碎细度60~80目,提取温度90℃,水料比3.5∶1,提取时间3h.在最佳条件下,茶叶籽油提取率达90.2%.  相似文献   

11.
对国产Y802型恒温烘箱温控系统作了分析,指出原采用的“电接式水银温度计检测—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存在温度控制偏差大的缺陷,提出以单片机控制系统替代原接触器控制系统,并采用模糊逻辑控制规则对烘箱温度实行控制的方案。利用Matlab系统仿真功能建立了以模糊逻辑控制器为核心的温控系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运行。结果证明,采用单片/拟模糊逻辑控制系统大大优于原系统。  相似文献   

12.
赵梨铭 《轻工机械》2009,27(2):71-74
在传统制茶工艺中引入计算机智能自动控制技术,以单片机为控制单元,以温度、湿度作为主要的信息采集参数,通过对汽热杀青工艺的建模和分析,拟定了控制器的控制规则与参数,实现了绿茶杀青工艺中温度、湿度、速度(杀青时间)多因素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13.
Nitrosopyrrolidine (NO-Pyr) formation in bacon is primarily dependent on frying temperature and not time. Cooking methods affect the amount of NO-Pyr formed: pan frying produces the highest level of NO-Pyr with variable concentrations formed on baking, broiling and cooking in a "baconer." Microwave oven treatment produced the lowest amount of NO-Pyr. A model system study of the decarboxylation of nitrosoproline shows this precursor, which may be present in bacon, is maximally converted to NO-Pyr at 185°C near the recommended temperature for frying.  相似文献   

14.
利用Solidworks建立了双锅曲毫机的3D几何模型,基于离散元法建立茶叶颗粒的颗粒模型和接触力学模型。将上述模型导入EDEM软件中,并根据实际珠茶炒制工艺设置关键技术参数。以提高珠茶成形率和降低珠茶碎茶率为目标,对炒板关键运动学参数摆幅及摆速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到了珠茶颗粒在成形过程中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曲线。为验证仿真的正确性,设计了二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珠茶做形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摆速和摆幅。当弧形炒板的摆速为85r/min,摆幅为80°时,珠茶颗粒的成形率为91.1%,碎茶率为6.5%,同时具有较好的成茶品质。EDEM仿真与正交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扁形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做形和炒干工艺,以外观度、色泽度和成形度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以感官评分、容重、茶汤-b/a值、儿茶素品质指数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采用感官评价和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扁形绿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结果表明:做形工序最佳工艺参数为投叶量75 g、时间75 s、温度220℃,炒干工序最佳工艺参数为投叶量60 g、时间160 s、温度160℃。扁形绿茶加工过程中理化成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制品的含水率、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呈不断减少趋势;游离氨基酸总量呈先减少后不断增加趋势,在杀青工序含量最低;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炒干工序含量最高。相比采用传统工艺加工的扁形绿茶,利用优化工艺加工扁形绿茶的感官评分提高了2.27分,茶叶容重增加10.84%,茶汤色泽有明显改善,儿茶素品质指数上升。  相似文献   

16.
以感官品质、质构特性、理化特性、风味特性以及丙烯酰胺含量为指标,研究茶多酚在连续油炸过程中对马铃薯片品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茶多酚对马铃薯片贮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多酚对连续油炸过程中马铃薯片感官品质及硬度值的下降具有抑制作用;茶多酚对连续油炸过程中马铃薯片水分含量和含油率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降低了薯片的含油率,茶多酚组T24批次的马铃薯片含油率为41.96%±2.00%,显著低于空白组的46.29%±1.06%(P<0.05)。同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茶多酚抑制了马铃薯片劣变风味的产生,明显抑制了马铃薯片中有害物丙烯酰胺的生成。此外,茶多酚能够增加油炸马铃薯片的贮藏稳定性,平均货架期能够延长8 d。初步分析,茶多酚在油炸过程中对油脂品质的保护作用是其能够提高马铃薯片品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茶叶木炭烘焙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炭烘焙温度不易控制导致茶叶品质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采用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系统的智能茶叶炭焙烘焙机,控制系统经过两输入后进行模糊化等处理,实现三输出参数的实时变化,从而达到烘焙温度的设计要求。试验表明:烘焙20 min后箱体内整体温度能够保持在(80±2)℃;香气测试中发现木炭烘焙反-橙花叔醇、植物醇、法尼烯3种化合物的含量均高于电烘焙,且茶叶中的生化成分与电烘焙存在显著差异;感官评审对比中,木炭烘焙茶叶感官评审综合得分为92.66分,大于电烘焙的综合得分(91.44分);炭烘焙机在烘焙过程中性能稳定,烘焙茶叶品质整体优于电烘培,可有效提升茶叶烘焙品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丹参叶茶中的保健因子丹酚酸B的含量进行检测,为丹参叶茶的保健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henomenex Prodigy ODS3-C18色谱柱(4.60×250mm,5μm)进行分离;流动相为甲醇-乙腈-甲酸-水(30:10:1:59);检测波长为286nm;流速为1.0ml.min-1。结果:丹酚酸B在0.67~2.68μg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89,n=6),平均回收率为99.14%。丹参叶茶的丹酚酸B的含量相对较高,平均含量为2.42%。结论:本检测方法简便易行,适用于丹参叶茶中丹酚酸B的含量检测;丹酚酸B是热不稳定物质,但经丹参叶茶高温炒制工艺后其含量较高,仍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桑叶茶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揭示3种加工方式对桑叶茶挥发性成分影响的规律。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仪(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比较分析通过炒制、自然发酵和助剂发酵3种不同方式制作的桑叶茶的挥发性成分差异。结果 GC-IMS结果显示自桑叶茶样品中检测出7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的36种成分被定性,主要为醛类、酮类、醇类和酯类等物质,其中:醛类物质24种、酮类物质4种、醇类物质4种、酯类物质1种,另外还有甲基吡嗪、二甲基三硫和2-戊基呋喃。相比炒制桑叶茶,发酵桑叶茶样品中丙酮、2-丁酮、二甲基三硫、甲基吡嗪、2-戊基呋喃、2,3-丁二醇、乙酸乙酯和2-庚酮等物质含量显著增加;正丙醇、戊醛和戊醇等28种定性成分明显减少。结论 加工方式可显著影响桑叶茶的风味,炒制桑叶茶与发酵桑叶茶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明显,发酵桑叶茶能够形成甜香回甘的特色风味,有效祛除青草气味,改善桑叶茶的感官品质;自然发酵和助剂发酵的桑叶茶挥发性成分种类相同,仅物质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Effects of various cooking methods including boiling, roasting, pressure cooking, and pan frying on species determination of beef by PCR was studied. The meat was cooked by boiling at 97.5°C for 140, 200 or 230min, by roasting at 200°C for 80, 120, or 150min or by autoclaving at 120°C for 30, 60, or 90min. The beef sample was pan fried until the meat was acceptable for sensory attributes (45min, meat temperature 115°C, fat temp 173°C) and further cooked until unacceptable. DNA was extracted from samples taken after cooking and a 271bp fragment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 was amplified by PC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 the exception of pan frying for 80min, beef was determined in all meat samples including the broth and sauce of the roasted me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