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发酵前期pH值过高的产生原因可能是:1.1发酵前期的通气量过大,或轴封漏气;1.2感染了噬菌体;1.3培养基营养贫乏,生物素、磷、钾少加或漏加;1.4种子培养初期受高温影响;  相似文献   

2.
《发酵科技通讯》2010,(4):43-43
发酵初期出现pH值过低的原因可能是: 1、加氨量不够; 2、通气量不够; 3、培养基起始pH低; 4、二级种子生长不良或种量太少或菌种的活性太差  相似文献   

3.
《发酵科技通讯》2009,38(3):47-47
发酵前期由于幼龄细胞对pH较敏感,如果控制pH过低,菌体生长旺盛,营养成份消耗大,发酵转入正常代谢,长菌不产酸;如果发酵前期pH值过高,虽有利于抑制杂菌生长,但对菌体生长不利,糖代谢缓慢,发酵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4.
《发酵科技通讯》2010,(3):56-56
在发酵0小时pH值高的原因:其一是由于配制培养基调pH时,加碱过量,造成灭菌前培养基pH值过高;其二是由于发酵罐内淡碱水处理后没有清洗干净;其三是由于加入的初氨过量;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视PH值过高的程度采取适当降低通气量,或小通风,直至停止搅拌,待pH下降后再正常通风;  相似文献   

5.
《发酵科技通讯》2011,(1):23-23
1发酵中出现pH值过低,耗糖过快,产酸不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1.1生物素太丰富,磷盐用量过高,OD增长太多;1.2通气量不足,或空气走短路,或搅拌皮带松驰;1.3氨加得不及时,或加得太少;1.4染杂菌。  相似文献   

6.
《发酵科技通讯》2010,(4):24-24
发酵中后期OD继续升高,耗糖快,产酸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1、生物素用量过多; 2、磷盐含量太高; 3、通气量不足,液氨流加不及时,pH值太低;  相似文献   

7.
酱油酿造过程中制曲的目的是培养米曲霉在原料上生长繁殖,以便在发酵时利用它所分泌的多种酶进行分解。发酵就是利用多种酶在一定的条件下,最后形成酱油的色、香、味、体。所以制曲所获酶活的高低是酱油发酵过程中分解好坏的关键,而发酵起始温度和 pH 值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文对此做一论述:1 发酵温度的影响发酵起始温度的高低决定着发酵是否成  相似文献   

8.
黄酒发酵过程中pH值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指导实际生产,对传统与机械化的干型黄酒和酒母、半干型黄酒、甜型黄酒和传统半甜型黄酒的发酵过程pH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型和半干型黄酒发酵过程的pH值主要是在3.0~4.0之间,半甜型黄酒主要是在3.8~4.4之间,甜型黄酒主要是在4.0~4.5之间。由于黄酒酵母有耐低pH值特性,所以,在实际生产中控制好投料的pH值对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发酵后期出现耗糖慢、产酸慢或不产酸的原因可能是: 1、菌种老化,活力低; 2、前期通气量过大,后期菌体衰老无力;  相似文献   

10.
不同pH值培养乳酸球菌对其发酵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嗜热链球菌St-1最适生长pH值,研究了在不同pH值条件下培养嗜热链球菌St-1,对其活菌数、发酵活力及菌体形态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培养体系的pH值恒定在6.0时,其活菌数和发酵活力最高;对比发酵活力曲线和生长曲线表明,发酵活力最好时的活菌数并不是最高的;对比不同恒定pH值条件下培养活力最高时的嗜热链球菌St-1菌体形态特征发现,嗜热链球菌St-1的链越长,其发酵活力越低,链越短发酵活力越高.  相似文献   

1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8):246-251
为了研究牦牛肉发酵过程中pH值及微生物的变化,以斯布和甘南牦牛半腱肌为原料,嗜酸乳杆菌作为发酵剂,进行发酵肉的制作。在发酵过程中分别对发酵肉的pH值、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乳酸菌总数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牦牛肉在发酵过程中,斯布和甘南发酵肉在发酵第5天pH值降到最低值,分别为4.63和4.77,此后pH值变化差异均不显著(P>0.05);菌落总数先缓慢上升,后趋于稳定,在7.00 lg(CFU/g)上下波动;斯布和甘南牦牛发酵肉的大肠菌群数均在发酵第5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22和6.45 lg(CFU/g),从发酵第5天开始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甘南牦牛发酵肉大肠菌群下降差异显著(P<0.05);斯布发酵肉在发酵前3天乳酸菌总数显著增加(P<0.05),从第5天开始,乳酸菌总数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而甘南发酵肉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总数变化差异均不显著(P>0.05);斯布和甘南发酵肉的pH值和菌落总数均呈现负相关(r=-0.643),斯布发酵肉的pH值负相关于乳酸菌总数(r=-0.643),而乳酸菌总数正相关于菌落总数(r=0.857)。  相似文献   

12.
pH值对冬虫夏草深层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实验室筛选得到的一株冬虫夏草真菌CS2进行深层发酵培养 ,文中主要考察了CS2在深层发酵过程中不控制 pH值及控制pH值分别为 5 0、5 5、6 0时菌丝体及胞外多糖的产量情况。实验结果表明 ,CS2在控制pH值为 5 5时更有利于菌丝体及胞外多糖的产生 ,同未控制 pH值进行比较 ,菌丝体及胞外多糖产量分别达到 36 35、1 0 38g/L ,分别提高 1 9 2 %和 31 4% ,菌丝体及胞外多糖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pH值控制对发酵生产γ—亚麻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采用被孢霉为生产菌株,使用发酵法进行γ-亚麻酸发酵的研究,研究证明,发酵液pH值对发酵各类参数有明显影响,γ-亚麻酸发酵时控制pH5.5或稍低较为合理,在此pH条件下进行500L罐发酵,发酵菌体干重达63g/L,油脂产量达24.6g/L,γ-亚麻酸产量达2.45g/L。  相似文献   

14.
pH值对大肠杆菌发酵异亮氨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异亮氨酸生产菌E.coli TRFP为出发菌株,考察不同pH值对发酵过程中重组酶酶活、菌体生物量、L-异亮氨酸产量和葡萄糖消耗速率以及副产物积累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与恒定pH 7.2控制策略相比,采用分段控制pH值的工艺可使最大生物量和异亮氨酸产量分别提高了6.1%和9.2%,乙酸及NH4+浓度分别减少7.8%和11.6%;同时,采用NaOH和氨水混合碱调节pH值能够有效降低NH4+对菌体的抑制作用,减缓菌体衰退。  相似文献   

15.
工业发酵pH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发酵与实验室发酵相比,不仅仅是发酵罐容积的扩大,还带来许多特殊问题,对其进行过程控制的难度也大大增加。目前虽有一些关于工业发酵自动控制方面的报道,但针对其设计的产品化的pH自动控制系统鲜有报道。作者根据工业规模发酵罐的特点,设计了专用的工业发酵pH温度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于120t葡萄糖酸钠发酵罐上,取得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发酵科技通讯》2010,(4):56-56
OD值是发酵培养基浓度、色度、菌体量和菌体伸长膨大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净增OD则主要是菌体生长量和菌体伸长膨大所致。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净增OD的控制是一个重要的控制参数,如净增OD太低,说明菌体量少,会导致发酵周期延长;如净增OD太高,说明菌体合成的多,消耗的碳源多,使产酸率和转化率降低;另外,净增OD太高,还有可能是由于生物素含量高,而使菌体不能完成长菌型细胞向产酸型细胞的转化,严重影响发酵产酸;  相似文献   

17.
叶萍 《印染助剂》2005,22(10):45-46,41
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工业废水pH值的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控制效果良好,可提高废水处理的pH值自动控制能力,处理效率高,还能改善排放水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在发酵过程中,因于细菌对营养物质的不断吸收、利用和代谢物的不断积累,发酵液的pH值会不断起变化。当尿素被脲酶分解放出氨和有机氮源被利用产生氨时,会使发酵液的pH值上升。当氨被菌体利用及糖被利用生成有机酸等中间代谢产物时,又会使发酵液的pH值下降。而谷氨酸的合成,要耗用大量的氨,也会使pH值下降。  相似文献   

19.
pH值控制灵芝发酵产生灵芝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pH值对灵芝液体深层发酵产生灵芝酸的影响及提高灵芝酸类物质产量的工艺.采用pH值控制法液体深层发酵生产灵芝酸,HPLC法测定灵芝酸,硫酸-苯酚法测定灵芝多糖.胞内灵芝酸的合成与菌丝体生长呈偶联型,胞外灵芝睃彤成与菌丝体生长呈部分偶联型.菌丝体牛长及胞内灵芝酸生成的最适pH值为5.5,胞外灵芝酸产生最适pH值为4.5,本实验按优化的pH值控制条件,胞外灵芝酸产量达到0.86 g/L,比自然发酵工艺提高了34.4%;并提高了胞内灵芝酸的产量,达到0.364g/kg湿菌体.pH值控制发酵法可有效提高灵芝酸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pH值及培养时间对红菇多糖深层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增利 《食品科技》2006,31(12):21-25
对红菇深层发酵中起始pH值和发酵时间对红菇菌丝生物量,胞外多糖(EPS)、胞内多糖(IPS)、总多糖(TPS)、最终pH和多糖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菌丝生长和产物积累的最优化起始pH值和培养时间。研究结果显示:培养条件影响细胞生长和产物合成,培养时间显著影响着菌丝生物量,EPS、IPS、TPS、最终pH和多糖产率;培养基的起始pH显著的影响着EPS、TPS。当培养时间分别为180h、180h、120h、140h时,菌丝生物量、EPS、IPS和TPS分别达到它们的最高点(21.83±0.42)g/L、(1.351±0.117)g/L、(79.87±6.25)mg/g、(2.539±0.187)g/L;当起始pH分别为5.8、4.8、5.8、5.8时,菌丝生物量、EPS、IPS和TPS分别达到它们的最高点(19.34±0.12)g/L、(1.390±0.048)g/L、(1.98±5.06)mg/g、(2.943±0.073)g/L。结果表明:红菇深沉发酵最优化的起始pH值和发酵时间为pH6和140h,胞外多糖形成与菌丝体的生长属于偶联型。这项研究对进一步优化红菇深层发酵高效生产有价值的生物活性代谢产物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