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蕉,也称甘蕉,是蕉类水果的一种,同芭蕉(大蕉)同属单子叶纲芭蕉科的芭蕉属,原产印度和我国的两广、福建、云南、台湾等省区.我国栽培香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庄子》、“九歌”等古籍中已提及香蕉,古书《三辅黄图》中更有详细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花异木,为甘蕉十二本.”可见,当时在我国南方,香蕉早有种植,只是北方少见罢了.在国外,——香蕉有“圣果”、“智慧之果” 等美称.相传佛教始祖释加牟尼当年在溪谷绿荫下讲授经书,肚子饿  相似文献   

2.
闲话香蕉     
香蕉古称“甘蕉”.宋朝陆佃所著《埤雅》云:“蕉不落叶,一叶舒则一叶焦,故谓之蕉.”这是从香蕉生长特征上推敲其名称的来历;“甘”则又概括了它的性味特点.曹叔雅《异物志》则说:“其肉如饴蜜,甚美,食之四五枚可饱,而余滋味犹在齿牙间”.晋·嵇含也有记述:“剥其子上皮,色黄白,味似葡萄,甜而脆,亦疗饥.”甘蕉汉时已有.传说汉武帝元鼎六  相似文献   

3.
香蕉,别名甘蕉,学名Musaspp,芭蕉科(Musaceae)植物,原产亚洲东南部,我国南方为原产地之一。香蕉的总产量在世界水果生产中仅次于葡萄、柑橘,居第3位。在国际水果市场销售量仅次于柑橘而居第2位,是深受人们喜爱  相似文献   

4.
香蕉为巴蕉科植物甘蕉的果实,主产于广西、广东、台湾、福建、云南、四川等地。香蕉呈长柱形、有棱,气味芳香,肉质糯甜。以个大、肉多、清香、味甜糯者为佳。可鲜食,也可加工成罐头、蕉汁等,还可作为粮食或蔬菜,也有药用价值。香蕉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灰分,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果胶、钙、磷、铁与多种酶,并含有少量5一羟色胺,去甲肾L腺素及二羟基苯乙胺等。有增强体质和抵抗疾病的作用。非洲人认为常吃香蕉可使皮肤柔软、头发乌黑、眼睛明亮、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医学教授艾伯特·阿里舍约认为,…  相似文献   

5.
香蕉,又称甘蕉,是蕉类水果的一种.属单子叶纲芭蕉科的芭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含有丰富的淀粉、果胶、胡萝卜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常吃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还具有润肺镇咳、降血压、解肿毒、通便等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香蕉,是热带、亚热带特有的水果之一,气味清香芬芳,味甜爽口,肉软滑腻。《异物志》里这样称赞香蕉:“其肉如饴蜜,甚美”。  相似文献   

7.
香蕉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有“快乐水果”、“智慧之果”之称。世界上栽培香蕉的国家有130个,以中美洲产量最多,其次是亚洲,我国是世界香蕉的主产国,香蕉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2004年我国香蕉种植面积为28.5万公顷,产量629万吨,居世界第三位,  相似文献   

8.
蔬菜是青菜、野菜的总称,我国蔬菜的来历至少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神农尝百草的时代。那时古人食用的蔬菜很不讲究,凡山草野蔌皆可为菜,“百草”当也包括山肴野蔬在内。《毛诗》中的“蔌”是关于蔬菜最早的记载。《毛诗》曰,“其蔌维何,惟荀及蒲”。可见那时的蔬菜种类主要是野草和竹的嫩芽、香蕉的茎叶等。最早古人不叫“蔬菜”,而反过来叫菜蔬。到《孔丛子》才说“菜谓之蔬”,打破了先民把菜和蔬分开作为二类称的旧俗。那时生菜有一别称谓“馑”。见《尔雅》说:“菜谓之蔬,不熟曰馑”。说明我国很早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主人常以“生鱼片”招待贵宾和亲朋好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日本独有的风味肴馔。其实,生鱼片也是我国的传统名肴。生鱼片在我国古代称作“生鱼脍”,简称“鱼脍”或“鱼生”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代,菜肴中便已有“鱼脍”了。在《诗经·小雅·六月》就有“鳖脍鲤”的诗句。《吴越春秋》一书中则记载了吴王阖闾曾“治鱼为脍”以招待出征凯旋归来的伍子胥。到了汉代,生鱼片更是风靡一时,甚至还有人因嗜食生鱼片而送了性命。据《后汉书·华陀传》记载,东汉广陵太守陈登就因嗜食生鱼脍而得了重病,后经华陀精心医治才康复。…  相似文献   

10.
继承和创新——再创大豆食品产业新辉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一致公认,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根据出土物考证,我国在3000年前就已有大豆种植,公元前留下的《诗经》、《左传》、《史记》等作中都有关于“稷、黍、稻、麦、菽”和“中原有菽、庶民採之”,以及“周子有兄而不慧,不能辨麦菽”的记载,此中“菽”字即为大豆。  相似文献   

11.
日研究发现香蕉抗氧化能力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东北大学生命科学教研室的大久保一良教授在第48届日本食品科学工学会上发表了“香蕉的活性氧去除发光特性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报告。根据他的实验可知,香蕉是人们经常食用的食物中抗氧化力最强的食物之一,他在阐明香蕉果肉和果皮抗氧化能力不同的同时,还发现了显示强抗氧化力物质蒬儿茶素。此外,帝京大学药学部的山崎正利教授的研究阐明,香蕉中显示高抗氧化作用的物质是有神经传导作用的多巴胺。由试验可知,随着香蕉成熟度的增加,多巴胺的含量也增多。研究说明,香蕉汁的抗氧化力可与绿茶的儿茶素相匹敌。日研究发现香蕉抗氧…  相似文献   

12.
木瓜,别名皱皮木瓜,亦称贴梗海棠,蔷薇科,落叶灌木,为我国特有的野生果木之一,在广西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其营养价值与弥猴桃媲美,是卫生部首批公布的药食兼用食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过记载:“木瓜性温味酸,平肝和胃,舒筋络,治腰酸背痛、降血压。”书中还写到:“木瓜脆甜,可蜜浸为果,去子蒸烂,捣烂入蜜与姜作煎,冬月饮尤佳。”此外,《食疗本草》、《名医术》、《千金方》等古医书都有对木瓜食疗作用的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13.
朱永瑜 《烹调知识》2011,(11):65-65
洋葱,又称胡葱。西晋·张华所撰写的《博物志》里就有:“张骞使西域,得葡萄、胡葱、苜蓿。”五代时期韩保升在《蜀本草》一书中记有“胡葱,茎叶粗硬,根若金灯”之语;《饮膳正要》的作者又称它为“回回葱”等,充分说明洋葱确是外来品。也证明我国食用洋葱的岁月之久。  相似文献   

14.
香蕉美味可口,是既怕冷又怕热的亚热带水果。在高温高湿的夏季,因呼吸峰来得快,微生物繁殖快,而使香蕉易熟、易烂、商品保存期短、极易损失。若任其自然熟,成熟程度既不整齐,还会缓熟(果皮仍绿、果肉已软化、糖化),并形成夏令无香蕉的淡季。以往的香蕉保鲜多在冬季,保鲜期40—60天(11-20℃),最长达100天左右.但单靠常规保鲜技术仍解决不了四季有香蕉上市的难题。夏季香蕉保鲜技术是化学、物理保鲜技术相结合、保鲜、催熟融为一体的技术,它否定了25-C以上香蕉只会“绿熟”(不能黄熟),也打破了高成熟度蕉不直保鲜的陈规…  相似文献   

15.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身边有着越来越多同我们一样黄皮肤、黑眼睛,但却满嘴咕嘟着英文,满脑子西方哲学的同胞们,早年我们称他们为“海归派”,这里我们亲切的称他们是“香蕉人”。他们新锐的思想,新奇的待人方式,令普通人侧目。《狗迷》更好奇的是,谁才是“香蕉人”身边有着同样不凡气质的狗。  相似文献   

16.
前言 香蕉属于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原产于我国和东南亚。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南方各地就有香蕉种植,记述香蕉的栽种技术、植物状态、食用方法、及药用价值等。以后经水、陆丝绸之路,传遍全球。目前在热带和亚热带均有大面积的种植,约在5000万亩以上,产量在4000万吨以上。而且产量还在逐年增加。 香蕉果肉质地柔软、清香爽口,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老少皆宜的上等食品。香蕉约  相似文献   

17.
茶肴漫话     
汪斌 《四川烹饪》2000,(7):28-28
茶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料之一。茶叶内含茶多酚、生物碱、蛋白质、糖类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具有提神醒脑、利尿强心、止渴生津、溶解脂肪、醒酒解毒等功效。现已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保健饮料。茶还可以养生,《神农食经》就有“荼(茶)茗久服,令人有劲,悦志”的记载。从养生观念来看,直接吃茶叶,比冲泡饮茶汤更有益。在当前人们兴起追求回归自然的“绿色食品”热时,茶文化与饮食文化的结合必然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我国早在春秋后期就有了将茶叶作为“菜食”(或称“蔬食”)的习俗。《晏子春秋》就有晏婴食茗(茶)菜…  相似文献   

18.
每当国内外宾客来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传统版画“木版水印”工作室——“紫竹斋”参观时,都会被厅堂上陈列的“木版水印”复制品——潘天寿先生的《雁荡山花》及其它陈列品所吸引(题图)。这几张由我国传统“木版水印”技艺印制的作品,其苍劲笔力、淋漓墨色,常使人误认为是原作。由于这些复制印刷品采用了与原作完全相同的宣纸,并施印以与原作同类的墨料和颜料,其间挑剔不出现代印刷制版四色加网套色等技术的痕迹,也解析不出现代高分子化学研制出的油墨色泽,故常使人真假难辨,我国传统版画“木版水印”的精湛技艺正在于此。 “木版水印”技术发源于中国,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二项——印刷术和造纸术就与它有关联。隋、唐时,单色的木刻画已很盛行,其中一幅刻有唐咸通九年(868年)四月十五日制的《金刚经》扉页图,被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中,为世人公认为是现存世上最早、最精美的木版画。宋、元、明、清历代,对木版画印刷技艺都有推进,明代时多彩套色木版印,在那时称为“版”,也日臻成熟,当时出版的《十竹斋书画谱》彩色套印木版画画册是其佼佼者。近代,我国相继有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苏州“桃花坞”等画社成立,他们除了经营文房四宝和书画艺术品之外,还组织艺人制作并出售“木版水印”艺术品。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紫竹斋”是我国高等学府中唯一以科研、教学为宗旨而设立的工作室,它在吸纳、传承、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拓展该领域学术含量方面责无旁贷。 由于笔者在学习、工作场所上的便利性,有更多的机会从丝网印刷的视角去探研“木版水印”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并从中得到启迪和借鉴。为了向关注这一课题的网印界同仁们介绍得明白,本文还得先从“木版水印”的概况说起。  相似文献   

19.
板栗,又称栗子、栗果、大栗等,与枣、柿并称“铁杆庄稼”、“木本粮食”,冠有“干果之王”、“山中药”、“树上饭”之美名,原产于我国,已有2000余年栽培史。《诗经》中就有“树之榛栗”的诗句,《吕氏春秋》也说,“果之美者,有冀山之栗”。宋代晁公翔赞道:“风韵栗房开紫玉。”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记载了山药和栗子合煮的“金玉羹”。  相似文献   

20.
(一)来自胡地的美食在我国古代,对外来东西的名称前常常冠以“胡”字。“胡”字的意思,原本是指我国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后来引伸为泛指国外的民族。例如,《后汉书·五行志》所记:汉代的时候,“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竞为之”。那么,胡饭是什么样的食品呢?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介绍:“胡饭法:以酢瓜菹长切,炙肥肉,生杂菜,内饼中急卷,卷用两卷,三截,还令相就,并六断,长不过二寸”。但后人也有把胡饭说成胡饼的,像北宋《太平御览》转引《续汉书》称:“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