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漳河灌区水量分配和农业生产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漳河灌区自开灌以来的实际运行资料,以水文气象条件相似为原则,划分了3个供水阶段,对每个阶段的水量分配、水源、作物种植面积、作物产量、农民支出、灌溉水分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作物产量和灌溉水分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比较。旨在总结灌区水稻高效节水和持续高产的先进经验,探索灌区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提高作物产量和灌溉水分生产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亏缺灌溉的国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亏缺灌溉(DI)将水分限制在作物对干旱敏感的生长阶段,最大限度提高水分生产率,稳定作物产量。文章总结了亏缺灌溉国外研究成果,发现亏缺灌溉可提高农作物水分生产率,维持产量正常水平。基于国外亏缺灌溉的研究成果,建议我国学者应引入作物水分生产力模型,定量研究亏缺灌溉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以民勤绿洲主要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TDR土壤水分测定仪及作物生长、耗水等指标常规测定方法测定了不同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耗水规律、产量效应、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并结合气象数据比较不同灌水处理的优越性,提出了包括耕作、灌水、用水全过程的主要作物节水灌溉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集成模式在不减少主要作物产量的同时可有效抑制土面无效蒸发、降低灌溉定额、提高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文章综述了我国主要农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研究现状、各个模型的优缺点以及适用情况等,明确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在灌溉制度优化中的应用,并说明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为作物在有限水资源情况下制定合理灌溉制度、有效促进作物生长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农业灌溉水分生产力是提高区域灌溉效率、发展节水农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对水资源管理和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计算2011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灌溉水分生产力、分析其区域分异特征的基础上,将河南省灌溉水分生产力分为高值区、中值区和低值区三个分级区,并确定了灌溉水分生产力区域分异的影响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分别对不同分级区灌溉水分生产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灌溉水分生产力不仅受作物产量和灌溉水量的影响,同时还与作物有效降水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探索干旱区制种玉米的优良灌溉方式。以制种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了4种灌溉模式,并于2022年在民勤县开展了畦灌、滴灌、常规沟灌、交替沟灌4种灌溉方式下制种玉米的大田试验,在民勤县制种玉米种植上采取交替隔沟沟灌可显著提高制种玉米的生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全膜交替沟灌对比全膜畦灌产量提高12.2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5.35%,对比膜下滴灌产量提高了产量提高14.23%、水分利用效率也只降低了0.8%,对比全膜沟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92%、产量增加17.57%。干旱区制种玉米采用交替灌溉的灌溉模式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作物水分生产率改善途径与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阐述影响作物水分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基础上,对作物水分生产率改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内容进行综述。现有研究表明,获取单位用水的最高产量即极大化作物水分生产率是当今农业节水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较高的作物水分生产率与适度产量间的结合对干旱缺水地区的作物高效用水意义重大,生物节水(品种遗传改良、作物生理学特性调节等)与工程节水(节水灌溉方法、非充分灌溉制度等)和农艺节水(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保护性耕作措施等)的紧密集合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应采用新的科学方法与信息,着重从农作物品种的基因改良、考虑灌溉经济社会净收益极大化的经济效率分析、农作物种植收益的风险评估等方面入手,研究和改善用于提高作物水分生产率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南宁市五化灌区是广西典型的平原代表灌区。通过构建五化灌区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分布式农业水文模型,探究其在灌区水管理措施下的水文循环规律,并对灌区尺度灌溉水均衡及水分生产率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丰水年灌溉量小,枯水年灌溉量大;作物产量沿着主渠道北侧分布向北有减少趋势;该区域降水融雪对土壤水分的补给占主导作用;灌溉水分生产率主要表现为逐渐下降且趋于平稳,且研究区域边界的灌溉水分生产率较大,而研究区域中部的较小;作物水分生产率与总流入水分生产率随时间增长无明显变化,且两者的空间分布与作物产量空间分布相似。  相似文献   

9.
由于气候干旱,降雨补给少,作物灌溉制度表现为灌水频繁、灌水周期短,作物之间争水现象严重,水库处于枯水期,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必须在节流上做文章.通过非充分灌溉试验,得到作物不同供水情况下产量效应完整规律的数据,做出了西北干旱灌区棉花膜下滴灌水分生产函数.根据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以农业效益和灌溉管理部门总体经济效益最高为目标,建立了灌溉渠系优化配水模型.通过实例对模型进行了求解.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内蒙古河套灌区现有的灌溉技术为例,讨论并分析了该地区各种灌溉技术所需灌水量,并在分析玉米产量的同时,对比分析了在不同灌溉模式下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人民黄河》2017,(10):137-141
为了制定制种玉米的灌溉制度,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开展了咸水非充分灌溉田间试验,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和制种玉米生长指标,研究了咸水非充分灌溉对制种玉米耗水规律、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种玉米耗水量随着灌水量的减小而减小,随着灌水矿化度的增大而减小,适当降低灌溉水量和灌水矿化度,土壤水分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轻度缺水灌溉和微咸水灌溉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小,与淡水充分灌溉相比,2ETc/3、3 g/L微咸水灌溉的制种玉米减产了10.3%。在研究区制定制种玉米灌溉制度时,灌溉水量采用370 mm左右的非充分灌溉和灌水矿化度采用3 g/L以下的咸水灌溉,制种玉米的产量减产幅度较小,并且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玉米水分生产函数试验研究温守光,赵大玉(山西省潇河水利管理局灌溉试验站)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是指水与作物产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过去对玉米产量与水分关系的研究,均侧重于从产量与全生育期蒸发蒸腾量关系而建立的数学模型。这种模型的不足之处是掩盖了灌水时间影响作...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河西内陆区向日葵、辣椒、玉米耗水规律及其与降水耦合程度,文章研究分析了不同灌水方式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影响。结果表明3种作物耗水与降水耦合度均远小于1,且膜下滴灌相比对照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水经济效益方面优势都较为明显,说明旱区仅靠降雨远不能满足作物需水量,需结合作物耗水规律进行灌水满足作物所需水分,且在干旱地区推广膜下滴灌灌溉技术,不仅能提高灌溉效益,而且利于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地下灌溉是一项提高农业产量的农田灌溉和施肥新技术,采用地下灌溉方法能够为作物及时地提供其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使作物充分利用太阳所赋予的能量进行生长。  相似文献   

15.
水分是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生态与环境因素。传统的灌溉目标主要是向作物充分供水以获得高额的单位面积产量,而在干旱缺水或灌溉费用较高的地区,对作物采取非充分供水,其目的不但要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而且还要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通过在干旱地区新疆塔额盆地自压喷灌区的现场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在限额供水情况下的灌溉水量在油菜不同生育阶段如何分配以获得灌溉最大经济效益,并揭示喷灌条件下油菜生长中水资源的投入量与产量的变化规律,即水分生产函数。  相似文献   

16.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作物生产过程中产量和水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作物水分生产函数(CWPFS)的基本原理和一些典型模型,并对其可行性分析及地区移用性研究加以探讨,同时也分析了CWPFS在灌溉设计上的应用,对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今后的研究及发展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摘要:传统的非充分灌溉理论主要基于水分生产函数考虑产量损失最小或总产量及效益最佳,较少考虑水分-品 质响应关系及其对节水效益的影响。针对此问题,本文归纳了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的生理学、生物学和工程学基 础,探讨了水分-品质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特色经济作物构建了基于水分-品质 响应关系的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提出了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的实施思路,阐述了节水调质高效灌溉需要解决的 几个重要科学问题。以期能为充分挖掘作物生理节水潜力,大幅度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实现节水、丰产、优 质、高效的  相似文献   

18.
干旱缺水地区的科学合理灌溉模式不仅能为作物提供适宜的水分,降低ET损耗,还能使土壤中的水、气、热维持在良好状态,给作物生长发育带来良性刺激,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本文探讨干旱缺水地区地表滴灌与地下滴灌相结合的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模式,包括两种布置方式:1)滴灌带单行直线布置;2)滴灌带双行直线布置.两种布置方式有其不同的适用性,但地表及地下滴灌带单行铺设易于在生产实际中得到推广.地表灌溉与地下灌溉相结合的灌溉模式对于干旱缺水地区推广精准灌溉,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漳河水库灌区1966~2005年水稻产量和灌溉供水量实际数据为依据,对水稻产量变化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对水稻产量和灌溉水分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在水稻种植面积和灌溉用水量减少较多的情况下,水稻单产量稳步增长,水稻总产量变化不大,灌溉水分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提升了灌区内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辽宁地区温室作物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的适宜灌溉水量。分别进行5种不同灌水量条件下温室作物的茎粗、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变化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温室作物的茎粗值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产量及水分生产率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对于辽宁地区温室作物的膜下滴灌来讲,产量最高目标下最适宜的灌溉水量是4.22 m3/hm2,水分生产率最高目标下的最适宜灌溉水量是2.67 m3/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