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结构与新建筑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化构成了当代人类生活世界的基本现实。“现代”与“古代”之间存在着一种生存性的张力,表明人类生存品质和样式的变化。这种情形的发生有一个社会和思想的结构性基础,这就是所谓“现代结构”。现代结构以及它所导致的生存品质和样式,体现出的现代性原则,是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筑的现代化同社会的现代化一样,代表着一种生存品质和样式,也体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如果我们把建筑的现代化作为“新建筑文化”建构的起点,那么同样也应当首先关注和探究它的“现代结构”,关注这种新文化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段良骥 《华中建筑》2007,25(1):131-133
在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过渡的当今之世,时代建筑正由经典现代建筑走向生态化、智能化和建筑文化多元化的新现代建筑.我们应关注新现代建筑的中国效应,积极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世界竞争力的中国式新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3.
现代建筑新表情——论建筑智能化对建筑外层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科技发展为建筑艺术形象表达提供了多种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具体建筑实例分析说明建筑智能化对现代建筑外层设计的影响,建筑更多地表现了生命的动态和预示。自动化信息、生态学的介入为现代建筑赋予更多不同于往昔的新表情。  相似文献   

4.
印度有着悠久的传统建筑文化,但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实施,印度的新建筑受到了国际现代建筑思潮的强烈冲击,如何使新建筑将现代与传统融合成为了印度建筑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面对国内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生态建筑的探索也成为了印度新建筑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1993年,我曾写了一篇小文,叫做(现代建筑人忧)(载(世界建筑)9304期),文中所列人忧如下:1.对建筑经济的忽视2.建筑文化的低俗现象3.环境设计观念的淡薄4.仿古复古趋势之得宠5.因袭模仿之旧病6.个性与创作意识的沉眠7.建筑师社会责任感的淡化8.建筑设计的粗放。从那时至今,五个年头过去了,中国建筑当然有了许多进步,不过本文题目既定,便只好不报喜而报忧了,所以又不才列出以下现代建筑之新八忧,以求教于读者诸君。一忧曰:设计体制改革之滞后人所共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十多年间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可喜变化。不…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新建筑的启示:传统与现代结合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谋德 《新建筑》1997,(4):59-60
分析、评价了马来西亚新建筑,认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外来建筑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以及关注当地的气候条件是马来西亚建筑现代化的富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建筑由于受新疆历史、地缘的影响,形式非常复杂,其建筑不能单纯用维吾尔民族建筑的形式来代替,乌鲁木齐伊斯兰建筑的精华是由传统民族文化兼容种种外来文化而形成自身的建筑特色。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经济技术条件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是推动地域建筑向前发展的动力因素。由此产生的新建筑,则通过社会与设计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断改进设计观念与设计手法,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同,而形成新的地域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8.
杭州新建筑     
陈维 《世界建筑》2000,(5):W002-W002
杭州是中国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又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早在约4~6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聚居活动,并创造了著名的“良渚文化”。自唐朝沟通京杭大运河始,五代吴越国、南宋王朝先后在此建都,使杭州逐渐发展成四方辐辏,交通发达的“东南名郡”。尤其苏东坡、白居易等文人在杭州为官,游历,留下了无数赞美西湖美景的佳句,更确立了杭州作为江南文化名城的地位。1千多年来,以西湖美景为代表的城市景观文化特质和以吴越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历史文化特质相辅相成,互为铺垫,共同构筑了这一著名历史文化名…  相似文献   

9.
迈向新人文的地方性现代景观建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园林曾一度傲于世人 ,开创自然风景园之先河。然而由于地域文化的封闭 ,数百年来它一直停步不前 ,尤其是在园林建筑的创作上 ,直至今日基本上还停留在对传统木构建筑的单纯模仿甚至抄袭的阶段。本文旨在打破狭隘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强调建筑师运用新观念、新的技术材料进行真正具有现代意义而又富有地方特色与个人风格的景观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0.
新楚风建筑形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 《华中建筑》2001,19(4):14-15,23
该文简述了地域主义建筑的意义,新日本风格建筑的发展,以及楚艺术的美学特征,认为楚文化是新楚风建筑创作的巨大源泉,并认为新楚风建筑的创伤,应着重于从如下几个方面吸取灵感;(1)楚文化的开放特征;(2)楚艺术的美学特征;(3)楚建筑的美学特征;(4)现代楚地的人文与自然特征,该文还认为,现代楚地建筑文化的建设,还必须依赖于社会各界提高对这一问题的战略认识。  相似文献   

11.
矫苏平 《华中建筑》2000,18(2):14-18
文章分析探讨了现代建筑与现代美术的联系认为现代美术的探索对现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有较大影响,对现代美术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国内建筑艺术创作水平及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2.
现代建筑转向生态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云松  倪金卫  蒋正跃 《华中建筑》2010,28(2):21-22,47
该文通过对现代建筑与生态建筑进行比较,阐明生态建筑必将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初,日本建筑界对装饰的、或历史样式的建筑已无兴趣,很少触及纯粹的仿造风格,但对民族趣味的偏爱却广泛存在,这是受日本民族性的直接影响。民族根生性是使建筑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总能回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能的、非意识行为。日本的现代建筑具有独特的内涵,而形成日本现代建筑内涵的核心因素是日本民族的根生性。他们表现在建筑形态的物哀式表达、建筑环境的共生式表达、建筑审美的神格式表达和建筑技术的精准式表达。通过建筑实例与民族理论的结合分析,得出现代日本建筑创作思维是具有深厚的传统文脉和坚固的民族根生性、多变的非线性系统。  相似文献   

14.
武汉近代银行建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治镇 《华中建筑》1999,17(4):130-131
文章首先介绍了武汉近代银行建筑的发展概况,接着分析武汉近代银行建筑艺术特征。最后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该文论述了印度自民族独立(1947年)以来的建筑发展状况,介绍分析了这一阶段在印度建筑创作实践中影响较为深刻的四位建筑师的作品,及其体现出来的地域建筑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最后从文化、国情等角度对比了印度现代建筑与中国现代建筑(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不同发展过程,以此来阐述印度现代建筑对我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早期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三条渠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秉德 《华中建筑》2005,23(1):159-163
该文对日本学者藤森照信提出的“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之说提出质疑,并提出作者关于早期西方建筑通过三条渠道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观点,这三条渠道是:教会传教渠道、早期通商渠道与民间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7.
王明贤 《新建筑》2006,(2):22-23
回顾了两次“建筑与文学”研讨会,提出中国的城市和建筑与文化一样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下需要新一代建筑师和艺术家来讨论新的建筑与文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特点着手,从立意、选址、布局等方面简要介绍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的新思路,同时提出在设计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周方中 《新建筑》1998,(2):6-10
中国乡土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建筑师进行创作取之不尽的文化遗产和沃土,是中国建筑师的民族魂。建筑创作领域很宽广,建筑创作的模式也应多样化。建筑师可以以乡土建筑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去完成向现代化的转换;也可以以现代建筑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去寻求乡土建筑的神韵;甚至还可以运用传统建筑所隐涵的哲学思想有机地融入现代建筑创构之中,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去寻求共同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