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设计了一种基于COMe模块的加固计算机主板,COMe模块集成了英特尔处理器、英特尔芯片组、DDR2 控制器、网络控制器、相关总线控制器等。基于COMe模块的主板具有可重用性、可扩展性、灵活性、兼容性、功耗低等优点。基于此技术设计的加固计算机主板具有环境适应性强、主板升级方便、载板重用性好的优点。该主板对外提供多种总线接口、显示接口、扩展接口,在抗恶劣环境计算机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当前成熟的两种抗单粒子翻转锁存器构成了主从D触发器,在D触发器加固设计中引入了时钟加固技术,对输出也采用了加固设计。仿真对比显示本设计的加固效果优于国内同类设计。  相似文献   

3.
军用平板显示器设计方法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雷 《光电子技术》2000,20(3):184-191
为了满足平板显示器(FPD)能在恶劣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必须对显示器的各部分按照环境试验条件进行加固处理。在制定加固型平板显示器设计方案时,重点是围绕可靠性设计、抗冲击振动及三防(防潮、防尘、防腐)、宽温工作设计、电磁兼容(EMC)设计、抗核加固等五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张琉 《电子工程师》2006,32(12):47-50
计算机加固通常包括电磁兼容性加固、抗振动冲击性加固、高低温性加固、三防(防腐、防霉、抗盐雾)加固等。针对计算机设备的使用环境,可以根据需求堆积算计设备选择相应的加固方法和加固等级。通过从事计算机加固设计工作的经验积累,阐述了军用工程装备计算机中常用的一些加固技术,主要包括电磁兼容防护设计技术、抗振动冲击加固设计技术、计算机通风散热设计等。  相似文献   

5.
科技越发展,人们对设备的可靠性的要求越高。本文着重介绍了一种设备通过采用加固技术,对其进行抗恶劣环境、电磁兼容等结构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6.
由于军用电子设备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故除了应对整机进行加固外,还应配以相应的隔振缓冲系统来提高设备的抗振能力,进而提高电子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并延长其使用寿命.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军用电子设备激振的原因分析,且对军用电子设备进行了加固设计,利用隔振模型对设备进行了抗共振和解耦设计.  相似文献   

7.
耐高低温是加固计算机抗恶劣环境要求中的重要性能指标,而至今耐低温能力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章介绍一种耐低温的热设计方法及其优点。  相似文献   

8.
加固液晶显示器为具有抗恶劣环境能力,开合面采用密封设计。其后盖和壳体通过螺钉联接,其间隙采用密封垫、密封胶灌封实现密封。但在维护保养时很难将其分开,甚至要损伤其部分功能。文中详细介绍了一种无损伤开启技术。经实践应用表明该技术简单实用,事半功倍。对开启类似密封件提供了实际应用参考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军用装备在恶劣环境下抗振动及抗冲击加固的主要技术措施,详细介绍了振动冲击隔离的一般设计方法,说明了只有当激振频率与减振系统的固有频率之比大于√2时,才有隔振效果,同时当系统的固有周期远大于冲击持续时间,冲击隔离才有可能,并强调了今后应加强的振动与冲击隔离技术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0.
火控文摘     
046 战斗机战斗准备决策支持专家系统//抗恶劣环境计算机。—1990,(6).—43~50,12047 人工智能在机载中的应用//抗恶劣环境计算机。—1990,(6).—51~57048 军用专家系统//抗恶劣环境计算机。—1990,(6).—64~66049 电视跟踪制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世界导弹与航天。—1990,(12).—40~43050 军用加固计算机的热设计及其改进措施//计算机杂志。—1990,(6).—43~47  相似文献   

11.
网页可配置的多路字符叠加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路视频服务器的字符叠加系统的方案,该系统通过AT89S52单片机控制MB90092字符叠加器进行多路视频的字符叠加;制定了一套通信协议,使本系统能够通过RS485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并实现远程用Web页面控制字符叠加内容,该方案已应用在监控系统上。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不同工程实例的需求,采用新的处理方法,使多通道探地雷达能在一个视图中实时输出所有通道信息。该方法以数据融合技术为基础,具体实现分为三步:首先,进行带通滤波、时空校准和坐标转换等预处理;然后,采取信息熵这一度量参数和加权平均的融合准则进行实时计算;最后,利用自动增益对融合数据补偿、增强。多通道探地雷达数据实时融合结果能同时显示所有通道检测到的目标或异常,根据各通道信息熵的大小,能在发现目标的同时进行快速定位。该方法使多通道探地雷达的数据显示突破了传统方式的局限性,改善了滞后性,满足了工程应用对目标快速定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一种多路音频编解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佐峰  陈曦 《通信技术》2012,45(3):79-81
从连续可变斜率增量编码原理及应用背景讲起,重点提出了一种以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和专用编码转换芯片搭建的群路编码转换系统。该系统架构既吸收了商用芯片的高可靠性优势,同时采用FPGA进行多路调度和适配又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最后搭建测试了平台对该系统功能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这里设计的群路编码转换系统性能优良,配置灵活,可扩展性好,具备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基于MSP430的多路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硬件上以MSP430单片机为核心处理器.以16位A/D转换器AD7610为基础,通过切换模拟开关实现八通道单端输入和差分输入可选电压数据的实时数据采集。系统中设计有12864液晶模块和按键电路进行良好的人机交互和数据的显示。该系统设计实现了一种具有现场采集和显示并且采集方式可控制的多路数据采集器,该数据采集器具有硬件电路简单,采集精度较高,低功耗等特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图像处理器目标跟踪的准确度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设计了一种CPCI架构的多传感器融合图像跟踪系统。针对高分辨率高帧频图像的采集、目标搜索与跟踪,设计并实现了以FPGA+DSP为核心的嵌入式图像处理平台,采用CPCI标准总线作为数据共享通道,由嵌入式图像处理平台完成实时计算,数据中心完成跟踪结果的数据融合和系统综合控制。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实现多路不同分辨率CameraLink图像或HD-SDI图像的采集和融合跟踪处理,该架构处理能力强,可扩展性高,结构紧凑,为图像融合跟踪系统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陈洺  郭晓学 《通信技术》2012,45(6):101-103
针对不同空间环境温度采集系统对功耗及成本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平台的多通道温度采集系统。该系统硬件上以CC2430为主控芯片,选用PT100作为温度采集点的传感器,24位高精度的AD7793转换芯片实现了对温度传感器的数据信息采集。并基于ZigBee协议栈构建无线网络实现主从节点之间数据的采集与传输,软件系统基于RS232串口与ARM通信,并编程实现数据处理、存储与显示。  相似文献   

17.
刘汝卿  蒋衍  李锋  孟柘  郭文举  朱精果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1,50(5):20200291-1-20200291-7
激光雷达是实现环境实时感知的重要传感器,针对多通道感知激光雷达数据量大、数据传输解算实时性要求高及量体裁衣高效小型化的迫切需求,基于自研采用可靠的机械扫描、阵列探测和数据采集控制相结合的多通道激光雷达,设计实现了基于FPGA和DSP的多路并行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并在点云三维实时成像中得到了验证。该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中的FPGA负责多通道激光雷达数据控制采集以及数据传输,DSP负责对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并通过网口将点云数据上传到上位机,实现点云实时显示。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能够满足多通道激光雷达2 Mpts/s的大数据量点云解析,并保证20 fps以上实时数据的可靠采集传输,实现周围环境和障碍物激光雷达点云的快速解算,可应用于自动驾驶、导航避障、周界安防等领域。  相似文献   

18.
彭勃  任祥维 《通信技术》2012,45(8):30-33
信息化战争正以全面的场景和全新的战术水平在各国军事力量中高速发展。针对复杂的无线信道环境和越来越高的信号截获要求,介绍了一种可实现性强的基于超外差架构宽带并行接收的战场无线网络侦察系统,重点介绍了基于多通道处理的中频信号处理部分以及网络侦察信息解析和数据融合处理等流程,针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原理阐述,并结合工程的实际应用给出了可实现的关键参数。  相似文献   

19.
高速多通道CCD图像数据处理与传输系统设计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针对航天光学遥感成像系统输出通道多、输出速率高的特点,提出一种高速、多通道CCD图像数据并行处理与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以FPGA为数据处理和控制核心,采用基于FPGA区域并行处理的数据处理方法,运用FPGA内部块RAM构建高速多通道CCD图像的缓冲区,在存取控制上采取区域缓存和时分复用的策略完成对高速多通道CCD...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弥补飞行编队任务分配情况和不同模式下紫外光定向通信存在耳聋问题的缺陷,采用一种基于空分复用的多信道机间紫外光通信定向信道接入协议,建立了机间紫外光通信网络模型。通过在紫外节点安装多个不同方向的紫外收发装置来实现多信道信息交换,并仿真验证了多信道通信使耳聋问题得到明显缓解,提高了网络吞吐量,降低了网络时延,使得网络性能显著改善。结果表明,多信道通信与单信道通信相比,网络吞吐量增加,平均时延减小,网络性能大幅度提高,并且采用三信道通信模式通信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