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的城市特色在当今的发展中已日渐单一,城市广场空间也趋于雷同,导致人的定向感和归属感减弱以至消失,公众无法识别物理空间环境,难以感知城市的文化特色。因此,在城市广场空间的实际与改造中应尊重地域信息,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可识别性的广场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2.
毕克妮  孙丹 《山西建筑》2011,37(2):17-18
针对滨水区城市设计可识别性进行了研究,结合城市及滨水地区可识别性要素,以庄河市港前区城市设计为例,阐述了一系列能够增强区域可识别性的设计要点,以指导滨水区城市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3.
城市广场地域特色与可识别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娜  杨茂川 《山西建筑》2009,35(31):9-10
从范围划分及研究对象两方面探讨了城市广场地域特色与可识别性的区别,同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最后指出具有地域特色及可识别性的城市广场,不仅可以避免千城一面、零识别的城市失落感,而且可以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魅力。  相似文献   

4.
秦晓彦 《四川建筑》2011,31(5):103-104
新型铁路客站建筑规模巨大、客流流线复杂,在功能及空间组织上采用立体化空间的布局模式,其空间的复杂性容易导致人们在其中迷失方向。文章通过对从客站空间的可识别性设计这一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相关客站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提出提高客站可识别性的设计对策,以此帮助人们定向定位,从而提升新型铁路客站空间整体的人性化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5.
文章评析百利广场的环境规划中所考虑的名牌效应与形象设计 ,创造建筑的可识别性以及标志性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空间构形的角度,分析了空间句法和购物中心交通空间可识别性的关系.同时以厦门加州城市广场为例,借助Axwoman4.0软件,通过分析其三层平面交通空间的轴线图,比较其句法变量,来探讨此空间可识别性以及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7.
引言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澳门发展成为两个平行的城市。它们的城市结构遵循了不同的组织方式。滨海的平坦地带促进了澳门航运贸易和以商业为导向的中国城的发展。这里的街道曲折而密集,满足了葡萄牙人或"基督城市"对于集市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路交叉口空间的可识别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是人们的家园,是人们心理上的依托,它的可识别性使人们产生了归属感。城市道路交叉口空司是人们城市生活的必经之处,并常常成为人们“心智地图”的重要承载点。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增强空间可识别性的手段,根据认识的深度,分别从“特征”、“秩序”、“意义”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基于滕州高铁新区规划建设工程,对可识别性道路进行分析。从绿地系统的大尺度定位到小尺度实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可识别性道路景观设计理论。通过对不同等级道路选用相应特色植物,体现道路不同层次的可识别性,将道路绿化设计提升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0.
对新型商业建筑——城镇批发市场建筑空间环境可识别性设计做了较深入的探讨 ,针对批发市场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空间环境可识别性创造和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介绍人民公园改造投标方案,探索如何在保留城市公园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的同时,提升公园的景观形象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介绍人民公园改造投标方案,探索如何在保留城市公园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的同时,提升公园的景观形象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何郑莹 《建筑与环境》2009,3(6):177-179
保护文脉是我国城市更新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背景影响,保护我国城市的历史文脉有其特殊性,文章探讨了现在所面临的特殊主客观条件,对城市更新与文脉保护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桂林为例,从历史文脉角度入手,在理论层面探求历史文脉与特色景观营造的关系,通过景观元素在空间范围内时间维度的运用,结合游客多维感官体验,加深游人对景区历史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促进历史文脉和特色景观的共生,形成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模式语言》和《使用后评价》三部著作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以此作为教学实践的切入点,结合浙江大学建筑系和日本佐贺大学都市工学科联合课程,考察了日本小城市中心部和郊区发展模式,并针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进行本土化的城市设计教学探索.本次教学实践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分析,即安全性考虑和多样性考虑,对所在的城市或区域提出适宜性的“本土化模式语言“.  相似文献   

16.
胡莹 《中外建筑》2010,(12):102-104
从文脉的视角对历史街区的建设活动加以审视在今天具有重要意义。将历史街区的文脉内涵从建筑观扩大至环境观,发挥城市设计在具象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中的控制作用,从文脉的视角制定相应的城市设计策略,对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加以引导和控制,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更具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张古月  陈萍 《山西建筑》2009,35(4):59-61
通过对护城河的起源及其两岸历史地段发展的阐述,结合浙江长兴护城河两岸城市设计的实例,提出了护城河这一特殊历史地段的规划需要在协调城市综合效益的基础上,突出彰显其历史文化特色,最终实现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及政治经济三方面的共赢,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麟腋 《山西建筑》2014,(32):34-35
以重庆天地为例,对商业步行街的内在属性进行了分析,从文化学、艺术学、心理学等角度研究了具地域特色的商业步行街系统在空间设计中对原始环境的尊重和文脉的延续,强调了尊重原始环境、传承地域文化对商业步行街空间营造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蔡晓曦  徐峰 《中外建筑》2009,(9):130-132
本文通过对浏阳市民文化中心设计方案的总结与分析,探索了在设计大型综合文化建筑时,如何表达建筑与所在地域和场所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如何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在设计中运用非线性建筑语言表达,诠释当地文化。  相似文献   

20.
李俐娟  朱霓 《重庆建筑》2005,(10):10-13
三峡水库建设使我们不得不对一些历史文化名镇采取搬迁保护的办法。要实现搬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保护城市的环境特色。文章以龚滩为例,介绍了环境特色三要素,它包括了自然环境特色、人工环境特色、人文环境特色。这三个要素涉及到了古镇保护的各个方面,在古镇的迁建中应当一一对照,落实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