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型树脂XF-2处理和回收含酚废水中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研究了新型吸附树脂XF-2对酚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XF-2对苯酚的饱和吸附量达362mg/g。应用于癸二酸生产含酚废水中的处理和回收,酚的回收率为96.3%。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前期二甲苯-甲醛树脂(XF树脂)合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合成了酚改性热固性XF树脂,在理论析的基础上,经实验成功地提供了实现XF树脂高转化的方法,合成的酚改性热固型XF树脂的原料消耗成本比一般热固型酚醛树脂约低30%。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前期二甲苯-甲醛树脂(XF树脂)合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合成了酚改性热固型XF树脂.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经实验成功地提出了实现XF树脂高转化的方法.合成的酚改性热固型XF树脂的原料消耗成本比一般热固型酚醛树脂约低30%.  相似文献   

4.
酚在树脂上的吸附与脱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XH-1型大孔树脂吸附处理含酚废水性能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吸附平衡时间,确立了吸附体系Freundlich等温式,找到了树脂在不同再生剂中再生最佳工艺条件,发现了吸、脱附过程分别具有二级和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并得到其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5.
模糊聚类—因子分析光度法同时测定工业废多组分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提出以3-甲基-2-苯并噻唑腙(MBTB)为显色剂,将模糊聚类分析(FCA)与迭代目标因子分析(ITTFA)相结合,不经分离,对工业废水中光谱重叠严重的5种酚(苯酚,间甲酚对-硝基酚,邻-硝基酚,间-硝基酚)体系进行解析和同时测定,较成功地确定了混合体系的物种数,种类和各自的含量,并对合成模拟水样中5种酚的同时测定了初步研究,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回收率为97.8%~101.93%范围。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模糊聚类-因子分析光度法同时测定工业废水中多组分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提出以3-甲基-2-苯并噻唑腙(MBTH)为显色剂,将模糊聚类分析(FCA)与迭代目标因于分析(ITTFA)相结合,不经分离,对工业废水中光谱重叠严重的5种酚(苯酚、间甲酚、对-硝基酚、邻-硝基酚、间-硝基酚)体系进行解析和同时测定,较成功地确定了混合体系的物种数、种类和各自的含量。并对合成模拟水样中5种酚的同时测定进行了初步研究,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回收率为97.8%~101.93%范围,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用K2Cr2O7-硫代巴比妥酸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痕量2,4-己二烯酸时,可用吸附树脂GDX-502微型柱消除醇、醛、酮、酯和糖对测定的干扰。用标准加入法测得回收率为98.4%~101.3%。对试样10次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3.18%。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活化温度对烷基化反应催化剂(FX-02)及烷基转移反应催化剂(FX-06)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乙苯合成过程中,2种催化剂的适宜活化温度均为300℃;同时本还利用吡啶脉冲吸附及程序升温脱附(TPD)测定了催化剂的总酸量、B酸量及酸分布的酸性表征,支持了这个结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HDX—8树脂对苯酚的吸附性能,最大静态吸附容量为223.5mg/g。梯形长10cm,内径1.0cm,内装HDX—8树脂的吸附柱,在酸性条件下,能有效地吸附水中的痕量酚,负载柱可用0.1mol/L NaOH溶夜定量解吸,富集倍率达100。研究认为,HDX—8吸附树脂既可有效去除水中酚污染,又可用于痕量分析中酚的定量富集。  相似文献   

10.
木素降解菌的筛选和氯酚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自然界中采集,经分离,纯化获得在愈创木酚培养基平板上产生变色圈,且菌落直径与变色圈直径的比值小于1的12株真菌。将12株真菌接种到桉木粉无机盐培养其中30℃培养15d,测定其选择性指标(SF),获得两株木素降解能力较高的菌株F1、F7、SF值分别为3.08和2.70。将12株菌株接种于含2、4-二氯酚的漂白废水中39℃培养7d,获得两株高效降解2、4、-氯酚的菌株F7、F9,其降解率分别为87.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氟铝酸钙(C11A7CaF2)和氯铝酸钙(C11A7CaCl2)两种矿物在原材料经水热预处理的条件下,即在C3AH6-Al(OH)3-Ca(OH2)-CaX2(x=F,Cl)系统中的形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原料经水热预处理以后,C11A7CaX2(x=F,Cl)的形成温度较CaCO3-Al2O3-CaX2(X=F,Cl)系统大大提前,而矿物的水化特性基本上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苯并恶嗪中间体生产中含酚污水的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大孔树脂吸附法和醋酸丁酯萃取法对苯并恶嗪中间体生产中产生的含酚含酚污水进行脱酚处理研究,考察了影响脱酚效率的一些因素。结果显示,当水中苯酚浓度分别为100、1000、6670、11700mg/L时,在4BV/h的流速条件下,XDA-2大孔吸附树脂对污水中苯酚的动态吸附率超过99%,处理后污水中的酚浓度可以控制在1mg/L以下,采用丙酮或稀碱可以定量地对树脂进行解吸并回收苯酚,醋酸丁酯萃取污水虽色也可达到以上结果,但是存在较为严重的萃取剂溶解损失和二次污染,同时处理成本也较高。  相似文献   

13.
对NKA树脂处理含酚废水进行了静态吸附研究,重点探讨了在不同的温度、浓度、PH值条件下对吸附的影响,为进一步处理含酚废水的动态实验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白果壳为植物模板、稀氨水为浸煮剂、硝酸铁为前驱体溶液,制备了一种多孔白果壳遗态结构Fe/C复合材料(Fe/C-G),通过 XRD、SEM、FT-IR、XPS和 BET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溶液 pH、温度、时间、初始浓度、粒径等对去除 Sb(Ⅲ)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吸附机制。结果表明:Fe/C-G由 α-Fe、Fe 和 C组成,同时很好地保留了白果壳的多孔结构,其比表面积和平均介孔孔径分别为 46.42m/g和40.2nm;升高温度和减小吸附剂粒径有利于吸附。Fe/C-G对 Sb(Ⅲ)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初始 Sb(Ⅲ)浓度为 5、10和 50mg/L时,其吸附量分别达 1.23、2.41和 9.23mg/g;用 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描述吸附等温线,属于快速的单分子层吸附,主要发生配位交换和表面络合反应。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在α-Fe2O3-K2O复合体系中掺入SiO、XRD、BET比表面吸附、Archimede排水法等对α-Fe2O3-K2O-SiO2陶瓷表征结果表明,适量掺杂SiO2,材料仍以刚玉结构的α-Fe2O3为主晶相,但抑制了主晶相晶粒粗化,增大了材料比表面及孔隙率,湿敏性能测试发现,掺要摩尔分数6%的SiO2,可获得全湿区范围内阻-湿特发现工线线性关系良好,灵敏度适中、湿滞小、稳定性较  相似文献   

16.
微量镧对高分散K—Fe/硅沸石催化剂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XPS,TPD,ESR和催化反应等手段考察了微量La对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制备的高分散K-Fe/硅沸石催化剂的作用。结果表明:在K-Fe硅沸石中适量La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催化剂在CO+H2反应中的活性和对低碳烯烃的选择性,而且大大改善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微量La的存在,改变了金属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催化剂对H2和CO的吸附性能及催化剂在反应过程的磁性能。  相似文献   

17.
微细δ-MnO2固体及其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表面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小角度X射线衍射法(SAXS)研究了δ-MnO2固体及其与铜离子交换后的分数维数。新制备的固体是典型单分散系统,表面与孔结构均匀。在不同pH值的水溶液中再分散后,δ-MnO2固体离子分维发生变化。研究了铜离子与固体颗粒的交换等温线,在较大的浓度范围内符合Frendlich吸附。通过SAXS研究发现,与铜离子交换后δ-MnO2的分数维数发生变化。根据离子交换机理,由于吸附交换作用,交换剂的表面结构  相似文献   

18.
超微粒子碳化铁催化剂在F—T合成中表面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光电子能谱研究催化剂表面化学状态的变化,属当前催化领域的新课题。文中用XPS和XRD技术研究了超微粒子碳化铁催化剂在F-T合成过程中表面形态和体相结构的变化。由于超微粒子催化剂表面具有极高的化学活性,尽管其体相结构是α-Fe和碳化铁。但仍有部分氧化物复盖在催化剂表面。经H2处理,体相内碳化铁被全部还原的同时,伴随烃化物的生成,而表面仍有极少量的氧和碳以各种不同的复杂形式吸附在Fe的表面。再经C  相似文献   

19.
对于广义Gauss-Markov模型M={Y,Xβ,σ^2Σ}和经过线性变换的模型M^ ̄={FY,FXβ,σFΣF‘},其中X不必列满秩,Σ可以奇异,F是任意给定的矩阵,给出了变换前后σ^2的最小范数二次无偏估计在模型M下相等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探讨经Al(OH)0.5+2.5,H2SO4处理的膨润土对废水中酚吸附性能和处理效率,结果表明:最高去除率为73.88%.处理水再经活性炭吸附处理,总去除率达99.8%,酚含量可降至0.5mg/LH2O,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