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丙烯酸、丙烯酰胺为单体,水稻秸秆为有机材料,膨润土为无机材料,过二硫酸钾为引发剂,N-羟甲基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水稻秸秆/膨润土基高吸水树脂,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溶液pH值、溶液初始浓度、树脂用量、吸附时间和温度对吸附Cu^2+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对Cu^2+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伪二阶动力学模型更能描述树脂对Cu^2+的吸附行为;吸附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速率取决于表面的空吸附位点;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且吸附过程中存在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2.
3.
以天然高粱秸秆(SS, 颗粒直径>180目)作为纤维素源,N,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KSB)引发剂,复配坡缕石(PGS)黏土,通过与丙烯酰胺(AM)及部分中和的丙烯酸(AA)接枝共聚制备低成本高吸水树脂SS-g-P(AA/AM)/PGS。运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对高吸水树脂的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其吸水性能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坡缕石和高粱秸秆的添加量占反应体系的19.8%时,SS-g-P(AA/AM)/PGS对蒸馏水和自来水的最大吸收量分别为273.0g/g和66.7g/g,且热稳定性较好。通过研究树脂的吸水溶胀过程研了材料的吸水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SS-g-P(AA/AM)/PGS吸自来水和蒸馏水的过程分别符合Fickon扩散模型和non-Fickon扩散模型。 相似文献
4.
以天然高粱秸秆(SS,颗粒直径>180目)作为纤维素源,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KSB)为引发剂,复配坡缕石(PGS)黏土,通过与丙烯酰胺(AM)及部分中和的丙烯酸(AA)接枝共聚制备低成本高吸水树脂SS-g-P(AA/AM)/PGS。运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对高吸水树脂的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其吸水性能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坡缕石黏土和高粱秸秆的添加量占反应体系总质量的19.51%时,SS-g-P(AA/AM)/PGS对蒸馏水、自来水、黄河水的最大吸收量分别为273.0、66.7、60.4 g/g,且热稳定性较好。通过研究树脂的吸水溶胀过程确定了材料的吸水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SS-g-P(AA/AM)/PGS吸自来水和蒸馏水的过程分别符合Fickon扩散模型和non-Fickon扩散模型。 相似文献
5.
以农业废弃玉米秸秆为原料,经过氢氧化钠碱化处理后继续与氯乙酸钠反应制备羧甲基玉米秸秆纤维素,其最佳制备条件为m(废弃玉米秸秆)∶m(氢氧化钠)∶m(氯乙酸钠)为1∶1.25∶0.75,碱化温度为30℃,醚化温度为75℃,碱化时间为1.5 h,醚化时间为1.5 h,最佳条件下的羧甲基玉米秸秆纤维素的取代度为0.36。然后母体与丙烯酸单体发生接枝聚合制备得到吸水率远高于市场产品的功能高吸水树脂聚合物。研究了母体羧甲基玉米秸秆纤维素与单体丙烯酸的质量比对高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丙烯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中和度对吸水率的影响、氧化还原引发剂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用量对吸水率的影响、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用量对吸水率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的配比为m(羧甲基玉米秸秆纤维素)∶m(丙烯酸)∶m(过硫酸钾)∶m(亚硫酸氢钠)∶m(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体系总去离子水)为1∶5∶0.12∶0.096∶0.04∶8.5。 相似文献
6.
7.
8.
为了提高淀粉基高吸水树脂的吸水率和保水性能,以机械活化60 min的木薯淀粉、丙烯酸和膨润土为原料,合成可降解复合高吸水树脂(CSA),研究膨润土(BT)的用量对CSA吸水率(Aeq)的影响以及CSA的溶胀性能。采用SEM、TGA和FTIR对样品的形貌、热稳定性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SA呈多孔层状结构。适量的引入BT(其用量为淀粉质量的30%)可使CSA的吸水率从1 604 g/g提高到1 807 g/g,并能提高CSA的热稳定性和保水能力。在700℃下,CSA的失重率为79.3%,低于未添加BT树脂的失重率(83.4%);CSA在1 912Pa的承压下保水率为48.3%,高于未添加BT树脂的保水率(45.5%)。另外,CSA吸水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水率受溶液的pH、盐溶液的浓度和种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玉米秸秆制取高吸水树脂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玉米秸秆进行提纯改性,采用过硫酸钾(KSB)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M)为交联剂,使其与丙烯酸接枝共聚合成农用高吸水树脂,通过试验对比最终确定最佳条件为改性玉米秸秆与丙烯酸的质量比为1∶6、丙烯酸中和度为70%、反应时间为4h、烘干温度为60°C;对最佳条件下制备的树脂进行了吸水倍率的测试;对秸秆预处理前后及接枝产物进行了红外谱图分析。结果表明,该树脂具有良好的吸水率,吸收去离子水达843倍,丙烯酸成功接枝在秸秆纤维素的主链上。 相似文献
11.
壳聚糖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聚糖(CTS)、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为原料,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通过溶液聚合后再用乙醇-氢氧化钠溶液浸泡制备了壳聚糖-g-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树脂(CPAAM)。考察了制备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对CPAAM吸水性能的影响,获得优化制备条件为:单体总浓度mM=8.6%(相对于反应体系总质量,m/m,下同),壳聚糖与总单体比m(M):m(CTS)=6:1(M为AA和AM),引发剂和交联剂浓度分别为mI=2.5%和mC=0.1%(相对于单体AA及AM总单体质量),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5h。此条件下合成的CPAAM在蒸馏水、0.9%氯化钠溶液中最大吸液倍率分别为1315g/g、66g/g。 相似文献
13.
14.
以膨润土(BT)和丙烯酸(AA)为原料,在微波辐射下合成PAA Na/BT复合高吸水树脂,采用单因素实验法优化并确定了最高吸水倍率的合成条件,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物结构及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优合成条件为:AA/BT质量比为8/1,微波辐射功率为720 W,AA中和度为80 %,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含量为0.02 %,引发剂过硫酸钾含量为0.8 %;XRD分析表明BT层间距离增大,AA单体进入BT层间,形成交联结构;SEM分析表明复合高吸水树脂是多孔结构;该复合高吸水树脂的吸蒸馏水最高倍率是1312 g/g,吸生理盐水最高倍率是320 g/g,具有较快的吸水速率,吸水溶胀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并具有良好的热保水性能。 相似文献
15.
16.
17.
聚乙烯系高吸水树脂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聚乙烯醇(PVA)系高吸水树脂的国内外研究开发情况。对PVA 系高吸水树脂与其它类型高吸水树脂相比的性能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结合市场潜力与生产成本的分析,对PVA 系高吸水树脂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应用化工》2022,(4):762-766
采用单因素法以吸水树脂在蒸馏水和盐溶液中的平衡吸液倍数为性能指标,以m(丙烯酸)∶m(丙烯酰胺)、中和度、m(木质素磺酸钠)、m(引发剂)、m(交联剂用量)、温度为变量,探索将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两种高活性物质接枝到木质素磺酸钠(LS-Na)上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当温度为90℃,LS-Na为1.4 g,AM为4 g,AA为16 g,过硫酸钾(KPS)0.3 g,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剂)质量为0.002 g时,所制备的高聚物性能最好。在最优条件下合成出的吸水树脂的平衡吸蒸馏水倍率和吸盐水倍率较高,分别为1 282,143 g/g。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可得聚合物分子中存在羧基和酰胺基,说明具有理想分子结构的聚合物被成功的合成出来。通过聚合物的SEM照片可得,聚合物LS-Na-g-PAA/PAM吸水树脂的多孔结构有利于增强聚合物的吸液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为分散剂,碳酸氢钠与丙酮为复配成孔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AA/AM/AMPS多孔型高吸水树脂,并研究了成孔剂种类、复配成孔剂配比、水与环己烷质量比(简称水油比)、中和度、交联剂用量对高吸水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油比为1.0∶2.5,中和度为73%,交联剂用量为0.3%(w),碳酸氢钠与丙酮质量比为1.0∶1.5时,高吸水树脂的吸水倍率和吸盐倍率达到最高,分别为1732.5,142.9 g/g,且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