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供应缺口的增大正在使中国演变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石油进口国之一。1999年中国包括原油和成品油在内的石油净进口量达到4381万t的历史高峰,比前一个记录1997年的3385万t多出996万t。经济的稳定增长,能源消费的增加,加上国内产量增长落后于需求,将使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加重,石油进口增加的趋势在今后几年内继续保持。 去年是中国的石油贸易创记录的一年。首先  相似文献   

2.
《乙烯工业》2008,20(2):4-4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2007年全年进口原油1.63亿吨,较上年增长12.4%;2007年全年进口成品油3380万吨,较上年下降7.1%。这样,2007年全年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已经达到1.968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50%。由于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在此背景下,我国石油进口量将持续攀升。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我国"十五"以陈化粮乙醇起步,2005年过百万吨,位列世界第三。"十一五"期间,因粮食趋紧而叫停新增粮食乙醇,鼓励发展非粮乙醇。在"十一五"的前4年里,我国汽车由722万辆增加到1364万辆,石油净进口量由1.68亿吨增加到2.19亿吨,而燃料乙醇仅由130万吨增加到162万吨,这只能说明以巨资到国外去买而不重视对本国绿色替代能源的开发来  相似文献   

4.
朱煜 《当代石油石化》2004,12(7):8-9,25
分析了我国面临的主要石油安全风险因素,指出随着石油消费需求的急剧增长,我国的石油安全风险正在升高。建议通过开源与节流、增强储备、提高利用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体系,以提高石油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1995年我国原油及油品进口量,由1994年的大幅度下降后又反弹回升到重新接近1993年的高峰水平。原油及油品的出口量亦比1994年上升,接近1993年水平。 1994年我国原油及油品进口量比1993年下降23.6%,这是自1987年我国原油及油品进口量连年迅速递增以来的第一次下降、而且降幅很大。1988年我国进口原油及油品量392.1万吨。1994年国家对石油  相似文献   

6.
市场趋向     
正我国成为世界丙烯腈生产消费第一大国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丙烯腈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2015年我国丙烯腈消费量约为180万吨,2016年上半年我国丙烯腈产能已达到208万吨,消费量、产能、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我国丙烯腈消费领域主要是腈纶、ABS/SAN、丙烯酰胺,此外还有丁腈橡胶等领域。多年来我国都是丙烯腈净进口国,进口量最大的是2012年约56万吨,随着国内产能产量的不断增加,进口量逐年减少,2015年已下降至40万吨,进口依存率下降为22%。预测2016年我国丙  相似文献   

7.
华军 《化工文摘》2006,(5):19-21
印度石油天然气市场 据统计,2005年印度石油探明储量为7亿吨,仅占世界的0.5%。2005年,印度石油产量为3800万吨,消费量却达到了1.19亿吨,进口量超过8000万吨。印度的原油日需求量目前为250万桶左右,其中约70%依靠进口。据估计,在2010年前,印度的原油需求量每年将增加约10%。  相似文献   

8.
积极构建我国多元化的石油安全供应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我国40年来石油消费的现状及今后的增长趋势,分析了我国未来石油安全供应面临的主要风险,提出了加快构建我国多元化石油安全供应体系的主要原则和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宋志凌 《中国橡胶》2009,25(18):6-7
我国是世界第一橡胶消耗大国。2008年的总耗胶量为550万吨,其中消耗天然橡胶253万吨。但由于受到地理、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天然胶产地主要集中在云南、海南和广东,目前的自给率不到30%(2008年的产量为56万吨),每年进口量超过70%。同时,因为国家对天然橡胶进口实行20%的关税或2600美元/吨的从价税,通过一般贸易进口的数量很少,2006年、2007年只有十几万吨,占总进口量的10%,国内对天胶的弥补主要来自加工贸易(主要是进料加工)和复合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国家石油安全概念的阐述,对比分析了影响我国石油安全的国内和国际因素,重点论述了石油价格对我国石油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气体净化》2007,7(B08):142-146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能源消耗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石油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1993年我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时的年进口量不足10000kt。但到了2000年石油的年进口量就达到了70000kt,年均递增32%,占国内石油消费总量的30%。据有关部门预测,  相似文献   

12.
一、天然橡胶进口分析 "十三五"期间,我国天然橡胶的进口量呈现先增加,然后稳步下降的趋势.2016年进口量为207.65万吨,2017年增长到229.92万吨,同比(下同)增长约10.72%.此后进口量逐年减少,2018年进口量下降到200.52万吨;2019年为189.67万吨;2020年进口172.84万吨,下降约...  相似文献   

13.
2005年高油价下我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我国石油贸易在国际油价接连高企、国内需求平稳增长的形势下,呈现出原油进口绝对量继续上升,但增幅下降;石油产品进口量大幅下降,原油和石油产品出口有所上升的态势。文章分析了高油价下我国原油和石油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乙丙胶消费处于上升阶段,进口量逐年增加,国内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2002年我国乙丙胶表观消费量约为4.86万吨,据预测,2005年将达6万~8万吨,2010年将超过12万吨。2005年的国内的乙丙胶消费构成将为:汽车工业30%,建筑材料18.4%,电线电缆8.3%,聚烯  相似文献   

15.
我国石油进口量近年来一直不断增长,增势越趋迅猛。2013—2014年的石油进口量分别是2003年和2004年的3.1和2.51倍。从当前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我国供需缺口将继续扩大,石油进口持续增长的趋势,对我国经济安全将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是石油进口依存度逐年上升,自给率持续下降将会导致能源安全等级不断降低;二是国际油价波动的传递效应对国内产业和宏观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将会使我国国际收支的风险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16.
市场动态     
今年国内丁二烯缺口约为 1 5万吨专家预测 ,今年我国丁二烯产量可能突破 70万吨 ,国内市场对丁二烯的总需求量约 85万吨 ,缺口15万吨 ,尚需进口丁二烯及其下游产品加以补充。随着我国丁二烯需求量增长 ,近年进口量增加。据海关统计 ,2 0 0 1年我国进口丁二烯 14万吨 ,比上年增长 6 3.5 %,创历史进口量最高水平 ,进口量约占国内消费量的 17.9%。我国生产的丁二烯大部分供国内市场消费 ,主要用于生产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在合成橡胶工业中 ,丁二烯用于制造顺丁橡胶、丁苯橡胶、丁腈橡胶和SBS热塑性弹性体等。合成橡胶工业丁二烯的消费量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原油贸易及其市场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磊 《现代化工》2005,25(7):4-6
2000—2004年我国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达8.1%,我国原油进口年均增长率达14.5%。2004年我国石油需求量比2003年增幅16.9%;原油进口量达1.23亿t,比上年增长34.7%,约占世界原油进口总量的5.8%。我国在世界原油贸易中的份额和地位也不断提高。未来我国面临的原油资源竞争将会日益加剧,加快建立我国石油安全供应风险管理体制意义将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8.
石油运输环节是影响石油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管道运输具有成本低,运量大,安全可靠等优势,是我国现阶段运输石油的主要途径.为确保石油管道运输的安全,本文在简要分析影响石油管道运输因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增产增效背景下如何提升管道运输安全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化工》2009,(12):F0002-F0002
公司成立背景 石油是保障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战略资源。中国是石油消费大国,随着国家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随着石油需求量的逐年递增,近年来,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快速增长。2008年底,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近50%,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  相似文献   

20.
李振宇  卢红  任文坡  卢雪丹 《化工进展》2016,35(6):1739-1747
石油消费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因素,研判我国未来石油消费发展趋势,可以提前合理规划石油生产、原油进口和石油炼化结构调整,对保障我国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石油消费结构分析,运用石油峰值理论,依据石油消费的历史数据以及影响石油消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业发展状况等各相关因素参数,按照低、基准和高3种情景,采用因子分析法和Logistic模型,建立基于情景分析的石油消费需求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校验和误差分析,具有较高精度。在充分考虑节能和替代燃料发展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石油消费需求及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预测结果表明,未来10~20年我国石油消费将持续增加,石油消费峰值约为(6.6~7.8)×108t,峰值出现时间大约在2038年,应提前做好石油炼化产能规划和合理的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