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港口类专业主要是为港口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港口的区域特色,港口类专业学生的技能主要是通过实践获得,根据港口专业的特点,提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合高职院校港口类专业学生培养的观点。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方法,不仅使港口与高职院校合作不断深化,促进就业,而且实现了高职院校、港口企业、港口专业学生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2.
为了培养适合动车组生产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开发了实物和软件相结合的动车组结构与原理实训平台,把动车组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作业现场还原,用于满足动车组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达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化工安全生产控制中心是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所必须的实践教学场所,集教学实训、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与职业素质训练多功能于一体,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采用更多、更新颖和更有效的培养与运行模式,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培养,为企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安全生产实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影响环境保护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从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情感教育与制度建设有机融合、实训技能的强化培养等方面探讨了高技能型人才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而为优化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经济的持续发展,石油化工行业成为了国家的支柱型产业,对石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是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基石。然而,由于诸多原因。高职石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却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由学校一方培养向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的转变,形成校企联合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员工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石油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以华南沿海的石化产业带为例,探讨了其对应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模式,其宗旨就是为了构建"员工式"实践教育模式,为该模式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以及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唐国钢  单桂军  李秋  汪萍 《广州化工》2015,43(3):178-179,214
高技能人才是化工产业发展及其核心竞争力的保证。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本文着重分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探索"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有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化工类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实训教学综合功能和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善高职化工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对策: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开放实验室,促进校企合作和资源共享;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比重;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人员,优化实训师资;营造职业文化氛围,创新实训教学管理体系。通过切实建设"工学结合"的化工实训教学体系,实现高职化工专业实训教学形式多样化,取向市场化,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8.
《广州化工》2021,49(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已成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能力指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提出在工业分析技术课程中实施专业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深度融合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在专业技能培养中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经验,进一步证实了其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随着现代学徒制在全国范围的全面推广,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也在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如试点企业参与度较低、培养标准缺失、制度规范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对此,结合试点经验及实践研究,提出通过优化现代学徒制的宏观政策调控、寻找适合的校企合作单位、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嵌入“X”证书考核评价标准等举措,将“1+X”证书制度有效嵌入会计人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两者合力,进而培养适销对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为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满足社会需求造就合格的"企业人",更好的使高职院校和企业对接。本文通过在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引入"5S"现场管理,探索一条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11.
《化工设计通讯》2019,(11):170-171
高职学院近些年的发展极为迅速,各大高校在招生方面都进行了扩招,学科种类增多,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和学科建设渐渐完善的同时规模也在扩大。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人的人才为我国的生产建设贡献力量。自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建设越加重视,在政策方面也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在此期间,社会发展也要求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不断创新,以满足社会需求。以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为例,对该专业实训空间的设计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化工实训教学作为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化工实训教学存在诸多缺陷,如高职学生无法接触化工用品,不利于化工实训教学成效的提升。而虚拟仿真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高职院校化工实训教学的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利于提升化工行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围绕高职院校化工实训教学和虚拟仿真技术展开分析,以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价值为切入点,在具体分析高职院校化工实训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虚拟仿真技术的具体应用,旨在促进虚拟仿真技术与高职院校化工实训教学的融合,有效提高化工实训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化工人才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依靠企业,建立工学紧密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逐步体现“工学结合”、“三方共赢”特点,促进“工学结合”的稳定发展。明确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找到理想的职业。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创新升级,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当前社会关注热点,逐渐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须掌握的技能。为了满足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在明确本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积极与社会需求结合,引入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增加专业特色,担负起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化的发展,高职院校在面临着社会及企业对人才需求提升的重大问题上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法提出了全新的改革方式.在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才对就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需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加大培养力度,更加重视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提升,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能够满足就业市场以及企业对人才的...  相似文献   

16.
电类实训课程是高职自动化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保证电类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中国制造2025"的高技能人才,切实达到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在电类专业实训课程实施质量管理,引进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质量管理体系思想,对提高电类专业实训课程的质量与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问题,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和发展中应立足"地方性"和"应用型"的办法定位,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介绍了地方本科院校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接着从构建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向"双师型"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校企合作培养化工类人才模式等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目的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8.
刘尚莲  顾准 《广州化工》2009,37(6):216-217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对高职化工技术类专业学生定岗实习工作进行探讨,旨在促进高职化工技术类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李宏罡  张玲  马永刚  黄慧 《广东化工》2013,(19):198-198,184
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生产资源有机整合,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企业也能在人才储备,技改、产品升级等方面得到提升。"工学结合"需要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考核等方面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20.
黄宾 《广东化工》2010,37(10):197-198
高职院校学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对其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在陶瓷行业,随着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给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本身生源及师资结构的弱势,也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文章通过应用SWOT评价体系,对适应于陶瓷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