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提高钢材的综合力学性能,采用热处理软件COSMAP对槽钢的轧后控冷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控制在10℃/s左右时,其控冷后的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提高。结果能为进一步优化热处理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齐楠  杜忠泽  路超  朱晓雅  王庆娟  周民 《轧钢》2020,37(4):46-50
控轧控冷是先进轴承钢的重要生产工艺。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G20CrNi2MoA轴承钢进行了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的热模拟试验,分析了变形温度、变形程度和冷却速率对G20CrNi2MoA优质滚动轴承钢微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基于试验结果,确定了开轧温度900 ℃、变形量30%的条件进行轧制,终轧后以5 ℃/s的冷却速率冷却到650 ℃,再以2 ℃/s的冷却速率冷却至室温的控轧控冷工艺。该工艺可获得比原始组织更细小均匀的贝氏体组织,试验钢综合力学性能有所提高,抗拉强度提升180 MPa、屈服强度变化较小、硬度提升50HV,断后伸长率提升2%。  相似文献   

3.
齐楠  杜忠泽  路超  朱晓雅  王庆娟  周民 《轧钢》2007,37(4):46-50
控轧控冷是先进轴承钢的重要生产工艺。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G20CrNi2MoA轴承钢进行了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的热模拟试验,分析了变形温度、变形程度和冷却速率对G20CrNi2MoA优质滚动轴承钢微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基于试验结果,确定了开轧温度900 ℃、变形量30%的条件进行轧制,终轧后以5 ℃/s的冷却速率冷却到650 ℃,再以2 ℃/s的冷却速率冷却至室温的控轧控冷工艺。该工艺可获得比原始组织更细小均匀的贝氏体组织,试验钢综合力学性能有所提高,抗拉强度提升180 MPa、屈服强度变化较小、硬度提升50HV,断后伸长率提升2%。  相似文献   

4.
高韧性热轧管线用钢的控轧控冷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贻宏  温阿清 《轧钢》1996,(3):11-15
对高韧性管线用钢控轧控冷工艺制度、力能参数和产品质量的控制进行了测定、研究,并得出,此种管线用钢的轧制工艺制度为,出炉温度在1150℃左右,终轧温度为800℃左右,卷取温度为600℃左右,加速冷却速度为15℃/S左右。  相似文献   

5.
控轧控冷工艺对20MnSi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加热温度、终轧温度、各种冷却条件、冷却方式的控制,结合对实验样品进行组织、金相分析,研究控轧控冷工艺对20MnSi钢在轧制过程中性能、组织的影响.实验结果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制度:加热温度为(1150±20)℃;终轧温度为(850±20)℃;精轧总变形量为60%;冷却速度控制在0.5~2.0℃/s;终冷温度控制在(620±20)℃  相似文献   

6.
以实验室设计的0.8%Mn-0.041%Ti中钛微合金钢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控轧控冷工艺参数下热模拟试验研究,分析了加热温度、精轧变形量、冷却速度和终轧温度等对Ti微合金化试验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套合适的工艺方案:精轧总变形量应大于60%,终轧温度控制在(850±10)℃,冷却速度控制在10~20℃/s,卷取温度控制在(600±10)℃时,试验钢能够获得优良的组织与性能。并通过试验验证了终轧温度对试验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终轧温度为850℃时,该试验钢的屈服强度为491 MPa,抗拉强度为625 MPa,断后伸长率为33.6%,平均晶粒尺寸为10.34μm,组织比较均匀。试验钢在满足力学性能条件下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对改进现场控轧控冷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FTSR工艺生产的700 MPa级高强度低合金(HSLA)钢进行了控轧控冷(TMCP)工艺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工艺对钢带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热轧钢带强度与精轧阶段控制轧制道次积累变形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层流冷却方式对钢带性能影响不显著,但间隔冷却模式能够改善钢带通宽方向性能不均匀性;控制冷却终点温度由600 ℃提高至670 ℃,钢带显微组织随温度升高而发生粗化,但析出相析出更充分,钢带强度持续升高。  相似文献   

8.
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进行了控轧控冷热模拟试验,分析了非调质CT80连续油管用钢的精轧变形温度、冷却速度和卷取温度对试验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控轧控冷热模拟试验结果,设定了试验钢实验室轧制工艺,在终轧温度830℃、冷却速度46℃/s和卷取温度450℃轧制工艺条件下,获得了具有针状铁素体+贝氏体+少量M/A岛组织构成的成品钢板,其屈服强度620 MPa,抗拉强度754 MPa,伸长率29.2%,屈强比0.82,各项性能均满足CT80连续油管用钢力学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9.
孙卫华  李洪春 《轧钢》1998,(1):23-26
通过对Nb微合金化E36高强度船体结构钢板的控轧控冷实验研究,分析了控轧控冷工艺对钢力学性能、晶粒组织及析出物的影响,并对控轧控冷Nb微合金化钢的强化机理进行了探讨。得出所研究钢的最优终轧温度和冷却速度分别为810℃和2℃/s,给出了钢板屈服强度与结晶组织、附加屈服应力与析出相粒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上海金属》2021,43(2)
对15 mm×100 mm的Q420qENH园林钢试样,在Gleeble-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设备研究了控轧后的冷却速度对Q420qENH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轧制后以6~18℃/s速率冷却的钢的力学性能均达到了要求,以12和18℃/s速率冷却的钢的强度高于要求值49 MPa以上,屈强比小于0.85;随着冷却速度从2℃/s提高至18℃/s,钢的组织从铁素体+少量珠光体转变为以粒状贝氏体为主的组织,M/A岛面积分数和平均尺寸减小,不同取向晶粒的尺寸减小;随着控轧后冷速的增大,钢中小角度晶界的比例减小,大角度晶界的比例增大;控轧后以不同速度冷却的Q420qENH钢的晶粒尺寸与屈服强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控轧控冷的园林钢的屈服强度可采用拟合的霍尔-佩奇公式预测。  相似文献   

11.
秦延庆  燕旭东 《轧钢》2012,29(5):67-70
通过在HRB335钢筋化学成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Si、Mn含量,不添加Nb、V、Ti等微合金元素,并采用控轧控冷工艺成功地生产出了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均符合要求的HRB400钢筋,其开轧温度为1000~1080℃,13#精轧入口温度为900~950℃,上冷床温度为820~860℃.  相似文献   

12.
严家高 《轧钢》2009,26(2):21-24
研究了不同的热轧生产工艺对Si-Mn合金弹簧钢带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得出要改善其冷轧加工性 能,关键是控制热轧钢带组织中的珠光体球团尺寸和珠光体片层间距,同时回归得出了冷轧最大变形量与珠光体含量、铁素体状态参数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集装箱板CSP生产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力学性能检测、组织观察,变形抗力与动态CCT曲线研究,得到了控轧控冷工艺的优化方案,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通过试验研究得出的控轧控冷工艺对含Ti高强度汽车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得出,钢中主要是细小的板条贝氏体组织,贝氏体板条内存在高密度位错,其板条细化和位错强化使钢的强度提高,而Ti的碳化物沿位错线弥散析出,进一步加强了析出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Many binary eutectic alloys can be forced to solidify with an ingot structure that contains a very highly anisotropic arrangement of the phase particles.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solidification are reviewe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duction of ingots of controlled eutectics.  相似文献   

16.
赵瑞明  徐胜功  武剑  张凯  吴昌飞 《轧钢》2012,29(6):67-70
为了在中、精轧之间没有足够的轧件均热距离的生产线上也能实现钢筋的控轧控冷,并降低HRB400钢筋中的微合金元素含量,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棒材厂在其中小型车间进行了生产试验,通过将开轧温度由1030~1060℃降低到1000~1030℃,在中、精轧之间增设长6m的轻穿水装置,在微合金元素V含量减半的情况下,Φ28、Φ32mm钢筋的平均屈服强度达459.85MPa,平均抗拉强度达605.83 MPa,平均伸长率达20.87%。  相似文献   

17.
A nitriding process is governed by the chemical potential of the saturating medium, the kinetics of mass transfer, and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surface layer of parts. Controlled nitriding involves control of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parameters and of surface activation. The chemical potential of nitrogen, carbon, and oxygen in the saturating medium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parameters K N, K C, and K O.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quality and obtain a nitrided layer with specified structure, they should be monitored and regulated. The values of K N, K C, and K O are determined in an in-situ mode using gas analyzers based on solid electrolyte cells. The recently developed hydrogen sensors supplement the range of gas analyzers. In-situ control of a nitriding process with the help of analyzers makes it possi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n the surface layer, prevent disturbance of the equilibrium due to uncontrolled arrival of oxygen, and ensure the requisite proportion of the gas phases, thus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layer and its quality.  相似文献   

18.
陈真  胡宁  许亮 《机床与液压》2007,35(4):212-214,208
把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按功能分为供油调压和流量控制子系统、换档控制子系统、换档品质控制子系统和液力变矩器控制子系统4个部分,分别对其主要元件建立数学模型.对典型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的部分元件进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最后提出了基于风险顺序数的多故障模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9.
阀控非对称缸单向加载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星  王鑫涛 《机床与液压》2017,45(22):105-108
为提高飞机结构疲劳试验中阀控非对称缸的加载速度,提出阀控非对称缸单向加载方法,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完成了加载速度、最大超调量及能耗等性能分析与试验验证。与阀控非对称缸常规加载方法相比,单向加载方法可有效提高阀控非对称缸的加载速度,且超调量小,能耗低,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二次调节液压系统的开关-模糊-PID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二次调节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复合控制方法,此方法利用了模糊控制的优点,又保留了传统PID控制的长处。经实时运行,表明该控制方法精度高,动态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