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气气溶胶碳组分存在形式多样,其化学和光学特征明显不同;因此基于不同的热和光行为的假设和分析步骤的碳组分分析方法导致碳组分测量结果的差异。本文基于文献调研与实验室分析介绍气溶胶碳组分分析仪器的基本性能指标,分析不同分析方法导致气溶胶碳组分的差异和成因。为了了解北京有机气溶胶特征,本文描述北京PM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变化特征并对北京秋、冬季PM,(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1μm的颗粒物)中有机气溶胶进行了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北京OC和EC在秋冬季呈现出较高的水平,采暖期OC浓度是非采暖期的1.2—1.8倍,EC浓度是非采暖期的1.1倍左右;秋季北京PM,中有机气溶胶(OA)主要来源于二次转化产生的氧化性有机气溶胶(OOA),机动车排放的烃类有机气溶胶(HOA)和餐饮排放有机气溶胶(COA);而冬季北京PM1中有机气溶胶主要来源于高度氧化的低挥发性的OOA,“新鲜”氧化的半挥发性的OOA,燃煤源有机气溶胶(CCOA)、烹饪源排放的COA和机动车排放的HOA。  相似文献   

2.
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碳质组分,DRI-2001A型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则是测定有机碳和元素碳的重要仪器。本文介绍了DRI-2001A型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的工作原理,阐述了该仪器的日常维护方法,详细分析了该仪器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为DRI-2001A型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的使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杭州市区大气中PM10的污染特征及其源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杭州市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主要的元素、二次粒子及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采样分析,并对有机碳(OC)、元素碳(EC)进行了单独分析,明确了杭州市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浓度分布状况,并用化学质量平衡法(CMB)进行了源分担率的计算,从而为有效地控制杭州市区的大气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气细颗粒物组分分析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危害与其化学组分密切相关。本文详细介绍了PM2.5的主要组分,包括水溶性无机盐离子、元素碳和有机碳、痕量元素以及地壳元素等。PM2.5的组分受不同因素影响会有所变化。本文总结了季节、地域和特殊污染过程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并且比较了几个不同城市的PM2.5组分,对PM2.5的组分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碳质组分分析仪的原理和仪器应用的实际需要,设计了一种能够用于OC/EC分析仪的新型轻质化、易加工、成本低的加热炉,经过使用比例-积分-微分(PID)温控算法进行加热实验得出其升温速率可达10℃/s,温度多次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较小,综合研究了高温炉的隔热性能、温控的稳定性、一致性以及前后炉之间的互扰温度特性等,均达到仪器设备的要求,因此,本研究设计的高温炉可以用于碳质在线分析仪对碳质组分进行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6.
《机电工程技术》2012,(4):23-23
2012年3月29日,可实时检测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及粒径分布的仪器(LD310和LD320)在北京通过了专家鉴定。通过电子触摸屏,工作人员每隔3秒就能采集一次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PM10)的浓度和粒径分布。PM2.5作为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头发丝粗细的1/20,可直接吸入肺  相似文献   

7.
大气PM2.5/PM10的检测在当今越发重要,其技术核心是检测误差和平行性。为了减小大气颗粒物的检测误差和仪器平行性,该文从PM10和PM2.5分离技术、恒流抽尘技术和细颗粒物浓度检测技术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研制了一种适用于大气环境的PM2.5/PM10检测的便携式仪器。实验证明:PM2.5/PM10旋风分离器满足设计要求,颗粒物检测仪误差小于2.2%,平行性误差小于4.8%,符合国家检测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TOC-2000D型多功能碳含量测定仪的工作原理及部分关键部件的改进与创新设计.该仪器主要用于水体中总有机碳(TOC)指标的测定,亦可用于水体中总碳(TC)、总无机碳(TIC)、溶解态有机碳(DOC)、颗粒态有机碳(POC)、可挥发性有机碳(VOC)的测定,此外还可用于工业废渣、土壤、淤泥中固态有机碳(SOC)含量的测定.仪器测量范围为0~50mg/L、On500mg/L、0~5000mg/L(可任选),重复性≤2.6%,直线性≤2.7%,量程漂移性≤1.4%,响应时间≤3min.  相似文献   

9.
多通道采样器作为广州市PM2.5来源解析工作的重要组成设备,适用于PM2.5颗粒物采样的无机多元素分析,是对大流量采样器的重要补充。2015年,根据广州市政府对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工作业务化开展的要求,在3个站点配置了PM2.5多通道采样器。本文主要总结了新仪器在第一季度采样工作的运行维护方法和仪器的平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北京空气重污染期间,以石英膜采集的PM2.5为样本,采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结合质量高分辨模式与正负离子成像模式表征了PM2.5-铵。实验观察到了硫酸氢铵(NH4HSO4)单颗粒物,未见硝酸铵或氯化铵。实验验证了正、负离子成像之间微米级偏差的人工校正方法,同时阐明了TOF-SIMS表征PM2.5水溶性无机盐等成分的特点、优势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能效制造过程的概念及理论研究,综合考虑资源消耗、经济效益的影响,选取碳足迹作为制造过程资源环境属性的分析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碳足迹定义以及碳足迹数学建模过程,并以实例对其进行分析验证。针对当前高能效制造的控制优化研究现状与趋势,提出了对制造过程中能效利用与环境属性系统建模、采集信息进行控制优化、建立相应数据库实现不同工况参数预测的研究展望,以期推动高能效制造控制模型的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2.
炭管炉工作环境恶劣,容易产生高温氧化而导致炭管断裂,通过对炭管炉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采用新工艺提高炭管炉寿命的解决方案,改进炉体结构、采用新型耐火材料及保温材料以少热损失,提高能量利用率等措施,从而提高了炭管炉的使用寿命.改造后的炭管炉不仅继承了原有高温炉的特点,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内外低碳制造发展分析,系统探讨低碳制造内涵、低碳制造理论体系,从碳排放核算与碳足迹评估、产品低碳设计与开发、低碳制造工艺与装备、数据驱动的碳排放动态监测、制造系统低碳优化运行、制造过程碳效率优化与精益管控以及低碳制造模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低碳制造技术创新现状,进而针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需求,提出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碳核算、碳诊断、碳减排”低碳制造技术路径,建立了工业双碳大数据平台。  相似文献   

14.
催化剂在浸渍增密C/C复合材料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煤沥青浸渍增密C/C复合材料时,如何提高煤沥青的残炭率,减少制造过程中闭气孔的形成,是降低复合材料制造成本的关键。本文采用在浸渍增密前,将预制体炭纤维浸泡在硝酸镍溶液中,然后烘干、浸渍的方法增密C/C复合材料。结果表明:由于在沥青炭化过程中,硝酸镍分解产生的N i具有催化作用,从而可使浸渍增密效果提高,制造过程中形成的闭气孔减少。在经过6次浸渍/炭化处理后,C/C复合材料的密度可达到1.70 g/cm3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减少各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碳足迹,并为未来产品碳标签核算提供较为准确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制造过程碳排放与被加工产品之间对应关系的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计算方法;针对柔性作业车间,为减少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并保证完工时间以及车间设备利用率,提出了一种以所有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总和最短、最长完工时间最短、车间设备利用率最大的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设计了第二代非支配解遗传算法进行求解,与传统调度模型的对比说明,所提出的优化调度模型在完工时间损失不大并保证车间设备利用率有改善时,可以使所有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有较大的改善,从而验证了研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碳交易体系设计核心目的是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供给端的节能减排是交通行业最重要的构成,也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中坚力量.针对碳排放问题,文中从碳交易政策、汽车行业数据等层面做了剖析,提出在3060背景下,碳交易体系短期内可促使整车企业生产纯电动车和节能车,中长期应聚焦增程式电动汽车技术路线以及产品研发聚焦"三低一高"和节能化路...  相似文献   

17.
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羟基磷灰石(HA)涂层,采用自制装置测定了不同喷涂功率下涂层与基体的抗剪强度,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涂层表面、横截面和剪切断裂表面的微观形貌,并分析了涂层与基体的剪切断裂失效形式。结果表明:在40kw喷涂功率下,涂层与基体的抗剪强度最高,约为10MPa,其剪切断裂失效方式主要为涂层内部失效。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低碳产业和经济国内发展现状,着重介绍了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过热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未来广东省对低碳产业投入和引导应侧重方向,最后总结了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温室气体(GHGs)排放是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产品设计阶段对其生命周期的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低温室气体排放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对于缓解气候变化至关重要。聚焦于产品方案低碳设计的“设计-评价-再设计”过程,围绕产品方案的低碳设计信息建模、碳足迹评估、低碳决策优化以及低碳设计工具开发四个方面,分析了其研究的现状与应用场景。针对现有产品方案低碳设计研究存在的设计信息关联难集成、清单数据动态难获取、设计信息海量难优化、设计工具分散难融合等问题,提出了产品方案低碳设计的发展愿景和研究方向:1)复杂映射关联机制下的设计信息集成建模,2)融合设计场景的碳足迹评估策略,3)低碳设计多目标、多阶段智能决策优化方法,以及4)低碳设计集成工具开发。  相似文献   

20.
机械产品制造过程低碳化转型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制造的新思路.针对机械产品制造过程低碳化转型的社会需求,从低碳设计、低碳选材、低碳工艺技术、低碳管理、低碳后处理及再制造等五个方面说明了低碳化转型过程与方法,对制造业低碳化进程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