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资料介绍,日本东邦特耐克丝公司于2008年4月在日本静冈县投运一条新的碳纤维生产线。其生产能力为2700t/a,据称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碳纤维生产线。该生产线用来生产Tenax STS碳纤维,其目标用途是风力发电机叶片、高压容器、汽车、海上结构等大宗工业用途、有了这条新生产线,东邦特耐克丝公司的碳纤维总产能将达到11800t/a。  相似文献   

2.
<正>风力涡轮机是卓尔泰克(Zoltek)公司碳纤维的最大市场。日本东丽工业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商,该公司于2013年10月初已达成一项协议,以5.84亿美元收购美国碳纤维生产商——卓尔泰克公司。卓尔泰克公司2012年的销售额为1.86亿美元,东丽工业公司收购卓尔泰克后,使其进入用碳纤维制造风力涡轮叶片及汽车零部件的市场。东丽工业公司大多生产航天级碳纤维,年销售额约为10亿美元,  相似文献   

3.
行业动态     
钱伯章 《合成纤维》2008,37(4):54-55
<正>东丽工业公司扩张碳纤维业务全球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商日本东丽工业公司表示,公司旗下的日本爱媛县碳纤维工厂将于2009年7月完成新增1000t/a的产能,届时公司在爱媛县碳纤维工厂的Torayca品牌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产能将达到8300t/a。该项目还包括新建碳化设施,生产工业用超细碳  相似文献   

4.
近期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一年来东丽通过2013年9月收购世界最大的大丝束聚丙烯腈基碳纤维(PAN-CF)企业ZOLTEK后,其销售额比去年同期提高40%,同时不断提高小丝束PAN-CF产能,开发出T1100超高性能新品种,并大力发展下游复合材料产业链,使之一举成为世界顶级碳纤维企业。其他两家日本PAN-CF厂家及更多的日本企业纷纷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产业,特别是面向航空工业和汽车产业的高档CFRP制品,以确保未来的领先地位和日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介绍了碳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和热塑性树脂的新发展和新技术,特别是美国火箭发动机壳体材料的沿革和复合材料的脱热压罐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正>据美国《化学周刊》报道,据Lucintel研究称,未来5年全球碳纤维市场将以每年13%的速度继续增长,预计到2015年全球碳纤维市场将达到23亿美元。作为全球碳纤维生产强国的日本各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日本碳纤维生产企业近几年的扩产计划与战略布局,以及日本碳纤维生产企业与合作科研单位在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的研发进展情况.指出占据世界碳纤维市场70%份额的日本碳纤维生产商一贯高度重视CFRP的下游应用,尤其率先在汽车领域应用研发的大量投入,成为全球碳纤维行业发展的领衔者,亟须我国碳纤维产业的顶层设计和从业者们的高度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下辖永煤碳纤维公司生产的宇航级高端碳纤维产品已被应用到"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整流罩等关键核心设备上,为航天事业作出了新贡献。碳纤维产品尤其是宇航级高端碳纤维产品是航空航天和军工等尖端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新材料。由于多种原因,日本、美国等在高端碳纤维的生产设备、技术等领域一直对我国实行封锁。自2010年开始,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开始承担宇航级高端碳纤维的研发生产任务。一根碳丝的直径只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代,以碳纤维为中心的高级增强纤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碳纤维生产的新进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丙烯腈系碳纤维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世界碳纤维的需要量,1980年在800吨以上,1981年估计为1,100吨左右。由于需要量增长很快,日本和美国的生产企业均积极扩建或  相似文献   

9.
碳纤维为下一世代的梦幻材料,理论上,目前可见的大多数结构性材料,未来的设计终会进入碳纤维领域。随着人类需求的发展,复合材料已由合成纤维和玻璃纤维逐渐转向碳纤维复材。2008年大缺料后,碳纤供给趋于稳定,加上能源产业成型、消费者需求提高、现有产品削价竞争严重,均引导国外业者在产品开发上逐渐思考提高中高阶碳纤维使用比例。目前全世界有能力生产高规格碳纤维的厂商主要位于日本,  相似文献   

10.
《合成纤维》2005,34(3):52-53
据日本主要纺织生产商东丽公司的管理人士透露,公司已开始计划为美国航天飞机零部件生产碳纤维,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东丽是全球最大的碳纤维供应商,其年产量为7.3kt。现在公司计划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加工厂新增一套年产为1.8kt的基础纤维生产装置,加工厂的产能也将扩展到3.6kt。同时,东丽在华盛顿州的复合材料装置产能也将扩至1120万m^2/a。这些装置预计2006年初投入生产,总投资达160亿日元,届时东丽的碳纤维产量有望达10.9kt。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东丽公司及其碳纤维事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碳纤维是日本东丽公司新事业产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东丽公司在碳纤维方面的研究、生产和开发作了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三菱化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模量沥青基碳纤维生产厂家,生产能力为500 t/a,现已满负荷生产,主要应用于大型罗拉、人造卫星部件、桥墩及土木建筑工程用的补强材料;日本石墨纤维公司生产模量为4.9-931 GPa的碳纤维,生产能力120 t/,a,它的三大支柱是土木建筑、航空  相似文献   

13.
<正>日本碳纤维生产大企业——帝人公司着手调整其在美国的生产经营情况。公司计划新投资300亿日元在美国新建高性能碳纤维工厂以及以碳纤维和树脂为原材料的车身骨架制造工厂。汽车零部件用碳纤维的世界需求急剧增长,2020年预计扩大到目前的4倍,年需求量达14万t。另一方  相似文献   

14.
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碳纤维生产及消费情况,碳纤维已发展成以美国为代表的大丝束碳纤维生产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小丝束生产两大类;碳纤维的消费主要在北美、欧洲和亚洲(日本),主要应用在航空和国防、工业及体育休闲领域;我国碳纤维发展缓慢,产品品种及质量均不能满足需求,但消费量与日俱增;详述了上海石化碳纤维新材料开发的情况,与科研院校合作,整合了产学研的技术资源;提出了我国碳纤维发展的建议,指出应尽快制订我国碳纤维发展的整体规划,建立重点产业基地,发挥区域合作优势,并建立国家级或地区性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评价认证机构,以促进我国碳纤维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碳纤维生产商日本东丽公司表示,公司旗下的日本爱媛县碳纤维工厂将于2009年7月完成新增1000吨/年的产能,届时公司在爱媛县碳纤维工厂的Torayca品牌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产能将达到8300吨/年。该项目还包括新建碳化设施,生产工业用超细碳纤维。这种碳纤维具有很好的成型性,更加适用于汽车部件、自行车架和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该项目总投资160亿日元(约1.487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信息与动态     
日本碳纤维发展迅速日本碳纤维生产厂家均在提高其生产能力。其结果,常规级丝束的产能在1988年预计提高至7000t/a。东丽有项计划将提高3600t/a的产能,包括在美国的新建J-。三菱人造丝和东邦人造丝也计划提高其产能各为1500t/a和600t/a.1997年世界PAN基碳纤维的市场估计约为1.15万t,其中东丽和另2家日本最大生产厂家─东邦人造丝和三菱人造丝公司共占有70%~80%)的份额。尽管竞争日益加刷,东丽预测其市场每年仍将以至少8%的速率增长,到2005年将达到2.2万t/a。1碳纤维在扩大日本东丽将重新组织它所生产的PAN基碳纤维“To…  相似文献   

17.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汽车轻量化最好的方法之一”这一观点已成为业界不争的事实,在汽车上的应用使碳纤维复合材料开始从军用转向民用.世界知名碳纤维供应商MAICar-bon公司近日对外透露,该公司已经可以肯定未来碳纤维材料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并且成本将会降低90%.作为宝马公司的合作商,该公司还表示未来将会在更多宝马车型上应用碳纤维材料.  相似文献   

18.
正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研究开发机构宣布,首次确立了低成本大量生产碳纤维的基础技术。该项技术是东京大学在东丽、帝人和三菱丽阳等材料制造商共同参与下研发成功的。碳纤维作为质量轻且强度高的材料,备受业内瞩目,其除了被应用于飞机机体及汽车车体外,还被应用于制造商船的螺旋桨等。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研究开发机构表示,未来10年,争取将该技术拓展到实际汽车车体制造中,并将纤维价格控制在目前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19.
国外动态     
日本的碳纤维生产厂家东丽公司称,碳纤维正显示回复的信号。由于碳纤维在飞机的需求量下降和全球经济不景气,自1991年起这方面变得萧条。 碳纤维高尔夫球杆的需求已上升到占市场的55%,而在1992年为31%。此外,今后几年内车辆用的压缩天然气(CNG)罐的需求量大体将增加至一年3000~4000吨。其它将提高需求的领域是日本的土木工程和建筑业已开始采用碳纤维,而波音777飞机正在投入商业化生产。 回顾了这些动向之后,东丽公司预测1994年底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三菱化成工业公司开始生产超高弹性的沥青碳纤维,某拉伸模量(80t/mm~2)和抗拉强度(35MPa)是世界上最高的。该公司计划在堺建一套年产500吨的工业装置,大量生产这种纤维。高弹性碳纤维的主要销路为航空和空间设备。目的这种产品用作人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