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拉雅 《中华民居》2014,(3):80-85
正唐代贞观、永徽年间,一个秋天的黄昏,京杭大运河像平日一样,从城西篦箕巷缓缓流向城东桃园,夕阳的余晖映照着两岸白色的芦花,远处的几株红枫随风微微作响金陵牛头山幽栖寺法融大禅师合掌闭目,伫立船头,船到此处,心到此时,法师忽觉一颤,微睁双眼,只见风水清净,草木和顺,天地间佛气聚拢,阿弥陀佛,此处心乡!法融禅师下船上岸,此后,岸边就建起禅房十余间;从此,常州城东,暮鼓晨钟回响,袅袅青烟不绝……  相似文献   

2.
从禅宗思想解读日本枯山水的精神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晓燕 《安徽建筑》2007,14(3):7-8,10
日本枯山水园林与禅宗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文章从解读禅宗思想入手,提炼出“时间的凝固”和“自然的无心”两个核心思想,剖析其与枯山水园林造景手法的内在联系,进而从精神内涵的层面对枯山水园林所体现的意象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3.
黄家平 《古建园林技术》2009,(1):29-31,F0002
南华禅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城东约6km曹溪北岸,宝林山麓,寺前有河由门前自东向西流过,名日曹溪河。据传因曹操的玄孙曹书良于此地不远处隐居而得名。南华禅寺始于溪而得名,终以惠能大师弘扬禅法,广播法乳而闻名于世。曹溪二字蕴意中国禅宗源头。因在惠能大师之后,禅宗才真正彻底融人中国文化与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禅法,真正完成了印度禅法向中国禅法的转化,所以六祖之后的禅法被佛教界尊称为祖师禅,成为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门派,在佛教界地位崇高^[1]。  相似文献   

4.
邹晖 《风景园林》2022,29(4):134-139
18世纪后期,清高宗乾隆帝在北京圆明园的长春园北侧建造狮子林和西洋楼两处园林。他的狮子林仿建了以假山迷宫闻名的苏州名园狮子林,而西洋楼包含着一个巴洛克式迷宫与错觉透视的戏台。通过对元代至清代有关2个狮子林园的诗词和园记的现象学感知分析与历史诠释学解读,揭示了苏州狮子林园从元代的禅宗空间到明代的幻境,再到清代的沉醉迷宫的美学变迁,以及其对当代精神空间塑造的历史启迪与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5.
五角场创智天地的大学路是一条充满活力的创新型街道,但它作为新兴的混合模式街道,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从大学路的发展历史,即时代背景,周边商业生态的演进出发,通过实地调研从商业、交通和人群三个角度获取大学路的发展近况,结合大学路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文创街区发展困境,找寻大学路的发展契机,提出解决方案,并以大学路为样本,实现都市街区的复兴.  相似文献   

6.
五角场创智天地的大学路是一条充满活力的创新型街道,但它作为新兴的混合模式街道,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从大学路的发展历史,即时代背景,周边商业生态的演进出发,通过实地调研从商业、交通和人群三个角度获取大学路的发展近况,结合大学路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文创街区发展困境,找寻大学路的发展契机,提出解决方案,并以大学路为样本,实现都市街区的复兴.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2):44-49
佛寺佛塔不仅是佛教的圣地,也是记载和传承佛教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在探访临沧市辖区内主要佛寺佛塔的基础上,从文化学、历史系的角度研究和探寻,从佛寺佛塔的建筑与文化勾画出了佛教传入临沧地区的历史,掘示了佛教文化对临沧历史的影响,展现了临沧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历史,从而掘示了临沧与周边国家源远流长友好往来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佛教自东汉时自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时的大规模融合,成为中古以来影响中国文化的重要外来文明之一。以佛教建筑为例,中国佛教在寺院形制、佛塔和寺院景观三个方面作了调整,以促成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从而形成了与印度原始佛教迥异的中国佛教建筑。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在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村落的发展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例如传统村落同质化的出现以及资源的过度开发等现象的出现,这对于中国来说都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一种损失。因此,对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沙溪复兴工程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切入点进行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0.
结合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中的五个要素对昆明市文明片区的几条主要的历史老街加以对比分析,提出了基于这个五个要素基础上的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旻昊 《风景园林》2017,24(5):116-122
明中晚期因文人聚集,汾阳曾出现过一大批私家名园,其中又以明末清初朱之俊所营诸园最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汾阳的历史文献与朱之俊所作诗文中的相关记载的研究,对明代朱之俊所造楼山园、解脱园、汇清园、清兴园、峪园以及西溪别业6个园子的布局进行考证和分析。各园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选址环境,对山水之景的营造各有侧重,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园林空间。最后,结合明末汾阳地区的社会风俗文化对其中的园居生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太仓乐郊园示意平面复原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凯 《风景园林》2017,24(2):25-33
明末清初太仓的乐郊园为当时江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名园,但对此园的研究尚不深入,与此园的历史地位并不匹配,这主要是由于历史材料的局限,也与研究方法有关。本文通过几种材料的综合比对判断,在获得历史材料间的关系认识基础上,针对两篇园记分别作出示意平面复原、并综合3种材料绘制总体示意平面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乐郊园的布局构成、景物配置、营造过程等基本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这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园林作出认识上的推进。  相似文献   

13.
明长城军堡与明、清村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严  张玉坤 《新建筑》2006,(1):36-40
明朝在修筑万里长城的同时修筑了大量的屯兵“军堡”,按一定军事级别分布于长城沿线,守卫边疆。而边疆及内陆地区村民也兴建大量的“村堡”以自卫。自明代后,军堡屯兵守疆的军事制度撤销,村民入住军堡至今。以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为依托,从两者的兴筑背景与分布规律、堡与行政区划的关系、选址与地形等七个方面进行比较,解析长城军堡与村堡在物质表现形式与深层内涵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陈勐 《建筑与文化》2016,(11):230-232
自洪武定都南京以降,直至太平兵燹,南京一直是江南地区重要的消费型城市,商业区主要集中于城南秦淮河、东吴运渎、青溪、杨吴城壕等河道沿岸地区。本文基于地方志、明清小说等文史资料,以实证研究方法,探讨明清城南水系与南京城南商业区的布局,旨在加深对明清南京的进一步认识,并为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史迹保护,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既十分重要又非常艰难,论文以南京明故宫遗址保护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从历史层次.空间层次.地理层次.发展层次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定位进而更有效地进行保护的问题,论文也由此项工作的开展。对史迹保护范围的如定,史迹叠压的展示,史迹保护的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的确定诸问题,如何放在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下进行思考,作了一定程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晚明江南园林开始兴起使用黄石来叠造假山,明末清初以后,黄石被大量运用到造园中,形成了与太湖石分庭抗礼的局面,这是晚明至清初江南造园的转折中一个细微但重要的变化。梳理其兴起的过程和影响,并从多方面来探究这个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除了石材资源与成本的影响外,晚明造园画意原则引导下叠山技法的变革是主要的原因,其背后还有当时社会审美思潮的推动。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早期会馆主要指最先在北京出现的士绅会馆。明清早期会馆功能渊源于儒家祠堂、讲会书院、官房馆驿三大建筑类型,分别继承了其祭祀、教育和馆宿的三大建筑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殡葬和经济功能一起整合进来,形成具备集会(祭祀、教育、娱乐)和馆宿两大建筑功能的新的建筑类型。从建筑功能到建筑布局,明清早期会馆的布局来源主要有改扩建和新建两大类。改扩建的会馆其原有建筑来源有二,一为拓祠为馆,二为舍宅为馆。明清早期新建会馆为主要为单列式小型会馆。  相似文献   

18.
苏州明清园林中的歇山顶亭具有典雅、精细、秀美及充满诗情画意的气质,以及灵活、多样、与环境巧妙结合的特性,独具一格,很值得研究。文章从吴文化与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入手,对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的平面形状、构架体系及构件细部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歇山顶亭大木构架特点。本研究的开展有助于对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的分类与特征进行补充,并为进一步挖掘香山帮木作营造技术的渊源与变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出国留学人员日渐增多,这其中尤以留日和留美为最甚,形成了留日和留美的热潮。留日始于维新运动,盛于清末“新政”;留美始于洋务运动,盛于“庚款兴学”。对这一时期留美和留日热潮的成因、留学渠道及生源质量、所学内容与学习效果以及留学人员归国后的影响加以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者虽然各有特色,但对中国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汪江华  刘希 《室内设计》2013,28(6):104-107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是第一次全面开放、逐渐融入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过程,与当今席卷全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特别是相对于我国传统的工官体系和工部等管理机构是在皇权体制下的产物,清末民初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变迁则是逐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因此,关于清末民初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变迁的研究,对研究当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职能与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