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于2009年6月10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规划中提出"加快县(市)城镇发展,培育和壮大区域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强为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到2020年,努力把沿海地区县(市)城镇建成中等以上城市"。作为江苏沿海地区县级城镇,在立足本地特点的同时,如何在城镇规划、产业发展、交通体系建设、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实现同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在发展过程中,既充分发挥各功能分区的资源、产业优势,又通过规划引领带动周边城镇及整个沿海地区的发展,避免各自为政、条块发展、"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真正实现整个区域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相互促进,本文就这些问题结合连云港市东海县在实施江苏沿海开发规划过程中的具体做法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同类型城镇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广西是全国唯一既沿边、沿江又沿海的少数民族省区,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西南出海大通道,泛珠三角"9 2"和中越"两廊一圈"合作区域,具有非常特殊的区位优势.但广西的城镇发展缓慢,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产业设置雷同,城镇化进程落后.本文在分析广西城镇空间布局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广西城镇空间布局和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BDA)于1991年8月15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开始筹建,1992年开始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工作.1994年8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9年国务院批准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7平方公里同时定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亦庄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北京市的东南部,是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同时享有国家级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双重优惠政策,成为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新型管理体制的特殊经济区域.2003年,按照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正式批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24平方公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面积由一期的15平方公里增加到40平方公里,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区.  相似文献   

4.
周劲 《规划师》2007,23(8):58-61
随着人类交通工具和交通通道技术的发展,城镇间的物流和客流逐渐由传统的依赖水路运输向依赖陆路运输和空中运输转变,城镇空间布局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树型水运交通网络结构而向以“空港”、“陆港”、“步港”为节点的区域“三角网”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5.
蒋纹 《浙江建筑》2012,29(10):5-9
针对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村庄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以及对村庄产业规划的空间布局的剖析,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产业定位。并结合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村庄规划实践,探索如何以空间布局,积极推进村庄的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临城县经济和城镇发展现状的分析,明确了城镇发展战略和重点,并就推进城镇化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提出了解决途径,指出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的定位,直接关系到未来区域发展的方向和规模。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大型机场与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融合而形成了临空经济,并对城市发展产生着日益显著的影响。本文阐述了临空经济区的产业类型及一般特征,并通过对国内外临空产业布局实践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了组团式圈层布局、组团式偏心布局、点轴线形拓展布局与混合型四种结构模式,为其它机场地区临空产业的空间布局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周劲 《规划师》2007,23(8):58-61
随着人类交通工具和交通通道技术的发展,城镇间的物流和客流逐渐由传统的依赖水路运输向依赖陆路运输和空中运输转变,城镇空间布局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树型水运交通网络结构而向以"空港"、"陆港"、"步港"为节点的区域"三角网"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9.
杨芳  王宇 《山西建筑》2014,(2):29-30
综述了国内新区建设的发展历程,指出了目前国内新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国内典型的产城融合模式的新区空间布局特点,阐述了产城融合的新区空间布局模式的关键要素,以解决新区开发后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惠安原本是海峡西岸依山傍海的一个农业大县,享有"石雕之乡"的盛誉,也因"惠安女"吃苦耐劳、美丽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闻名于世(见图1)。  相似文献   

11.
攀枝花工业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淼  胡平平 《规划师》2007,23(2):37-39
攀枝花现在市域范围内已形成安宁河工业产业带、金沙江工业产业带两条区域工业产业带,作为工业基地的"沿江、分组团"的带状布局结构,用地布局对城市发展限制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应根据"适度集中、配套完善、生态效益优先、技术经济效果优良"的原则对工业布局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2.
刘长国  徐苏宁 《规划师》2012,28(5):64-67
东北地区的城市体系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他组织痕迹明显,显现出城市群与城市带集聚特征,等级规模分布不均衡,城市化高水平、低质量,对该地区的城市体系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可从几方面入手:完善城市体系的空间与梯度分布,促进城市体系网络结构的形成;提高大、中型城市的辐射功能,发挥城市群与城市带的增长极作用;提高城市化质量;组织城市转型与复兴;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协调合作。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转型的大环境下,随着城市新区的开发以及城市中心区传统产业的外迁和置换,文化创意产业区建设正日益受到城市决策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以杭州为例,在分析目前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区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城市宏观层面的空间发展格局与发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布局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甘勇华 《规划师》2011,27(6):101-104,109
轨道交通枢纽是轨道交通客流集散和交换功能的载体,是城市客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布局一方面受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功能和轨网布局形式等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空间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布局时,应协调好其与城市的空间结构、轨网模式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5.
低碳城市交通系统以节约资源和减少碳排放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为出发点,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平衡供需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在低碳城市交通系统引导下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优化策略主要包括形和量的优化、构成要素的优化、内部作用机理的优化,以及低碳交通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有效结合4个方面.这一优化策...  相似文献   

16.
城市自然保护地是自然保护事业的新 常态,中国西南地区既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 键区域,又是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区域,迫切需 要开展城市自然保护地识别研究。本文基于地 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自然保护区、风景 名胜区等5类自然保护地的标定,并利用夜间灯 光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城市遥感影像等多源数 据识别城市建成区边界,建立基础数据集。在 此基础上,首先通过自然保护地数据与城市建 成区边界数据的叠加识别城市自然保护地,其 次通过网络分析法、等时圈模型识别受城市影 响的自然保护地,并从规模、空间、价值3方面 入手分析了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数量规模 方面,城市自然保护地中以湿地公园、风景名胜 区分别为数量、面积上的主体,各类自然保护地 中,分布在城市的90 min等时圈内的数量占本类 自然保护地总量的比值均超过90%。在空间分布方面,城市自然保护地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河湖水系周边等较易开展城市建设的区域,受城 市影响的自然保护地主要沿着省会城市分布,形成“一带四区”的模式。在保护价值方面,城市自 然保护地主要保护内陆湿地,受城市影响的自然保护地则是以森林生态类型为主。本研究为中国 西南地区的自然保护工作及城市自然保护地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城发展中大尺度空间格局的建构往往面临基地、片区乃至城市的重大发展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是规划设计的前提条件及首要目标。江北新城中心区是南京大都市发展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安全格局、景观特色品牌、跨江景观联系、滨江景观带塑造等方面探讨其城市设计过程中面临的战略性问题,并在理性分析中作出基本判断,将增加其城市设计的可信度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邓丰 《室内设计》2009,(4):18-23
本文通过评析实例,总结了欧洲城市住宅近三十年以来的个性化设计探索。在解读各种风格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实例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主要特点的归纳,探讨了欧洲城市住宅个性化设计的手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以南京市小西湖地块为例,深入探讨城市设计在传统街区城市更新中的基础、角色、手段及成果形式。以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容积率、保护历史地段结构和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为目标,本着社会公平立场、城市记忆立场与城市传统街区风貌保护的立场,通过基于历史成因的和基于整体市民利益的两种分配方式,城市设计最终认可城市形态动态变化的合理性、扩大居民/市民/游人共享的公共空间、实现居民与建设主体多方获益。  相似文献   

20.
以南京市小西湖地块为例,深入探 讨城市设计在传统街区城市更新中的基础、 角色、手段及成果形式。以提高市民的生活 品质、提高容积率、保护历史地段结构和提 升公共空间品质为目标,本着社会公平立场、 城市记忆立场与城市传统街区风貌保护的立 场,通过基于历史成因的和基于整体市民利 益的两种分配方式,城市设计最终认可城市 形态动态变化的合理性、扩大居民/市民/游 人共享的公共空间、实现居民与建设主体多 方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