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6)
《驶向拜占庭》是叶芝晚期的代表作,诗歌围绕拜占庭这一内涵丰富的象征物探索了肉体与灵魂、自然与艺术、短暂与永恒等问题。本文借助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观,通过对潜在于《驶向拜占庭》诗歌文本中的矛盾冲突、死亡想象的解读,力图揭示其诗学思想的深奥哲学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3)
<正>冯至创作于40年代的《十四行诗》有着不同于其早期诗集的特点,充满动乱和战争的年代,面对特殊时代的现实,他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思索生命以及死亡,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融入到火热的热情中,同时不遗余力地把其心血都灌注到了他的创作《十四行诗》中。在《我们准备着》这首诗中,诗人对生命抱着新的看法,诗人不再将生命看成承受,而是有意义的准备,把消极的生命观转化为积极的生命观。诗中"我们"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准备着领受"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的时刻,迎来生命最高潮的时刻。第三节中诗人赞颂小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3)
晚唐诗人兼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自然》一品中明确提出了诗人进行诗歌创作要"俱道适往",遵循自然而然的原则,只有这样写出来的诗歌才会具有优美的意境,他的这种思想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自然》在《二十四诗品》中也占据重要位置,因为"自然"的思想也贯穿了全书。本文主要从语文学的角度,以散文的笔法对《自然》一品进行解读,旨在通过解读显现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6):31-33
耶律楚材的《用张道亨韵》《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两首诗,是回答诗人为何在蒙金战争初期即作出弃金投蒙选择的第一手文本材料。前一首诗揭示金亡原因,叙写蒙金战事,是诗人对自身何以会转向蒙古的现实依据的表述。在后一首诗中,诗人以佛教"无常""空"的观念来看待历代兴亡、胜负,已经超越了狭隘的民族意识,超越了一家一姓。对于他亲身经历的金源衰亡、蒙古兴起,他也能够以超脱、冷静、理性的态度看待。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0)
<正>汪国真当代诗人、书画家。1984年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等杂志的专栏撰稿人。1990年7月4日,其诗集被《新闻出版报》列为十大畅销书之一。此后,他的书法和音乐作品深受大众的喜爱和追捧。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772~864)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学者。他酷爱园林,居必营园。从他的一些山水园林诗文中可以探讨其有关的园林思想。日本外山英策著《室町时代的庭园史》和西泽文隆著《庭园论》中,对白氏园林思想和其对日本园林的影响,均有论述。《白氏文集》早在平安初期的承和五年(838)就传到了日本。至室町和江户末期。白氏园林思想逐渐成为日本造园家追求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6):75-77
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是印度中古文学史中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他被称为"印度的莎士比亚"。《沙恭达罗》是迦梨陀娑的梵语诗剧,它不仅在印度人民心目中拥有十分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戏剧史上的千古名剧之一。《沙恭达罗》是梵语戏剧的巅峰之作,它享有如此高的声誉,与其艺术上的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5):101-104
波德莱尔是前象征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集《恶之花》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诗集中包含着美丑的双重性诗学精神,主要体现为忧郁与理想、颓废与激情、死亡与升华等,这种双重性诗学精神是诗人对传统审美观念的消解与重构,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6)
<正>王维的近体诗占他所有诗的三分之二,这些诗表现出了诗人的最高水平。这在学术界已是公论。而其中的一些或清新或壮丽的小诗多为诗人最具代表的作品,像《山居秋暝》、《终南山》、《过香积寺》、《汉江临眺》、《使至塞上》等,在这里有潺潺的小泉,也有壮阔的江河,更有滋润万物的雨。跟同是以山水诗闻名的孟浩然相比,他出现水意象的诗不过是总数的百分之二七,还不到三分之一。然而正是这不到三分之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0)
《梦天》主要叙述了诗人李贺在梦中遨游天上,前半部分写月宫,后半部分写他俯视地上的海陆,见到的沧桑变化。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出发,结合文本来看,《梦天》既有李贺依靠梦来实现人生价值的踌躇之志,又有他所追求的长生与自由,从而希望能够依靠"梦境"来达到自我愿望的满足。试图挖掘出"梦"的背后更深层的内涵,以便更好地对《梦天》进行解析,更加客观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