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1,(1):134-136
1950年,茅盾的长篇小说《腐蚀》由柯灵改编,黄佐临为导演搬上荧幕。电影版《腐蚀》对小说原著做了诸多改编。原著的赵惠明"大女人"性格,被编成了"小女人";狱中小昭时隔三年重逢前女友赵惠明"旧情复燃"时的柔情、迷茫,被电影过滤掉,小昭被塑造成对赵惠明及其背后的特务系统嫉恶如仇的革命者形象;赵惠明和小N(电影中的安兰),摆脱特务系统后,踏上了归家、寻亲之路,电影版《腐蚀》则将其设置为在革命者小昭、顾恺(小说中的K)引导下,走入了解放区的"革命之家"。文华影业公司1950年这部改编电影《腐蚀》,既属于文华人对于市场、艺术、革命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同时也可以作为考察1950年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私营电影公司适应时代潮流,进行自我改变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5)
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自1998年发表以来就是学术界和文艺界关注的热点,先后曾荣获"笔会/福克纳小说奖"、"普利策小说奖",并于2002年板上电影银幕。有学者将其称为现代版的《达洛维夫人》,或者说是"《达洛维夫人》二十世纪情境下的重读"。它讲述了20世纪不同时代三位女性一天的生活。也将从这三位女性的精神状态去分析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0)
<正>红色经典作品,一般是指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的小说、戏剧、电影等作品。比如小说有"三红一创,山青保林",电影有《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英雄儿女》等。近几年来,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红色经典阅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1)
日本当代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小说《潮骚》和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在"波浪式"的情节结构、和谐的两性关系、具有"自然之美"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然而在对待由这些内容构建起的封闭式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的态度上却表现出客观融入与主观探寻的差异。这种相似性与差异性既是时代环境、文学传统、个人表达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折射出中日两国文学在相同走向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3)
教学《香菱学诗》,应以小说的"三要素"为线索,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小说,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感知后,再选择一个切入点落实文体知识。其教学步骤主要包括:诗意导入、整体感知、讨论赏析、延伸阅读等。学生通过体验式阅读,体会香菱学诗的情感体验,找出塑造人物的方法,归纳香菱这个人物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7)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思维"也受到社会各企业的极度追捧。美国网络剧《纸牌屋》的热播和中国电影市场《小时代》票房飘红,宣示着互联网思维在美国和中国影视行业的影响。本文以受众细分、内容定制和新媒体营销三个方面,对《小时代》的商业成功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对互联网思维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4)
鲁迅的《风波》和莫泊桑的《绳子》,简笔勾勒了两个农民的悲剧,"以小见大"地折射出不同时代、社会和人性的痼疾。本文主要从悲剧形象、悲剧内容和悲剧根源三个方面比较两篇小说的悲剧价值。虽然两篇小说的悲剧价值有共同的指向,但是《风波》的悲剧价值更加深刻,更加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9)
由江苏卫视、东方卫视同步播出的34集电视连续剧《新恋爱时代》,受到国内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群体的热烈追捧,回顾这几年国内影视剧市场的发展,国内各大媒体将众多影视作品盖上"青春"的印章。本文以《新恋爱时代》本体为例,从剧本题材、剧情、艺术创作等方面来分析当今"80后"都市题材影视剧的走红因素。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4)
<正>本刊讯2016年4月26日,绵阳作家陈奎的历史长篇小说《古水井》读者座谈会在绵阳市图书馆召开。当天,来自绵阳市文艺界、社科界及读者代表30多人就该书进行了研讨。绵阳市社科联副主席、《绵阳论坛》主编刘仲平说,读小说《古水井》就是阅读四川人文知识。市文联副主席杨荣宏说,陈奎老师小说《古水井》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值得赞扬。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5)
《林海雪原》是"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八部经典长篇作品"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的一部,描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支小分队在东北地区剿匪的故事,作者曲波依照其自身经历创作而成。作为"十七年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其创作基调是宣扬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至今仍使读者有着强烈的阅读快感,得益于作者借鉴并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中的"五虎将"模式,在创作模式中融合了浓厚的民间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