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超高层混合结构中,由于外框架的材料和混凝土核心筒的材料不同,两者所承受的竖向荷载存在很大差异,混凝土的收缩与徐变会使两者之间产生较大的变形差。外框架和核心筒会通过连接的水平构件进行内力的再分配和协调变形,导致结构件产生额外应力,在设计中需要对其进行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3.
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内筒外框由于荷载和材料等因素会产生竖向变形和变形差,变形差过大时会导致水平构件产生附加应力、伸臂桁架拉压杆变号、竖向荷载应力重分布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施工全过程模拟分析,合理安排施工节奏,优化桁架最终固定时间以及采取施工找平、标高补偿等措施,减小内筒外框变形差及变形差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小军 《建筑施工》2021,(8):1671-1676
现代超高层建筑多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在结构施工中会由于材料、荷载、温度等因素产生较大的竖向变形,如果外框架和核心筒的竖向变形差过大,有可能会使横向构件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甚至导致其破坏.梳理了多个进行竖向变形分析的项目,对超高层竖向变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理论分析可以推导出变形随楼层增加的变化规律,但因...  相似文献   

5.
连体超高层结构的施工周期长,结构时变特性显著,需要进行结构竖向变形规律研究。以某非对称三塔连体超高层为工程背景,依据竖向刚度等效原则,建立了该结构的简化模型并验证了其正确性。通过有限元分析了该类结构的竖向变形规律。基于简化模型研究了塔楼上部结构的施工顺序及连廊与塔楼的刚接时机对整体结构的竖向变形和关键构件内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三塔连体超高层结构的最大竖向变形发生在连廊处,且该处的变形趋势会发生明显突变,收缩徐变引起的变形占总变形的32%~35%。塔楼上部结构的施工顺序对塔楼间的变形差异及连廊腋部关键构件的内力影响均不大,而连廊与塔楼的刚接时机对整体结构的竖向变形及内力的影响较大,适当延迟连廊与塔楼的刚接时机有利于整体结构变形差异与关键构件内力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朱骏 《建筑施工》2010,32(4):342-345
以超高层建筑钢结构工程中的大型桁架施工为背景,介绍了带状桁架"划分竖向单元、控制荷载传递"的施工要点。在分析超高层建筑核心筒与外部结构竖向变形差异的基础上,确定了伸臂桁架"允许变形、临时连接、择时固定"的安装方案。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具体实际工程在施工期间竖向变形差的实测分析,可以清楚的了解结构在施工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受力及变形、变形差情况。文章以天津市泰安道五号院塔楼工程在施工期间现场实际监测获得的竖向变形差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分别从竖向变形差在竖向和平面内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并与软件模拟分析进行比较。这种方法为后续的实际施工及分析结构的安全等提供一定帮助,也为类似工程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国瑞·西安金融中心施工中,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测研究,按实际进度进行施工过程仿真分析,对比实测值与模拟分析结果,得出施工过程中结构的竖向变形规律,为实际施工和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超高层结构在施工及设计使用过程中的竖向变形对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有重要影响。以一幢位于设防烈度为8度地区的超高层结构为例,在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作用下,分别考虑伸臂桁架与主体结构同时施工和后施工对结构竖向变形与内力的影响。该建筑总高度为270m,采用设置三道加强层的型钢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基于MIDAS/Gen软件,对该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在竣工五年后,主体结构的变形主要以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为主,占结构总变形的50%以上;伸臂桁架采用后连接施工时,腹杆内产生的附加应力比同时连接减小为83%~107%;柱底轴力在主体结构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增大,而剪力墙底部反力逐渐减小。超高层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构件应进行预抛高和预留下料长度处理。  相似文献   

10.
国瑞·西安金融中心塔楼超高层施工测量过程中,通过建立完整的施工方案与建模,针对施工测量垂直度、竖向轴线引测、高程传递过程,并结合监测数据总结规律,确保了超高层建筑施工顺利。  相似文献   

11.
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在混合结构桁架带两侧会产生竖向差异变形,这会使桁架层间贮存较大的次内力。这一问题不仅影响施工方案的制订和施工质量控制,还关系到结构体系本身的安全。以某一超高层混合结构为例,给出了混合结构差异变形分析的补偿思路与方法,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2.
依据欧洲规范EC2关于混凝土弹性模型、收缩、徐变随时间变化规定,考虑施工顺序加载、竖向构件压应力差异、伸臂桁架后连接、下料长度调整等因素,结合某超高层建筑结构,实现了施工全过程模拟,获得各施工阶段外框架柱和核心筒剪力墙的竖向变形量及差异,对施工过程中关键构件的承载力进行验算,同时比较了后连接方案对水平伸臂桁架内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超高层设计时必须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等非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竖向构件应考虑竖向变形而产生的压缩量进行预调整,采用后连接的施工措施可以减小水平伸臂桁架的内力。  相似文献   

13.
考虑组合结构体系超高层建筑在施工期间的竖向压缩变形,通过Midas/gen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施工期间危险工况验算分析,计算中考虑了筒体先于外框柱施工、混凝土材料的收缩徐变、施工过程中结构找平、风荷载、地震荷载等因素的影响。通过验算施工过程中结构竖向位移,得出竖向位移最大点位置,能够反馈给设计单位以便于进行进一步深化设计;通过建立危险施工工况有限元模型,得出结构层间位移变化,从而考虑设计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对青岛海天中心T2塔楼进行施工过程有限元分析模拟的基础上,研究建造过程中施工方法的选择对其结构施工过程竖向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工活荷载与施工速度对施工过程竖向位移影响较小,在计算结构施工过程竖向位移和进行施工方案选择时可不作考虑。而二次结构荷载、核心筒领先施工层数对竖向位移影响较大,必须考虑。伸臂桁架安装时间直接影响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初始内力,必须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15.
基于混凝土结构国际联盟颁布的CEB-FIP 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推荐的混凝土材料收缩徐变模型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河南省某超高层结构考虑停工影响的结构竖向变形进行分析。探讨停工四个月条件下,超高层结构各楼层竖向变形以及变形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规律,核心筒与外框柱之间竖向位移差沿结构竖向的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规律,并揭示考虑停工条件下结构竖向变形分布规律以及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停工与不停工两种条件下超高层结构竖向变形分布及其随时间发展规律的异同,说明停工对超高层竖向变形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发展规律均有较大影响,在进行超高层结构竖向变形分析时,必须按照实际施工流程考虑停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海口中心超高层纯钢结构主楼施工中根据施工进度建立有限元模型,综合考虑施工过程中作业面的施工荷载、施工找平等因素进行施工模拟,分析结构竖向变形规律及施工部署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主楼施工期间竖向变形较小,内外框架间的竖向变形相差不大;分析伸臂桁架的不同固结时机对自身及整体结构受力特征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固结时机。  相似文献   

17.
超高层建筑结构竖向变形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在考虑混凝土的弹性压缩、收缩、徐变及温度影响时,如何粗略估计超高层建筑结构各部分的竖向变形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任瑞  刘冰 《结构工程师》2013,29(2):56-62
分析了混合结构体系超高层建筑在施工期间和使用阶段的竖向变形问题。采用CEB-FIP(1990)规范中混凝土收缩/徐变模型,计算了钢管混凝土柱和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间的竖向变形差异,并分析了竖向变形差对关键构件内力的影响。计算中考虑了筒体先于外框柱施工、混凝土材料的收缩徐变、施工过程找平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封顶一年后外框柱和核心筒最大竖向变形分别为50 mm(51层)和55 mm(51层),最大竖向变形差为12.9 mm(68层),同时由于竖向变形差引起的伸臂桁架次内力增量较小,结构具有足够的安全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超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超高层建筑尤其是混凝土核心筒-外框钢结构超高层在施工过程中的竖向变形产生的相关问题引起各方关注。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竖向变形差控制是难点之一,若处理不当,会影响施工安装、引起结构附加内力等问题。首先对超高层建筑竖向变形差的概念进行阐述,并进行了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竖向变形的理论推导。之后,对超高层结构施工过程竖向变形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控制超高层建筑竖向变形差的措施进行分类,并对典型工程施工过程竖向变形控制进行分析,提出经济合理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0.
超高层建筑塔楼施工中存在的较大技术难点是结构竖向变形差的调整。以上海汇丰银行大厦为背景,研究了在竖向重力荷载作用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外围巨型柱与核心筒之间的竖向变形差。分析表明,整体结构模型与施工阶段模型的分析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实际运用中应采用考虑混凝土时变特性的施工阶段模型;施工速率对结构竖向变形的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结构中刚度很大的桁架层对减小巨型柱与核心筒之间的竖向变形差作用显著。最后根据仿真分析的结果,并考虑了施工中的标高补偿之后,确定了符合实际施工情况的构件预抛高值。从而规避了施工质量风险,达到了设计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