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历史悠久,具有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儒家思想是由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对中华儿女的思想、行为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从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角度出发,先简单介绍了儒家思想,然后重点探讨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
我国古代文学包含了从先秦时期至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当代重要的内容,本文分析了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及其特点,对古代文学的传承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维楠 《建筑知识》2013,(9):109-109,113
在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庞大体系中,城乡规划是非常基础与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一方面能够即时、直接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能长远的作用于生态环境发展。所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的,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本理念,搞好现代城乡规划工作是作用意义重大的。本文基于作者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及对现代生态文明的认识与理解,就如何在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搞好城乡规划工程提出了探讨性建议,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添砖加瓦,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开始重新被发现和重视,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本文分析了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探讨了儒家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的具体表现,希望能够为相关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新陈代谢的观点阐述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通过将新陈代谢这一概念引入到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域,说明其发展是以社会文明发展为线索,并受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并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和社会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样武与风格。还对我国古代及世界的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理论及其发展历程进行了以社会文明为主线的新陈代谢观的论述.并结合建国后我国本土的建筑的发展历程论述了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新陈代谢”观。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我国致力于建设文明国家,所谓的"文明"便是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古代雕塑具有重要的地位。当下,我国的城市空间设计多以城市雕塑为核心,我国的城市雕塑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雕塑类型、雕塑设计、雕塑应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文章论述城市雕塑的艺术形式、在社会与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方向,客观评价城市雕塑,从整体上理解城市雕塑。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0)
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目前法治社会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矛盾,新闻舆论影响司法裁判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舆论审判"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两者的关系作出梳理。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
在新旧交替时代成长起来的作家郁达夫,其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尽管在口号上表现出对古代文学的疏离,但实际上他的创作与古代文学有很深的渊源。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不难发现其小说创作中洋溢着家国情怀、人道主义、隐逸情怀等方面的古代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
建设"三型社会"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从"三型社会"新概念出发探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认识与实践生态文明的新视角与新思路。本文深入解读了"三型社会"新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分析了"三型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揭示了"三型社会"新概念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制定并实施"三型社会"战略、加大"三型社会"建设力度、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推动科技教育发展绿色化、完善人口资源环境制度,以促进并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3):113-114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解决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恶化、资源枯竭这一矛盾的行动指南,更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取向。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解读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