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2)
"春"是穆旦诗歌核心意象之一,其隐喻内涵是流动的:早期的"春"充满古典韵味,青春期的"春"充满现代矛盾与冲突,晚年的"春"是蕴含着哲理和智慧的凄凉幻灭之歌。传统诗歌中"春"的隐喻具有时间经验、男女情爱以及对万事万物的博爱等内涵,穆旦对此作了大胆突破,他笔下的"春"充满叛逆与骚动,攻击与侵略,虚无与幻灭等极具现代意味的内涵。穆旦之"春"的隐喻内涵是由个人经验与时代经验熔铸而成。穆旦借助隐喻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抽象与具象相结合、思辨与感性相统一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既明晰又典雅,介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  相似文献   

2.
穆旦二论     
《Planning》2021,(2)
<正>穆旦与传统"穆旦的胜利却在他对于古代经典的彻底的无知。"王佐良的这个论断,塑造了穆旦与传统文学隔膜和疏离的形象。而穆旦在与友人的通信中屡次对古典诗词表示不满甚至无感,也强化了这一形象。如晚年他在与郭保卫的通信中,仍然以隐含轻蔑的口气说:"比如一首旧诗吧,不太费思索,很光滑地就溜过去了,从而得不到什么,或所得到的,总不外乎那么‘一团诗意’而已。"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6):277-278
"中和之美"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作为古代儒家美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中和之美"不仅贯穿了儒家美学的始终,在道家美学和佛家美学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孔子的"中和之美"发源于"中庸"思想,并始终同儒家伦理道德相互交织,表现为"文质彬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尽善尽美",并在各个时期发展出许多新兴理念和观点,这对我国哲学、美学发展以及文学创作都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屈湘玲 《中外建筑》2010,(10):14-2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孔子曰:天道"至诚无息"。即只有达到天下至诚的人,才能进入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中和",即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里所说的"中和"也就是"中庸"。王成刚先生从内省、慎独做起,秉持天生的德性,同时又孜孜不倦地学习,将孔子生活处世中的"中庸"之学,充分地运用于建筑设计之中,于大和中求不同,开创了自己的设计风格。风格需要传承,风格更需要独创,有人在忙碌中学会的只是沿袭与守旧,有人在迷茫中学会的只是模仿与抄袭,而王成刚先生也很忙碌,但是他在忙碌的时候也在思考,并且将中庸思想创新地引入建筑设计;王成刚先生也很迷茫,但是更多地是积极求索,在困惑中寻找到一条新的生命线。这,也许,才是我们在人生中追寻的另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5)
笑是人们外在情感的表现,也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古往今来,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们不仅用笑传递着内心的喜悦,也用笑传递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品味古诗词中"笑"的意蕴,可以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也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8)
李白一生都在追求"愿为辅弼"的政治理想,却屡次受挫,晚年惨遭流放夜郎,途中创作的三十余首诗中处处充满愁情。深入分析诗歌中包含的愁绪,可成为李白到达夜郎的佐证,将其前期、流放时、晚年的创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夜郎愁绪"对李白晚年诗风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0):77-78
小说《齿轮》是芥川龙之介晚年代表作品之一,文中出现了许多意象分别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齿轮""雨衣""人工之翼""火""松林"等。这些意象是帮助我们解读这篇小说的关键。本文将主要以其中一个意象"雨衣"为重点进行分析,透过这一意象来解读芥川晚年的心象以及当时的时代样貌。  相似文献   

8.
《建筑工人》2019,40(5)
<正>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中国医学或者是中国大夫的意思,其实不然,"中医"的"中"在古代是"尚中"和"中和"的意思。"中"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一个著名概念。老子说:"致虚,恒也;守中,笃也。"这里的"中"就是指心境。《管子·内业》"定心在中"以及"正心在中"等,这里的"中"都是形容心境达到了定、正、静的状态。庄子在《人间世》中还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
高清海先生晚年所提出的"类哲学"思想,由于有着深刻的独创性和未完成性这两种相互交错的特点,因而人们在对其理解中多有误读之处。鉴于此,从一个不同于通常主要是关注对于事实世界之解释的视角,而是从改变世界所必定预设的价值世界给予理论奠基的视角,对高清海先生的晚年哲学思想予以阐释,当能深化对于"类哲学"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5)
自我没有广延,已成定论,但胡塞尔晚年试图对这一定论发起挑战,因为他发现行为会"起效",而"效用"会在自我中沉淀"堆积"起来,形成有"广度"、"深度"和"厚度"并延展着的存在,这些存在构成自我的习性、人格、禀赋或倾向并以此组成心灵的持守着自身特质的"本体"。经过进一步的论证,自我的这种广延被等同于胡塞尔晚年所探讨的"原对象"。从后者出发,耿宁在讨论阳明学派的道德意识时所提出来并企图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框架内加以解决的"寂静意识"的难题会迎刃而解,这种意识所包含的非对象性特征、静谧性的体验以及伴随性的情绪都得到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