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3,(3)
《今天》不仅是1949年后中国大陆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同人刊物",更确立了一种"活在当下"的存在主义的时间向度。讨论《今天》不能仅限于对其诗歌成就的肯定,应以北岛、万之、史铁生等人的作品为例论述《今天》小说的存在主义精神特质,探讨一代青年人如何绝处逢生卓然自拔,以纯粹的文学品质和文本实验求索自我救赎之路。与同期的"伤痕文学"相比,《今天》敢于正视历史深处的荒谬与虚无,以切肤之感书写个人最真实、最复杂、最鲜活、最隐秘的焦虑,并在叙述中不动声色地蕴入对时间、死亡、宿命、梦魇的思考,以自由的选择确证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2):110-112
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继承了启蒙时期哲理小说的传统,即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小说家的哲学信仰;但由于20世纪幻灭而焦虑的社会背景和人们对"个人存在"认识的深化,存在主义文学与哲理小说已有所不同,更天然地与哲学浑为一体。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通过文学形象得到了完美的展示,存在主义文学也因具备了丰富哲理内涵而成就卓然。具体表现为:用第一人称"我"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的主观存在;用夸张、荒诞的手法表明人、生活、世界是荒诞的;用冷漠、客观的语言风格记录"地狱"的残酷;用极端自然主义和现代派手法描绘人的自由与责任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0)
后"9.11"小说《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美国爱尔兰裔作家科伦·麦凯恩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荣获全国美国图书奖,被视为第一部伟大的"9.11"小说。走钢丝事件吸引了不同种族,不同区域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目光,使他们的生活产生交集。本文主要解读小说中的三种主题空间,分别是叙事空间与故事脉络,社会空间与阶级桎梏以及精神空间与自我救赎。不同空间最终汇聚,表达人类将基于同理心,跨越空间的边界局限,拥抱差异,最终得到救赎,携手走向充满希冀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11)
《等待野蛮人》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第一部为自己赢得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这部有意隐去时代和地域背景的后现代式寓言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存在主义所认为的世界的荒诞性及人生存的意义;小说的主人公老行政长官在面对世界的虚假与荒诞时,勇敢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承担起了自己做出选择后应负的责任,并对自我进行了重新定位,实现了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2):63-69
E. L.多克托罗的小说《霍默与兰利》利用美国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及事件为蓝本,不仅表现了从镀金时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历史,而且细致描写了霍默与兰利两兄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运用存在主义视角解读《霍默与兰利》,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荒诞书写及主人公的抗争行动。《霍默与兰利》的荒诞书写主要体现在对人物的荒诞命运、荒诞人际关系的展示上;两位主人公亦利用不同方式进行了拒斥"不诚"、恪守"本真"的坚决反抗,从而也印证了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理论和小说对多克托罗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1)
本文试图以狄更斯小说《双城记》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即"复仇女神"得法日太太、"仁爱与宽恕的化身"马内特医生以及"爱与救赎的自我牺牲者"律师卡顿为代表,阐述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反对人性扭曲,反对暴力,反对以暴制暴;仁爱与宽恕;基督教义式的爱与救赎和自我牺牲。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来探析狄更斯的这种人道主义思想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5)
方方,作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她用自己对社会主义思潮的敏感与热情书写人的生存状态,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情怀。在社会时代背景的感染与熏陶下,再加上个人经历与对人生百态的体验,她的作品折射出明显的存在主义的色彩,其小说中所展示出的自由、异化、孤独与冷漠,无不透露着萨特对于所存在世界的哲学思考。文本以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作为理论背景,结合时代背景与其自身成长经历来分析方方1986年之后的小说文本,在荒诞世界中的孤独与冷漠、自为世界中人的异化中存在主义主题显而易见,以此说明方方对萨特存在主义的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3):42-44
《等待野蛮人》是南非白人作家库切(J.M.Coetzee)的一部寓言体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帝国在利益的驱使下,构建"野蛮人",残忍地压迫周围部落、民族,这迫使地方行政官开始觉醒,走上自我救赎之路的故事。本文采用结构主义理论中的三组行动元(即,主体-客体,发送者-请求者;助手-对手)来分析小说内容,研究小说的整体结构,突出文明与野蛮的二项对立,在文章张力的中展现作者对"文明"和"野蛮"实质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1):106-108
作为美国当代最重要的犹太作家之一,伯纳德·马拉默德创造出多部带有犹太文化特色的作品,比如《伙计》、《新生活》、《房客》等,在这些小说中,马拉默德通过塑造多个令人难忘的"精神孤儿"的形象,展现出他在勾勒美国社会底层犹太人的众生画像方面的天赋。本文以长篇小说《伙计》为例,通过对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分析,揭示个体精神世界产生异化的原因以及物欲泛滥的现代社会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浸染,从而娓娓道来马拉默德内心深处的犹太悲悯情怀,传达"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存在主义文学意涵。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5)
新世纪以来,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再度繁荣,知识分子形象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成为欲望的奴役者和既得利益者。"反右"和"文革"题材的发掘和重新书写是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一个重要突破,新世纪作家不回避政治灾难的巨大毁灭性和沉重打击,更表现了灾难之后精神创伤的无可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