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lanning》2022,(2)
自张炎在《词源》中提出"清空"与"质实"之说,"清空"与"质实"分别被看成是姜夔与吴文英词的主导风格。从意象、结构方式和炼字造句的不同等方面,可以发现"清空"与"质实"风格有不同的表现,而人品与个性、创作主张、师法渊源等方面的不同,是这两种不同词风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5):32-34
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鹜"字,并非王勃原用字,原用字当为"雾"。首先,流行版本中,该名句上下文串解困难,无法自圆。其次,王勃原作中不可能用"鹜"字。原因有四:一是王勃在其他地方从未用过"鹜"字,让人怀疑"鹜"字并非出自王勃之手,而是源于他人的误抄误传。二是初唐以前,"鹜"字大抵只有家鸭的意思,且含一定贬义,王勃不可能在当时情境下使用"鹜"字。三是"鹜"为家鸭,"凫"为野鸭,王勃深谙二者之别,从不混用,故不可能以"鹜"指野鸭。四是自唐至今,权威工具书均以"凫"指野鸭,"鹜"指家鸭。第三,王勃原作中用的就是"雾"字。一方面,日本正仓院本《王勃诗序》可信度较高;另一方面,"雾"是王勃最喜欢的意象之一,且常与"霞"对仗使用;最重要的是,以"孤雾"对上下文进行串解非常顺畅,避免了由"孤鹜"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3.
无泥型软弱层带变形参数取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表明,控制无泥型软弱层带变形模量的主要因素是其粒度成分和所赋存的地质环境条件。通过现场17组变形试验结果,建立了变形模量与各主控因素之间的关系式,并最终以控制因素的变化去揭示不同类型软弱层带变形模量的变化规律,为对不同地段、不同类型无泥型软弱层带变形参数的合理及准确选取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9):233-234
以王弼本《老子》为底本,以楚简本、帛书本为参照,探究得出"有"和"无"的关系应是并列、相生,"有"不能凌驾于"无"之上,"无"也不能凌驾于"有"之上,二者更不等同于"道"。王弼所注通行本的部分段落将《老子》中的"无"看作"有"的更高层面,甚至是道体本原,究其原因,应是版本整理者受不同时期流行学说影响进行了改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8)
<正>按照学界共识,"着"字共有4个声调。读音不同,词性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大相径庭。从《说文解字》中,我们看不到"着(著)"字的身影,但从《康熙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古汉语字词典中,我们又看到"着(著)"字作为实词(尤其是作动词、名词)使用的海量例证出现。但越是往后,"着"字作为虚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尤其在汉语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元代语料中,这种既兼容又有侧重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3):257-258
<正>一、"语"字考源"语"是所有典籍记载之发轫,尤其在先秦时期,"语"的地位尤其重要。从行为方式到文字记载直至形成文体范式,"语"始终存在并不断发展变化,因此理清"语"字的发展源流,考证"语"字的本意对语文体的探究具有推动作用。"语"字在李圃《古文字诂林》得的记载如下:■(《金文编》),■(《睡虎地秦简文字编》),■、■(《古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4)
"泥泥狗"作为远古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本质上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它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文化的轨迹,折射出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脉关系。该文根据美术新课标的精神,以浙美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课《十二生肖》的教学为契机,探讨将"泥泥狗"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出自《孙子·谋略》,意思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这句话也常被用在与战场无二致的商场。在互联网+时代下,"知彼知己"中的"彼"好像已经不是商业竞争对手,恰恰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互联网+"。从某种意义上,积极  相似文献   

9.
<正>"参差"是长短不齐、高低不一的意思。它最早出自《诗经·关睢》:"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追根溯源,"参差"本为古代一种吹奏乐器,它由一排长短不一的竹管排列而成,类似今天的笙。《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句中的"参差"就是乐器。古籍中,"参差"这种乐器有不少别名,如箫、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3)
在文本传播与定型过程中,《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四部经典小说之间长期处于双向"互文"状态。这种兼具"历时态"与"共时态"的"互文"基于并趋同于一个以"笔端变化,跌宕波澜"为基本内涵的"奇"字。围绕这个"奇"字,"四大奇书"的原创者和评改者各显身手,互相吸取叙事写人经验,分别通过"互文"手段来提高审美层次,形成诸如"罹难脱险""寻衅滋事"等多种经典故事类型。就具体方式而言,"四大奇书"之间的双向"互文"既表现为较显在的文本"引用""参考"等方面,又表现为较隐蔽的文本"仿拟""戏拟"等方面,颇具强化或反讽效果。在双向"互文"作用下,"同而不同""犯而不犯"等叙事单元在"四大奇书"中层现叠出,使之成为一个文化气息浓郁且有机、有致的小说组合。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Brücke Wolken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