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6):96-99
创造性忠实是在忠实于原作的框架内,追求译作与原作在思想、内容、形式等方面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并且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注重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其核心就是在忠实中体现创造、在创造中追求忠实。我国翻译界对忠实性和创造性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总体而言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探索期三个阶段。历史上,学者们对于翻译中的忠实性和创造性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其中不乏思想极端者,有的因过度强调翻译的忠实性而走向"绝对忠实",有的则过度强调翻译的创造性而走向创造性叛逆。事实上,翻译是一种"有限制的艺术",必须在一定社会文化规约之内进行。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2)
文化翻译即是翻译中要把不同的文化意识译出来,分析译作和原作之间产生的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翻译的时候,除了词汇文法要非常了解之外,对当地的文化也要必须很清楚才可以。本文指出了翻译工作不是简单的文字翻译,而是一种文化翻译,要多读书,尤其要读外语作品,深入了解,心领神会,细心琢磨,表达贴切,培养译者个人素质,注重细节,学习国外的风俗习惯与文化,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9):203-204
翻译离不开译者,大多经典著作的呈现,不仅仅是因为原作作者的才思敏捷与妙笔生花的巧湛技能所造就,还少不了译者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将作品再创造后,以另一种不同风格不同表达方式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所以说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王佐良翻译的《论读书》为例,首先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简单的综述,其次对散文翻译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将《论读书》的原著语言特点与王佐良的译文特点进行对比,从而在差异中得出王佐良在翻译时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影响因素。最终会发现译者在翻译时发挥的主体性对译文的特点与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老人与海》鲜明的语言风格成为其文学价值的显著体现,不仅为人物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语言氛围,还使得该小说饱含深意,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呈现出磅礴的小说气势,充分体现了主人公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人性魅力。在该小说的翻译上,要想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就需要充分研究其语言风格,并在此指引下,通过恰当的语言和风格的塑造,实现与原作的有效融合,使得读者能够尽可能原汁原味地阅读到作者的作品,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构建的文学艺术氛围。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的重要性,进而从翻译视角来探析《老人与海》的译本语言风格,以便读者能够更加充分体会到原作的意味,译者在今后的文学翻译中能够抓住翻译的重点,实现最佳的文学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5)
中国传统译论强调译者"忠实"于原作,忽视译者的创新。而钱钟书提出的"化境说"突破了这一局限,强调译者创造性,开辟了传统译论的新篇章。电影片名有其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赋予片名翻译显著的叛逆性,同时也给予译者更多创造空间。笔者试从"化境说"探讨片名翻译的叛逆性。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0)
风格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的高级阶段。在小说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风格。本文通过对毕飞宇《玉米》的英译本进行分析,尝试探讨小说风格的传译。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30)
本文探讨了法律英语术语的概念、分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翻译策略,并结合相关研究和理论,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应起的作用,指出译者应当知识渊博并且能够巧用词汇才能传达原作的意图并满足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5)
文化误读在文学翻译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文章通过对被誉为"美国第一部自然主义作品"的《街头女郎玛吉》的译本的分析,重新审视了翻译工作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观性问题以及译文读者期待视野对其主观性的影响。文章指出译者应将原作的意图鲜明并且完整的传达出来,避免不必要的漏译、误译或者编译;同时译界应更全面、更公正地审视误读现象,进而促进翻译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32)
译者的风格既体现了译者的学识与修养,也展现了译者的翻译理念、翻译态度和个性特征。《沉思录》是1800年前的一位古罗马皇帝玛克斯·奥勒留为世人留下的一部旷世杰作。梁实秋以他慎行、诚信的翻译态度为我们奉献了《沉思录》最好的译本,充分体现了他的翻译风格,同时也保留了奥勒留原稿质拙朴实的行文特色。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0)
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释义,是将一种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言语的意义与内涵再现于另一种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的行为。将同一篇文章或句子,不同的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也不尽相同。生活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人,其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追求以及价值观,语言逻辑观都大不相同。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部作品的解读也会带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译者的时代感影响着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