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动画角色形象设计是整部动画片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尤其在儿童动画片中,动画角色形象设计直接影响到儿童对该动画片的认知与受欢迎程度。最近影响极大的动画片《巴拉拉小魔仙》成为儿童们的新宠,尤其是女性儿童,也有少部分男性儿童喜爱。本文从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审美意识为突破口,探索儿童的审美心理特征对《巴拉拉小魔仙》角色形象设计的影响;角色形象对儿童的影响分析,探析动画片《巴拉拉小魔仙》大受儿童喜爱的构成因素,以及好的动画形象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3)
儿童诗富有童真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明朗的节奏等特点,又贴近儿童的认知水平、内心世界,易于让学生接受和喜爱。但在儿童诗教学中普遍存在侧重朗读和理解或是注重仿写等依葫芦画瓢的教学误区。在当前核心素养时代,儿童诗的教学应该是以读写训练为核心的语文实践活动。文章以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儿童诗《彩色的梦》为例,探讨如何解读文本和有效进行读写训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5)
本文拟从认知文体学的视角,对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认知文体分析,主要运用了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心理空间、意象图式理论。这些理论可以帮助读者合理地解释该词的语言技巧和思想内容的关系,深入地理解文本语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1)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四基",其中新增的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从本质上说就是从以往只关注数学知识的学习向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蔓延。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视角看,构建数学核心思维力可从四个方面入手:激活已有表象,获得初步概念;构建多元表征,丰富内部语言;激辨问题解决,拓展思维空间;孕伏数学思想,提升思维层次。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9)
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文本特点并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儿童的心智水平,认知能力,语言习得以及其审美。翻译儿童文学时,作为译者在翻译时有必要根据受众的特点,在译出源文本的内容的同时语言的表达上要合乎儿童的阅读习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儿童在同一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儿童文学翻译对译者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译者首先必须相当了解儿童,了解儿童文学。本文以儿童文学为主题,从关联理论视角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探讨。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1986)提出的近年来备受瞩目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它从认知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Gutt(1991)运用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专门研究,进一步发展了关联理论,提出了一些颇有见解的观点,比如翻译是语言的阐释性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两种翻译方法。这样一来,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指导意义就应运而生了。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对文学文本进行翻译,总结归纳出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才能确保目标语言能被受众理解和接受,使得译文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3)
《爱丽丝梦游仙境》充分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求,因而成为儿童喜爱的魔幻文学。这部魔幻小说也被拍成了电影,成为深受儿童及成人喜爱的影视作品。这部作品将童话性与现实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儿童文学与电影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9):97-98
目的:了解梅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教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筛查问卷》《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梅州市10所幼儿园的924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学龄前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5.9%。独生子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无心理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行为总得分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在不同的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5个家庭教养行为因子上存在差异(P<0.001)。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在家庭教养行为因素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3)
以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及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分析李商隐《夕阳楼》一诗中音形义的互动过程。考察诗性语言如何引发读者相关的身体经验,并启动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以构筑诗性空间,从而实现诗歌含义和文学意蕴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5)
儿童语言习得相较于成人第二语言的习得来说更为精细化。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第二英语语言学习中,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过程,并对其影响因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大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从我国近些年的国情来看,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已经是一个普遍趋势。要想使我国人才更加国际化、世界化,我国教育必须加强对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认知,并对其在英语学习中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适合我们本国儿童英语习得的经验方法,帮助孩子们更早、更好的进行第二外语的认知和学习。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9)
<正>隐喻,转喻研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进行了阐释。历史上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比较论"还是昆体良的"替代论"。隐喻研究始终归属于传统修辞学领域。直到1980年,认知语言学之父Lakoff与Johnson在《我们外衣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转喻理论框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思维方式。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核心理论,且都被认定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