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7)
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和追求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永恒主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性格的分析和探索,反映出霍尔顿成长受挫的原因.这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
1951年塞林格发表《麦田里的守望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旨在分析霍尔顿叛逆性格的转变过程,通过他在纽约的游荡经历来分析霍尔顿叛逆性格产生的原因及转变的结果和原因。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4)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小说家,他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形象地刻画了叛逆的反英雄少年霍尔顿。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霍尔顿这一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二战后美国青少年在丰富的物质世界和贫乏的精神世界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在霍尔顿身上体现的十分明显。本文从其背景、语言描写、侧面描写等方面对霍尔顿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1)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语言的运用上除了从青少年视觉的第一人称直接叙述外,叙述者即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大量使用了松散结构及粗俗言语,通过违背常规语言试图表达他对他眼中的虚假世界的抗争。通过语言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一个叛逆的青少年再成长中所经历的迷茫、挫折和对童真自由的追求,以及接受成长,决定进入成人社会等跌宕起伏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3)
格林布拉特的"自我塑造"理论认为人类的"自我"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被社会不断地建构的过程之中。主体身份是由其所根植的权力结构决定的,是被社会文化虚构化的结果,而作者通过文学语言塑造出来的角色自我更是虚构中的虚构,"被塑造"的"自我"通过修辞等形式成为塑造"自我"的他人,最终成为权力的一部分。本文即从现实与文学两个维度来探讨自我的塑造过程。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0)
惠特曼的《草叶集》通过"自我"展示了多重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的自我观和生命观,热情歌颂了美国民众和民主,反映了草创期的美国时代风貌。本文以"自我"形象为切入点,着重探讨《自我之歌》中的"自我"所代表的个体与全体内涵,并分析惠特曼是如何统一民主社会中的个体与全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6)
19世纪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与20世纪陈染的《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中都塑造了要求自我身份认同、追求权利平等的新型女性。她们不再是男性的依附体,当她们受到伤害后,自觉地选择了"出走"这一反抗形式,释放内心另一个自我,然而她们"复归"之路的坎坷也显示了女性在追求自我独立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迷惘与落寞。较之勃朗特的含蓄内敛,陈染的语言更有冲击力,喃喃呓语中将女性内心欲望更加赤裸宣泄,有时甚至带着点病态的疯狂。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9)
本文以詹姆斯·韦伯作品《战场》为分析对象,讨论自我凝视与英雄构建之间的关系。自我凝视是"纳西塞斯式"的预设目光投射,通过对照预想目标,不断完善自我形象塑造的过程。在《战场》中,韦伯在塑造主人公豪其斯形象的过程中融入自身经历,试图按照自己心中完美预想建构美国战斗英雄形象,美化美国大兵在越南战争中的残暴行为。然而历史证明,不义之师无英雄,所谓的英雄只是作者对镜自赏的自我陶醉,终究是不真实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2)
塞林格通过"假模假式"的极限环境,使霍尔顿对异化世界的厌恶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霍尔顿的"被迫选择"恰如其分的诠释了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进而为我们走出精神困惑、在异化与物化的世界中保持人的姿态提供了一条清晰的道路,即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9)
海岩的作品在当代小说创作领域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本文论述的是海岩作品中"王子"形象的塑造。本文主要通过对海岩的代表性作品中的《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深牢大狱》、《永不瞑目》中主人公吴晓、刘川、肖童来分析海岩作品中"王子"在人生蜕变过程中性格的自我历练与升华及带给读者的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