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对安阳殷墟考古大遗址保护区内经济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大遗址保护与当地城区经济建设之间存在着制约和矛盾.分析殷墟大遗址公园建设中遗址保护与城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考古大遗址公园的考古保护工作应与当地城区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实施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从与大遗址相关的文化产业中寻求发展,为殷墟大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保护遗产与发展保护区城区经济的协调提供有利借鉴.  相似文献   

2.
考古遗址在面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建筑用地扩张时极其脆弱。近年来我国遗址保护与城市化存在诸多矛盾,而城市化水平已比较稳定的西方国家早年也有类似情形。意大利罗马"古迹区"保护始于19世纪早期,保护区划形成于19世纪末期,后由于两次世界大战与城市化的影响逐渐碎片化,自20世纪后半叶开始进行内部肌理的织补。该案例充分体现了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对我国当前遗址保护规划颇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速的城市化和城市更新使得处于城市边缘的大遗址在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产生明显博弈。通过揭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居民经济生活与遗址保护相互制约的现状,对保护区PRED不协调的问题进行诊断,提出了其协调发展的五项对策,即土地适宜性开发、动态保护、发展观光农业、建设遗址公园、进行有序移民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PRED协调的理想模式,以期为其他大遗址之协调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城市化的胁迫作用使得地处城市郊区的一些大遗址保护区在保护与发展之间产生明显博弈。作为遗址保护的重要利益群体,遗址区居民的保护态度与行为对遗址区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对地处西安市近郊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的居民生活质量与遗址保护态度进行了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遗址区居民生活满意度表现出了一定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空间特征,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同其遗址保护负外部性影响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生活质量满意度愈低的居民群体对遗址保护的认同感愈低,保护知识越欠缺,愈不容易与遗址保护妥协,对遗址保护的支持态度也就愈低。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目的:将城市的两大元素——文化与空间结合起来,实现城市空间发展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与座谈获取一手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当前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城市不同区位大遗址在文物保护、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环境方面面临不同的发展境遇。结论:通过促进大遗址区空间“再生”、构建大遗址区多元特色开放空间、建设大遗址区和谐社会空间、发展大遗址特色文化产业空间等路径实现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许多地方在对大遗址实施保护和解决遗址区经济落后的问题时,采取将原址居民外迁,并将大遗址"公园化"的措施。随着遗址区的快速改观,当地原有城市形态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从城市历史保护的连续性、真实性与完整性角度来看,这些做法面临不少挑战。"原真性"是大遗址保护与发展措施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甚至决定了大遗址保护措施是否真正具有可持续性。以西安市为例,选取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兴建的兴庆宫遗址公园和新近建成的大明宫遗址公园来开展案例对比研究。在探讨我国不同时期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政策措施的同时,着重探讨了"原真性"保护对两者大遗址区域保护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大遗址保护的背景下,大遗址区的小城镇发展受遗址保护的影响颇深,致使小城镇空间布局松散,居民生产生活干扰遗址保护,大遗址也很难落实保护要求。本文针对大遗址内小城镇区域发展特点,研判其发展方向,提出产业门类准入门槛,以汉魏洛阳故城和邙山陵墓群交会处的平乐镇为例,提出解决遗址区内生态保护、产业格局、空间发展和文化传承等问题的方法,以达到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曹勇 《山西建筑》2014,(34):26-28
通过对广东部分大遗址保护规划利用模式的研究,分析了遗址保护规划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其中存在的规律及遗址规划利用模式的发展方向,为广东大遗址保护规划探索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国内对历史遗址区范围的城市更新与改造方法,基于历史遗迹区在更新和保护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该文论述了泰安市蒿里山历史遗迹区的更新保护的指导思想,在历史遗址区的更新和保护过程中,以商业作为平台,在空间和形态上承载历史文化信息,达到强化城市区域职能和保护历史遗址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统筹遗址保护与城市民生发展的有效途径,遗址公园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实践。然而,绝大部分遗址公园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重建设、轻运营、有空间、无内容"的尴尬局面。本文对以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遗址公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提出新时期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不能继续停留在文保工程集合体的阶段,而必须立足遗产活化、融合新兴业态、向带动区域与民生发展的综合文化空间转型。相应的,下一阶段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也必须突破传统的空间规划层面,充分发掘遗址的文化内涵,从顶层设计层面统筹指导遗址公园建设和运营。同时,文章结合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等项目实践,从遗产活化、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几大方面,对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理念、策略与方法进行全新的解读,并就文化资产模型、文化业态策划等不同于传统遗址公园规划的成果内容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