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1,(9)
<正>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将阅读和写作分成两个教学板块。阅读课的重点在于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的培养;写作课的重点是学生埋头写作,完成写作任务。这样必然导致语文教学读写分离,耗时低效,这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并不鲜见。面对现代化教学改革不断走向纵深的新形势,中职教师应努力将阅读和写作教学进行有效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7)
技能学习与技能素养一直是中职教育的特色,作为基础课程的中职语文自然也离不开为职业技能服务。作者从教中职语文多年以来,"学以致用"的教学措施一直成为作者的教学理念,成为其教学改革的依据。文章拟从经典阅读鉴赏、应用文体写作、职业口语交际这三个方面探讨中职教育语文"学以致用"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1,(1):68-72
思政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工作,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思想基石,正确的、恰当的课程思政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随着"三全育人"概念的提出和课程改革的推进,中职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模式也处于不断探索中。以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为例,探析"三全育人"视域下中职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5)
"应用写作"是中职教育中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基础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中职学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应用写作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标准,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运用,本文着重对基于案例的中职"应用写作"教学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1,(1)
为了培养中职学校创新创业型人才,文章通过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及中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探索创新创业特色课程改革、校企共建实战型的教学团队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等举措,研究了构建中职学校商贸类专业在产教深度融合下以创新创业特色课程改革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5)
商务英语阅读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将英语与商务知识结合起来,这一特点决定了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与基础英语阅读的教学有着较明显的差异。本文将分析中职学校商务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困境,并探讨相应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1)
<正>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笔者通过研究语文学科的整体内容发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可是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发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积累写作素材,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效融合,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一、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互融合的重要性1.写作和阅读存在一致性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语文的整体能力,抓好阅读和写作是重要的途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2)
<正>在初中教学中,语文学科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也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主要的一门课程,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为了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教师需要创新出更高效的教学方式,把这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使学生能在阅读的同时增强写作能力,用写作提升他们的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3)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体系中,阅读与写作教学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的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会得到提高,进而就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在写作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明确这两者的紧密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融合,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让学生对于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方面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3)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措施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融合,实现读写一体化教学,促进阅读与写作教学效果的提升,进而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