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不同 湿法存放时间(1~60个月)的2种低钙粉煤灰的形貌、粒径和用于混凝土掺合料的性能变化。粉煤灰湿排后颗粒变粗,颗粒表面出现侵蚀,但颗粒形貌基本保持不变;湿排粉煤灰矿物减水效应明显降低,掺量为20%~40%的湿排粉煤灰混凝土坍落度比原状粉煤灰混凝土减少约20~40 mm;掺加湿排粉煤灰的混凝土与外加剂适应性、抗渗和抗碳化无明显变化,坍落度经时损失有所降低;湿法存放3个月的粉煤灰掺量20%时混凝土28 d和56 d抗压强度比原状粉煤灰混凝土分别下降5.8%和3.7%,但掺量为20%的湿法存放36个月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比仍可以达到85%,湿法存放时间为3 a和5 a的粉煤灰混凝土强度无明显差别。研究结果表明,湿排低钙粉煤灰可以用作为混凝土掺合料。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交试验和测定掺入30%活化粉煤灰水泥强度的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质量比(粉煤灰:石灰石:膏)、热养温度、热养时间、粉磨时间等因素埘粉煤灰活化效果的影响.找出了影响粉煤灰活化的主要因素和生产的最佳条件.并根据其物理化学性能变化并结合XRD探讨粉煤灰活化机理.  相似文献   

3.
湿排粉煤灰活化及其胶凝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湿排粉煤灰进行了系统的活化试验。石灰预处理工艺可以使湿灰活性大大提高,并且不同含水率产品活性差异较大。17%时处理效果最佳,母体强度可达 10 0Mpa,用其作为水泥混合材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田野  杨刚 《山西建材》2012,(9):37-40
针对湿排粉煤灰烘干处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优化设计了烘干工艺系统,实现了有效节能、高效烘干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湿排粉煤灰墙体材料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65%以上的湿排粉煤灰为主要原料,以湿排灰中的粗颗粒作为骨料(不需加砂、石等骨料),湿排灰中的细颗粒为主要胶结材料,以膨胀珍珠岩为填充料,在碱性激发剂和少量水泥的作用下,经常温养护,材料的(?)缩发生在38 d前,中试生产的孔洞率为25%多孔砖的平均抗压强度可达14.2 MPa。  相似文献   

6.
利用城市污泥和湿排粉煤灰制备轻质高强烧结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以城市污泥和湿排粉煤灰为主要原料,掺入少量助熔剂,在1050℃下烧制得到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的轻质墙体材料,通过对不同配比制品的性能测试及影响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确定了原料的最佳配比及合理的工艺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城市污泥掺量30%,湿排粉煤灰掺量65%,助熔剂A掺量5%时,砖的抗压强度达到26.7MPa,表观密度1200 kg/m3左右,导热系数为0.1706 W/(m·K),可满足冬冷夏热地区自保温承重墙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机械湿磨与化学激发剂的复合激发技术,制备得到高活性湿排粉煤灰料浆,并研究了不同化学激发剂、干磨和湿磨粉磨方式对湿排粉煤灰活性激发的影响以及水化产物(SEM)的变化。研究表明,复合化学激发剂Na2SO4+Ca(OH)2具有良好的活性激发效果,SEM显示7d改性湿排粉煤灰已参与二次水化反应,而激发剂Na(OH)+Ca(OH)2,水化生成大量的Ca(OH)2,对强度不利。湿磨比干磨具有更好的粉磨及活性激发效果,且湿磨对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影响小。通过复合激发的湿排粉煤灰料浆活性高于普通Ⅱ粉煤灰。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机械活化、化学活化及联合活化(机械活化 化学活化)技术对湿排粉煤灰(WDFA)粒度分布、所制水泥净浆试件各龄期抗压强度及其水化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活化促使WDFA中的大颗粒(>60μm)向小颗粒转变,颗粒粒度分布趋向优化;WDFA活化技术由优到劣的顺序为:联合活化>机械活化>化学活化.  相似文献   

9.
由于匀质性差,品质低,造成湿排粉煤灰在我国的大量堆积局面,并影响了周边环境。通过合理的分选方式,降低湿排粉煤灰的烧失量和富铁相,提高湿排粉煤灰的火山灰活性,有利于湿排粉煤灰的建材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深入研究粉煤灰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采取 适当的加工艺对电厂湿排的统灰进行加工处理,使原来作为废害的等级粉煤灰变成具有相当活性的掺合料,同时将它与其它材料复合使用,以研究其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从而能广泛的应用于建筑、交通、水利工程等建设领域。  相似文献   

11.
用粉煤灰制取建筑用干粉外墙腻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粉煤灰为活性填料,乳胶粉为粘结基料,制取一质优质价廉的建筑用干粉外墙腻子,讨论粉煤类,粉煤灰活性激发剂以及乳胶粉的用量对外墙腻子的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赵焕起  李国忠 《砖瓦》2013,(11):111-114
为拓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应用途径,对建筑垃圾进行破碎和筛分处理,将得到的再生细骨料作为细集料,以水泥作为胶凝材料,粉煤灰作为矿物掺合料,制备干混砂浆。研究了天然河砂与建筑垃圾再生细骨料基本物理性能的异同。研究发现,在用水量相同时,再生细骨料干混砂浆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明显高于天然河砂干混砂浆;当粉煤灰掺量为10%时,干混砂浆的力学性能最优,干混砂浆的28d抗折强度为7.81MPa,抗压强度为41.06MPa;粉煤灰掺加量占胶凝材料10%~25%时,对干混砂浆力学性能影响不大,可以作为干混砂浆的基本配比参数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扩大粉煤灰利用途径,降低成本、对粉煤灰代替石粉配制沥青混凝土进行了研究,工程应用取得良了效果。用粉煤灰拌制的沥青混凝土性能优于普通沥青混凝土,完全满足现行沥青混凝土标准要求;粉煤灰沥青混凝土稳性良好的原因是其表面存在或吸附了一层碳膜,改善了其与沥青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4.
磷石膏基建筑腻子的配制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磷石膏经石灰中和,球磨或水洗,球磨预处理,可煅烧成优等品建筑石膏。采用改性木薯淀粉胶和有机,无机复合缓凝保水技术,可配制磷石膏建筑腻子。它具有节能,利废,施工性能好,硬化快,粘结强度高的特点,是一种新型绿色建材。文中介绍了磷石膏建筑腻子配制原理,制备工艺及性能。  相似文献   

15.
对石灰石粉复掺低品质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灰石粉和低品质粉煤灰的掺入改善了粉体材料的粒度分布,提高了颗粒堆积密度。石灰石粉复掺低品质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包括填充效应、加速效应和活性效应,石灰石与低品质粉煤灰在发挥各自效应的基础上,产生了"超叠加效应",克服了单掺石灰石粉或低品质粉煤灰存在的缺陷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再生混凝土是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材料。对再生混凝土试块进行了超声波无损检测单轴轴压试验,对比了试块龄期、粉煤灰替代率以及再生粗骨料替代率等因素对超声波传播速度及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再生混凝土的替代率应适当控制在10%左右;替代率30%的再生混凝土,其抗压强度高于替代率为50%的抗压强度。当应力水平低时,再生混凝土试块应力状态下的超声速度值与初始波速值无太大差别;随应力水平增加,波速值下滑迟缓,最小波速值与初始波速值相比下滑了4%;临近破坏应力,波速出现迅速下降。当超声波波速出现大幅度下降时,则可以断定粉煤灰再生混凝土试块结构趋于破坏,为粉煤灰再生混凝土工作应力状态检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用粉煤灰制备SiO2凝胶及超细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以粉煤灰为硅源制备SiO2凝胶及超细粉进行研究,确定了制备工艺条件,用FT-IR、激光粒度仪和XRD对制备的SiCl2凝胶及超细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由粉煤灰制得水玻璃后,用H2SO4作为催化剂制备硅凝胶,然后用乙醇浸泡.环境干燥效果好,可以获得透明度较高的单块干凝胶;在适当的H2SO4催化剂浓度、pH值下,得到的凝胶经无水乙醇浸泡、干燥后,可得到粒度较小的SiO2超细粉体,所得SiO2粉体平均粒径为50~70nm;用HCl作为催化剂,容易直接得到SiO2沉淀,平均粒径为700~900nm。  相似文献   

18.
在采用高掺量粉煤灰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了再生租骨料取代率对高掺量粉煤灰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抗压性能的影响,提出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抗压强度Rk和再生混凝土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R1的比值Rk/R1与再生粗骨料的取代率X之间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Rk/R1=0496-0.122X,为高掺量粉煤灰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的配合比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study to compare the properties of concretes prepared with the use river sand, crushed fine stone (CFS), furnace bottom ash (FBA), and fine recycled aggregate (FRA) as fine aggregates. Two methods were used to design the concrete mixes: (i) fixed water–cement ratio (W/C) and (ii) fixed slump ranges. The investigation included testing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drying shrinkage and resistance to chloride-ion penetration of the concretes.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at fixed water–cement ratios,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the drying shrinkag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FBA content. FRA decrease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increased the drying shrinkage of the concrete. However, when designing the concrete mixes with a fixed slump value, at all the test ages, when FBA was used as the fine aggregates to replace natural aggregates, the concrete had higher compressive strength, lower drying shrinkage and higher resistance to the chloride-ion penetration. But the use of FRA led to a reduction in compressive strength but increase in shrinkage valu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both FBA and FRA can be used as fine aggregates for concret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