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5,(5)
楚国铜镜具有丰富多变的样式,按照其装饰纹样的差别,楚国铜镜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弦纹铜镜、单层纹铜镜、主地纹相结合的铜镜。楚国铜镜中的装饰纹样反映、寄托了楚人的精神信仰,反映了楚国工匠高超的制作技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7)
随着冶铸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铜镜制造业有了很大进步,伴随着工匠身份束缚的进一步减弱等原因,明代铜镜制作又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在创新中也不乏对汉、唐铜镜的仿制。整体来说,明代铜镜的制作工艺虽大不如前,但作为时代工艺水平的记录者,其保留的历史和艺术以及科技价值仍是值得研究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8)
耳杯作为汉代常用的饮食器具,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秦汉,材质以漆器为主,其基本形制以椭圆形为主,弧形壁,浅腹平底,口缘两侧各有一耳,饼形以足或高足为主,又称"羽觞"。漆耳杯的形制轻盈,外形极似船,有学者认为"耳杯始于春秋战国,由椭杯、舟演变而来"。目前,学术界针对耳杯的研究大致集中于耳杯的称谓、与羽觞的关系、器形、工艺保护、铭文等方面。该文选取汉代漆耳杯数据资料,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分型分式,结合人体工程学讨论其具体尺寸与人体正常尺度的关系,从而进行尺度分析,以实用功能为基础进行设计分析,从功能分析设计,从设计推断出功能;同时,解析漆器材质,以耳边材质的发展为线索,结合历史更替分析汉代艺术与审美的趋势。对汉代漆耳杯采用的数据量化方法是基于考古学对样品的分型分式,归纳人机工程学对耳杯的使用尺度,并结合数据统计,科学论证其设计形制和操持方式的合理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20)
汉代碑额篆书代表着新奇与变革,由于位置特殊、美观庄重、具有装饰性特点,"婉转流畅,锦上添花",使碑额篆书既与碑刻内容融为一体,又体现了本身的功能。汉代碑额上的篆书丰富多彩,结构有的婀娜多姿,结构有的方整奇肆;用笔或方折挺拔,或圆转巧丽;布局或疏朗,或茂密,自由夸张,异彩纷呈。作为汉代篆书的主要表现形式,汉代碑额为书界所重视。通过分析篆额的艺术特色,研究其对后世篆书创作的启示,可以借鉴并延续这一篆书特色。  相似文献   

5.
《砖瓦》2020,(9)
正宜兴陈曼生制半瓦当式紫砂壶秦砖汉瓦历来便是名贵之古玩,清代中叶时期尤受文人推崇。在文人聚集的江南地区,此风更是尤为兴盛。模仿古代器物,是紫砂壶的造型来源之一,瓦当壶为仿汉代瓦当式样,造型独特,一般壶体呈瓦当状,造型以几何线条为主,成型规范有致,线条流畅准确,壶身多有铭文。  相似文献   

6.
郝杰 《建筑与环境》2013,(6):129-132
河南内黄县三杨庄汉代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西汉晚期聚落,是汉代考古的一次历史性发现。笔者根据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取得的成果,结合文献资料,从建筑学角度对三杨庄汉代遗址第二处庭院进行复原推测,从而部分呈现汉代民众的居住生活情况。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9)
葡萄在汉代被传入中国。葡萄纹在中国图案装饰艺术中最早见于东汉,作为一种装饰纹样母题在唐代大放光彩。葡萄纹样被广泛地运用到铜镜、织物、建筑装饰上,并且与本土纹样融合,形成了独具东方韵味的装饰纹样。该文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唐代葡萄纹在造型与审美取向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古代石刻概论》对中国时刻的种类及演变、历代石刻的研究情况、古代石刻的保留情况以及石刻铭文的常见体例进行详细介绍,总结梳理石刻拓本应该怎么辨别真伪、石刻铭文应该如何解读等,是一部对中国古代石刻进行全面介绍的基础性著作。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石窟主要分布在亚洲,中国石窟不管是数量还是独特性,都具有很强的现实研究意义,也是我国  相似文献   

9.
传统图案在现代装饰设计表现民族性方面广为应用,文章通过对汉代画像石图案进行研究,探寻其在现代汉风装饰方面的应用价值。汉代画像石具有中国独特的造物思想和表现手法。文章将汉代画像石画像分类为故事类、场景类、图案类,对比较具有抽象和象征意义的图案类进行研究,对这些图案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总结出汉代画像石图案具有平面、运动、缠绕的造型特点。  相似文献   

10.
楼阁建筑是汉代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中原汉画像中包含的汉代楼阁建筑结构及技术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总结出汉代楼阁建筑的形制变化、功能与使用、形式与内容、精神与审美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这些发展和变化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材料、空间布局最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能为现代仿汉建筑设计提供技术参考和形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