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PPP项目风险的科学分类是风险分摊的基础,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阐述了PPP的内涵以及PPP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按照决策阶段、融资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以及全生命周期重新划分了基础设施领域PPP项目的风险。结合国内外PPP发展现状,提出了PPP项目风险类型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可以为进一步研究风险分摊提供依据,使参与主体明确具体风险并进一步进行分摊。  相似文献   

2.
风险管控一直是基础设施PPP项目管理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对风险间传递机制的理论研究仍比较薄弱.以5个基础设施PPP项目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全生命周期下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因素识别及其传递路径,进而构建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传递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管控最关键是融资阶段,风险因素源于社会资本方、政府方和金融机构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并且存在着由关键风险因素构成的关键路径.因此,各利益相关者应将风险管控的节点设定在关键风险因素上,注重风险管控工作的前置化,将风险因素扼杀在初始环节或关键环节,从而保证PPP项目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PPP 项目风险在关系网络中传导会影响项目主体合作关系甚至会使项目偏离预期目标。为研究 PPP 项目风险传导的动态演化过程,基于 PPP 项目关系网络中风险传导载体和路径的依赖性,利用泛函分析构建风险值随 PPP 项目全生命周期实施阶段变化的风险传导模型,并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模型。结论表明, 风险耦合效应较小或没有时,关系网络参数和抗风险能力是控制风险的关键;风险耦合效应较大时,风险间的相互作用是控制风险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为 PPP 项目风险传导过程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型机制。  相似文献   

4.
建筑垃圾处理 PPP 模式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发展的主要趋势。PPP 项目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在全生命周期过程 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基于建筑垃圾 PPP 项目全生命视角,构建建筑垃圾处理 PPP 项目风险评价体系,以 227 份问卷 调查数据分析为基础,利用应用管理熵理论和 Brusselator 模型,对建筑垃圾 PPP 项目风险系统稳定性耗散性能进行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垃圾 PPP 项目风险系统处于耗散结构状态。要防范 PPP 项目系统风险非耗散性,未来应从鼓励技术创 新,加强灾害预防,提供政策扶持,加强项目管理等方面改进。  相似文献   

5.
妥善处理好各参与方之间的风险分担问题,以保障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成功实施。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首先,采用Delphi法对城轨PPP项目的关键风险按不同阶段进行有效识别,考虑风险分担4项原则及项目各个阶段,绘制全生命周期的PPP项目风险分担流程图,并建立基于参与方满意度的风险分担指标体系;其次,将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双基准法相结合,充分利用两者优势构建城轨PPP项目风险分担模型,采用层次分析与熵值法确定主客观权重,并借助Matlab软件,选出最适合的参与方作为风险分担的承担者;最后,采用青岛地铁3号线实际案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并对参与方应承担的风险进行合理划分。通过研究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风险分担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 PPP 项目风险因素模糊性和随机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模型和 D-S 理论的 PPP 项目风险评价方法。先确定合理的 PPP 项目风险评价指标,运用云模型理论划分 PPP 项目风险等级,运用 D-S 理论确定各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建立 PPP 项目风险评价综合模型。实例检验表明:采用云模型和 D-S 理论综合评价体系能够实现对各种风险因素定性与定量评价的相互转化,更加精确地确定各风险指标的权重大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云数字特征图能够清晰直观地反映项目的整体风险水平,对于项目决策者客观评价项目风险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动态风险管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PP模式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PPP项目比一般的工程项目面临的风险更大、风险因素更复杂,如何做好风险管理是PPP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项目风险管理需要贯穿于PPP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实行全生命周期动态风险管理,才能更好地利用PPP模式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服务。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对 PPP 项目风险的动态分析与管理,将集对分析理论运用于 PPP 项目风险评价中。通过文献阅读、专家访谈及实地调研对 PPP 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建立 PPP 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对 PPP 项目风险等级进行评判,利用 AHP 法确定指标权重;依据五元联系数及偏联系数理论进行各风险指标的集对势分析,构建基于五元联系数的 PPP 项目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五元联系数的 PPP 项目风险评价模型能明确风险态势,使项目管理者及时把握风险发展趋势,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实现从动静结合角度对影响 PPP 项目的风险因素的准确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PPP项目资产的形成落地直接关系公众利益,在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和新公共管理运动模式的基础下,通过分析PPP项目各阶段资产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运用ALM模型构建PPP项目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框架,将PPP项目各阶段紧密联系,以全新视角进行PPP项目的资产管理。  相似文献   

10.
PPP棚改项目风险具有阶段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当前对PPP棚改项目风险的研究大多以理论分析为主,缺乏定量评价。本文建立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的PPP棚改项目风险评价模型,运用WBS-RBS法识别出影响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建立含有5个准则层指标和30个方案层指标的层次体系,然后运用博弈论组合理论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Cov-AHP)和熵权法求出的权重优化组合综合赋权,通过建立的模糊评语集计算各指标层相应的风险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PPP棚改项目中施工安装阶段的风险因素最多且风险值最大,其次依次是立项准备阶段、征地拆迁阶段、交付回迁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最后就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PPP 已成为我国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主要的投融资模式。PPP 模式下,社会资本需要承担更大的融资义务,承担更大的风险。梳理准经营性 PPP 项目融资的相关概念,利用发放问卷的形式,识别利益相关方和风险因素,对风险因素进行聚类,并利用德尔斐法得出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矩阵,揭示准经营性 PPP 融资模式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构。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网络模型,实现对准经营性 PPP 项目融资风险的定量分析,并得出影响准经营性 PPP 项目融资风险的关键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物有所值(VFM)评价作为PPP项目的三项基本评价之一,是操作流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分为定性和定量两部分,我国目前以定性评价为主。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都有重要影响,一旦决策失误将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在项目决策中强调VFM定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VFM定性评价以一系列指标、权重和评分标准为基础,通过评分结果判断PPP模式是否优于传统采购模式。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VFM定性评价体系以财政部物有所值指引为基础构建了12项评价指标,利用专家打分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以济青铁路项目为例,应用评价体系对项目进行分析和讨论,验证了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公租房 PPP 项目是目前公租房项目的重要形式之一,而项目的收益分配方案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公租房 PPP 项目 的阶段性特征明显,而目前关于 PPP 项目收益分配的研究大多未考虑 PPP 项目的阶段性特征,不能满足动态收益分配的要 求。因此,考虑项目的动态性和变化性,尝试构建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公租房 PPP 项目三阶段动态收益分配模型。即建 立基于公租房 PPP 项目收益分配影响因素修正的 Shapley 值初步收益分配模型;基于合作主体的满意度采用不对称 Nash 谈 判模型进行调整;根据参与各方的阶段性实际贡献综合评价结果再次调整,得到最终的收益分配方案。为公租房 PPP 项目 的收益分配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 PPP 模式,是带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的新特征。公私部门合作需要利用激励约束 机制来调动参与项目建设投资的积极性,以获得经济社会公益与经济效益共赢。通过对实践案例研究发现,有效建立激励机 制,取决于政府在项目建设中为私有部门提供的报酬及其为自身积极努力的程度。激励机制效用是政府独特约束控制权确定 的关键。为了论证研究方法在项目实施中的效用,构建了激励约束机制方法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 PPP 模式的项目运 营决策标准存在差异性,激励约束机制在 PPP 项目运营中作用和风险分担能力最强,收益约束监管难度最高。因此,建立 激励约束机制便于规避 PPP 模式在城市建设运营中的风险且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5.
海绵城市项目往往具有专业项目多、过程复杂、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大等特点,政府部门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大力推进 PPP 模式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PPP 模式能充分发挥社会资本方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管理经验,并能有效缓解资金压力。但目前 PPP 项目面临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利用粗糙集对风险因素进行约简,将整理出的关键因素建立风险动态评价体系,并利用熵值法与 G1 法综合集权的方式进行权重赋值,验证模型有效后进行实证分析,该模型的构建为海绵城市 PPP 项目提供了新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6.
政企合作(PPP)项目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呈现出以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为双中心的社会网络特征。错综复杂的项目网络结构极易引起 PPP 项目的治理风险,而治理风险已成为 PPP 项目高失败率的关键因素。当项目利益相关方的网络关系结构不合理时,难以具备实现角色责任应有的权力和能力,造成利益相关方行为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较大的治理风险。从双中心网络视角出发构建 PPP 项目双中心网络模型,基于社会网络方法(SNA)设计符合 PPP 项目双中心特征的治理风险评价指标,并通过选取典型的 PPP 项目案例验证模型和指标的有效性,为 PPP 项目治理风险评价提供决策依据和策略建议,以有效提升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的风险防控能力及 PPP 项目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PPP 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项目投融资和运作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推动“以人为本”的PPP3.0 在国内的贯彻落实,基于平衡计分卡管理原理,构建PPP 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从而为客观公正地对PPP 项目可持续性进行后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18.
Problem, research strategy, and findings: Delivering improved public services at lower cost, also known formally as value for money (VfM), is often the main rationale for procuring large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through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PPs). However,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 ex ante assessments of PPPs account for key planning concerns, including limitations on community consultation, contractual lock-ins that curtail public flexibility to make future plans, and a political preference for PPP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way that projects are structured and evaluated. This set of questions is examined for 28 infrastructure PPPs delivered in Ontario, Canada, and interviews with18 senior political, government, and private-sector participants in the province's PPP industry. We find that transferring of construction risks from government to the private-sector partners drives VfM results, and may overvalue the extent to which planning related risks can be transferred.

Takeaway for practice: PPP contract structures should permit more transparency during the project planning process and preserve the flexibility of governments to control key planning tasks such as user fees, service coordination and facility expansion. Strategies might include: the unbundling of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phases of the PPP in all but the most unique situations, the use of competitive dialogue tendering to deepen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 earlier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and the inclusion of contract rebalancing terms to better share rather than transfer project risks.

Research support: This research was funded through a Standard Research Grant from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Application Number: 1109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