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4)
沈从文及其创作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根源于其文化谱系的复杂性。沈从文出生、成长于传承楚巫文化,交融苗、土家、汉等多民族文化的湘西,在创作过程中,经由苗族身份激活和消隐,沈从文"乡下人"自我想象形成。这位"乡下人"标举"自然人性",成为现代文化的批判者和建设者。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0)
《边城》是沈从文享誉世界的作品,沈从文用充满诗意的笔触写出包容着广泛而深远的文化意义的《边城》。《边城》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文化符号的性质,代表沈从文自己作为一个"乡下人"的理想社会,给我们的心灵找一个可以洗涤的活泉——爱与美,这其中还包含着对传统文化、民族品德重建的信念。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11)
<正>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关键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也已经成为语文界的共识。如何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变"教课文"为"教语文",践行核心素养呢?《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它承载着哪些学习资源,应指向哪些核心素养,达成哪些目标?接下来我将从文本特点、学段要求、文本资源、教学目标和教学推进五个维度进行阐述。一、文本特点《乡下人家》是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42)
<正>古时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乡下人有两个女儿,长得都很美,到他家的客人赞不绝口,他却总是"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她们都是丑八怪。"时间久了,他的话被传了出来,于是一直没有媒人登他家的门。这个乡下人"谦虚"的话被当了真,于是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故事虽然有些夸张,然而说明的道理却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5.
传统农村社会的瓦解,世界范围内的都市商业文化泛滥,大量的乡下人进城务工,全面的城镇化改造使得知识分子与故乡割断了联系,城乡之间的鸿沟越发难以弥合,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相似文献   

6.
传统农村社会的瓦解,世界范围内的都市商业文化泛滥,大量的乡下人进城务工,全面的城镇化改造使得知识分子与故乡割断了联系,城乡之间的鸿沟越发难以弥合,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相似文献   

7.
乡村四月     
《Planning》2014,(17)
<正>"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海盐农村四月的风景大致便是如此。四月,一个农忙的季节。乡下人都不会浪费那么好的时光,不是种青菜,就是收蚕豆;不是插黄瓜,就是种土豆;不是上山挖笋,就是下河摸鱼……真是应了那句"乡村四月闲人少"。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4)
弗兰纳里·奥康纳,美国著名南方女作家,她笔下人物的言谈举止都带有南方特色。《善良的乡下人》属于"南方哥特式小说",通过展现主要人物乔伊·赫尔珈和曼利·波因特的怪诞丑陋形象,讽刺了现代社会的信念危机,同时也对未来寄予了希望。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4)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为主线,穿插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脉络交替描写,勾勒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家园、装点生活的生存状态。学习本文,一是引导学生领略乡村生活的恬静亲切,感受作者对田园气息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用最平凡的事物,刻画最独到的特点的写作手法。前段时间笔者执教了《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随文章娓娓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盎然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0.
<正>1何为"大脚革命"?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一直把乡下姑娘当作是"土"和"丑"的,只有裹了脚才被认为是美的。所以大家认为西施很美,西施走路弯腰,是因为她有病,后来有人研究她是得了心脏病(图1)。为什么我们会把一个病态的人看成是美,而把一个健康的、能干活的"大脚"看成是丑的呢?这是因为千百年来,美是由少数城市人定义的。少数城市贵族为了有别于乡下人,定义了所谓的美和品位,其手段就是把正常的人变为不正常的人,把健康的人变为不健康的人,把能干活的人变为不事生产的人,就形成了我们对待人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