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2,(6):59-61
藏地、藏史、藏文化孕育出阿来独特的文本抒写、文化视角及其藏族情怀。穿行于汉藏异质文化之间的作家阿来,以其独特的母语思维和母语表达方式,用汉语诠释着"嘉绒藏族"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变迁。在《尘埃落定》中,阿来对藏族环境、藏族情怀的抒写凸显得淋漓尽致。在某种程度上,阿来就是"嘉绒藏族"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4)
《尘埃落定》以一个傻子的视角,即第一人称"我"为观察和叙述起点讲述了一个藏族家族的兴衰,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阐释与人文关怀,进而引出对历史文明进程的思索。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11)
<正>作为一名援藏教师,进入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后,我听得最多的话就是:"这边学生的基础太差了!"教育局领导、学校干部、办公室同事,甚至连学生自己,都这样说。昌都地处康巴,《尘埃落定》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藏族作家阿来因这部长篇小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了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儿子。这个傻子与现实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23)
在现代的中国小说,尤其是八九十年代以及之后的小说当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主题,那就是对所谓的"怪书"。在写这种"怪书"的时候,其主要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对一些比较怪异的形象进行描写(比如傻子、畸形人、疯子等),第二就是对一些比较怪异的气氛进行描写。尽管这种现象没有引起整个学术界的关注,但这种"怪书"已经成为了当时的一个非常热门的命题。中国的一些很优秀的小说作家对"怪书"都或多或少的有过描写。本文就从读"怪书"去思考这种类型的小说为什么会兴盛一时。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8)
子路作为孔子三千弟子中不算最优秀的一位,却以其生动的形象屡次出现在古籍记载当中。在现代语境中,子路对孔子作为一个理想化、符号化的"圣人"形象起到了人格的补充,同时也以其毕生躬行,为在行而不在言的儒学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0)
在女性文学被日益重视的当下,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凭借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叙述模式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其作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作家与读者的关注。在张翎笔下的诸多女性形象中,置身于中国历史长流中的本土女性形象最是令人瞩目。在其纷繁的作品中,《劳燕》以其独特的"死魂灵"叙事,用一种梦幻与现实历史融合为一的方式,将女性的灵魂涅槃以及对这类悲剧的忏悔与救赎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部战争背景下女性的苦难书,是一部悲壮的女性自救史,更是一部对被侮辱与被损害女性的忏悔录。  相似文献   

7.
11月10日在上海影城举行的"整改火险隐患 珍爱生命安全--《烈火雄心》献映主题活动"中,中国著名舞蹈家黄豆豆成为上海历史上首位消防宣传形象大使。据悉,担任消防宣传形象大使的艺术家将在每年的消防重大宣传活动中面向公众进行消防卸识传播。在这次有关部门的鳞选中,黄豆豆以其清新的形象和良好的素质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0)
在具象油画创作中,"决定画什么样的主题内容"是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后期画面构成的设计、基本色调的选择、事物形象特征的强化。笔者主要阐述了自己如何选择创作主题内容以及利用构成、色调、形象特征更好地传递主题内容思想。笔者选择的主题内容是"当代高龄美术考生",目的是展现他们的生活、精神状态。笔者通过五个创作步骤结合色彩、构成、形象特征等问题分析如何表现主题内容,然后对具象油画艺术创作目的作一反思——"作为当代艺术家,我们要在美术创作中表达什么",从而说明恰当选择主题内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8)
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的主题性研究即从视觉形象识别角度来研究婚礼的主题性表达,婚礼主题性表达应与婚礼主题相符,准确传达婚礼形象,婚礼主人品味等。研究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主题性可以帮助主题婚礼的主题表达,满足主题婚礼个性化需求,达到主人和来宾的互动"无声"交流,它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婚礼秩序,为婚礼的圆满举办提供个性化方案,为婚礼平面设计师理解"艺术化生活"和"设计的艺术化方向"等原则,对婚礼整体视觉形象的把握提供了方向和依据。本文对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的概况进行分析,总结国内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主题性的不足和设计误区,最后介绍了婚礼视觉形象识别设计主题性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Z1)
鲁迅的"女娲"叙述基本参考了中国古籍,但已经有相当改编,他有意剔除后人无论是出于"好奇"还是"守正"而进行的附会与添加,试图将一种原初的面貌加以还原。作为"更后的人",鲁迅重视的是关于"人"的叙述,他将神格降为人格,将神性表现为人性,这种刮去神话之上厚厚的涂层的尝试,正符合"人的文学","五四"时期"人的发现"的时代主题。而在女娲的形象与性格上,鲁迅尤其做了大胆的创造,他笔下的"女娲"是一个活动在海洋边的"力比多"弥满的裸体女神形象。这一形象的精神源头应非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她都和内陆型的中国文化之教驯相违背,而与以海洋文明著称的古希腊所崇尚的美颇为相像,与"五四"时期译介的"希腊精神"甚是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