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建筑量不断增加。然而随着建筑量的增加,在建筑施工中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工程出现裂缝、渗水、漏水现象,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由此如何将工民建施工中的危害降低,提高工民建防水防渗的施工技术是确保工民建施工质量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作者结合工作经验,分析工民建施工中防水防渗主要技术,通过对工民建屋面、室内、外墙、等方面防水防渗施工技术应用的分析,进一步研究工民建施工中防水防渗技术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工民建施工中防水防渗技术的应用,阐述了民建施工中防水防渗的重点技术,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具体施工工作开始前的设计和落实具体施工中使用的材料。然后研究了工民建屋面、室内防水防渗施工技术;工民建的外墙防水防渗施工技术涵盖针对小砌块使用的防水防渗技术,以及针对混凝土墒板使用的防水防渗技术;工民建的墙体破裂防水防渗的施工技术;工民建的厨卫防水防渗的施工技术;工民建门窗的防水防渗施工技术,希望在今后的工民建施工中,能够严格依照这些技术,开展施工工作,保证工民建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3.
工民建施工中的防水防渗技术是工民建施工的重点方面。本文主要阐述了工民建施工中渗水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工民建施工中防水防渗施工的注意方面,研究了工民建施工中防水防渗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工民建工程中,防水防渗施工一直是施工企业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对工民建工程中防水防渗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探讨。旨在与同行加强业务之间的合作,在大家的努力下,不断促进工民建施工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建筑行业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工民建出现渗水问题,既影响到住户的生活质量,又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一定伤害。想要尽可能地减少工民建中的渗水现象,就需要不断加强对于防水防渗技术的应用工作,使其能够在工民建施工中真正发挥其效用和价值。本文主要从工民建施工中防水防渗技术的内涵入手,对防水防渗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分析。工民建室内和屋面施工、厨卫、外墙中都需要积极应用防水防渗技术,由此才能够逐步提高工民建施工中的防水功能。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7,(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前我国工民建工程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某些问题对工程进展造成影响,尤其是建筑防渗防水施工方面的质量控制。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对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建筑业目前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工民建筑过程中的危害降到最低,提高建筑质量。本文主要探讨了工民建中的防水防渗技术。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4,(6)
工民建中防水防渗工程的施工是建筑整体施工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建筑质量的优劣,是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工作经验,就工民建中防水防渗的施工技术展开了探讨,文中将防水防渗施工划分为屋面、外墙、门窗、地下室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一阐述,对其漏渗现象及其相应的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大家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对工民建施工中的防水防渗技术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工民建中比较容易出现渗漏的部位,着重阐述了工民建防水防渗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9.
谢家彦 《城市建筑》2013,(24):81-81
工民建施工中的地下防水工程施工是整个工程防水防渗的重点,而防水混凝土是整个地下防水工程的最重要的设防。本文结合地下室防水施工中所积累的经验,谈谈工民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水施工的质量控制及其他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工业和民用建筑行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工民建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防水防渗工作,如果防水防渗工作不到位,就会对整个建筑的施工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因此,在工民建施工过程中加强防水防渗技术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是中国工程教育应对新技术和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土木工程作为传统工科专业需要调整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土木工程学科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为例,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和总结了当前研究生能力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生交叉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举措,包括实践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学科交叉能力等,并以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为辅,协同促进研究生能力培养,旨在提高全日制研究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急需培养大量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目前中国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仍存在许多不足。通过收集广东省内高校的硕士培养方案,分析现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特点,结合国内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现有土建类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研究成果,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提出改革建议,以期为完善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以来,各大高校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但如何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共进,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挖掘土木工程专业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以同济大学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建设工程法规为例,研究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为进一步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改革提出建议:首先,结合课程特色,以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为重要抓手,将思政教育内容具体化;其次,强调隐式教育,发挥教师“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作用;最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政治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新工科发展与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文献综述的角度,从厘清研究的逻辑起点着手,探讨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的阶段划分,从新工科建设的范式转变、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路径选择三个方面构建我国新工科思想和建设路径的整合性框架,以期为了解中国新工科思想和建设研究现状,加快和推动新工科建设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科"建设是中国工程教育应对新技术和新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更需要适应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要求。创新能力是新工科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意识、创新视野和专业知识等。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创新思维,以及开展多层次全过程的创新实践以提升创新技能是提高新工科土木工程人才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围绕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专业建设机制、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实验教学改革与平台建设等方面遇到的新问题和挑战,紧密结合实际,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依托各级各类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开展了相关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为该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建设部房地产司于1988年11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了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北方部分)(以下简称《标准》)审议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天津、上海、长春、沈阳、太原、扬州、苏州、西安、哈尔滨等十几个城市房地产、文物、园林管理部门和古建筑修建公司的古建筑专家、领导及工程技术人员。会议还邀请了故宫博物院、建设部住宅管理与经济技术标准管理单位的有关同志。建设部房地产司刘洵蕃副司长、郑吉荣处长和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周洪臻局长到会指导并讲了话。大会经过历时三天的讨论,达到了预定目的。这次会议,是我国古建修建工作中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讨论会,它对于《标准》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并为在全国推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工程教育认证作为我国教学评估中的重要环节,在保证工程教育培养质量,加快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结合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面临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构建了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课程目标达成为主线,以工程文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两翼的"113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对培养符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需求和挑战,MIT实施了第四次工程教育改革(MIT4.0)——新工程教育转型(NEET),卓越联盟高校开展了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程教育体系研究,提出了工程教育融合创新(EEII)。其中,新工程教育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实施项目中心课程、增加教学多样性、提高项目灵活性、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强调系的领导作用以及引领未来的工程教育。工程教育融合创新的核心内容包括面向新工业革命的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战略、重构中国工程教育的治理体系、从“回归工程”走向“融合创新”的工程教育范式、实施基于工业价值链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面向工程过程的课程体系、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策略等。基于工程教育八要素视角,对新工程教育转型和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进行比较可知,MIT通过转型成为新的工程教育,是连续性的动作;我国高校需要在充分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实现工程教育转型的成功,完成变轨超车。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与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立足“教育信息化2. 0”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参考“互联网+”课程建设模式,以逆向教学设计理论为支撑,构建基于“SPOC+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资源建设、互动式教学活动设计和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等环节,并以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为例开展教学实践。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较好地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