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限于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能力趋弱的现实,当代青年群体在大城市边缘地区大量集聚,日常生活中面临着空间的割裂和身份认同的矛盾。文章以南京市栖霞区马群街道为例,探究青年人日常生活中,在不同空间转换背景下所进行的实践体验,以及流动过程中身份认同建构的机制和结果。研究发现:第一,日常生活中空间的割裂强化了城市边缘地区青年人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导致其身份认同呈现出多面“拼贴”的特征;第二,以交通和网络为中介的流动性实践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不妥协性,是青年人连接“现在”与“未来”、沟通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的策略;第三,流动性视角下青年人的身份认同建构机制,可以通过对青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居住、工作、消费等行为特征加以考察,他们主要通过自我区隔与求同的弥合、符号化建构、能动性发挥的方式,分别表征和建构了一个“面向未来”的自我、一个“浪漫化”的自我、一个“释放”的自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5)
本文从观展表演范式的理论出发,着重分析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北京青年》这一类群体是如何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着极富创造性的表演的,又是如何在媒介影像中照见自我,从而在日常复杂的语境中形成与建构身份认同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8)
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变得空前频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与杂交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基本特色。在这种文化氛围下,越来越多的民族、个体开始面临文化认同的危机。本文试从文化身份的涵义、文化身份产生的危机以及建构文化身份几方面来阐释多重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身份危机与建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7)
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提出以对位的参照体系来重读经典,解读文化与帝国主义间的联系。本文分析了在这种参照体系中知识分子所起的作用,并联系其另一部论著《知识分子论》,进一步讨论萨义德对民族性与世界性双重属性的知识分子的作用和身份认同地考察,以及萨义德在这种分析中所体现出的自我身份认同的矛盾,从而解读世界文学与后殖民话语中知识分子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6)
邝丽莎的代表作品《上海女孩》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亲姐妹珍珠和梅从上海移民到美国华人街的传奇经历。做为华人女性,她们面临着西方霸权和传统父权的双重压迫,她们处于整个社会边缘的边缘,承受着比华人男性更大的压力和困境。她们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产生了身份的焦虑与迷失,并在建构女性主体身份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寻。本文结合后殖民与女性主义理论,从身份建构角度论述两姐妹的身份问题,探讨她们如何从姐妹亲情和故国回望中汲取力量反抗双重压迫,逐步从边缘向中心靠拢,在经济、家庭、文化三个方面建构女性主体身份。在全球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邝丽莎通过两姐妹身份的探求,不仅强调了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必要性,而且表达了一种中西文化相互包容、和谐共荣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6)
邝丽莎的代表作品《上海女孩》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亲姐妹珍珠和梅从上海移民到美国华人街的传奇经历。做为华人女性,她们面临着西方霸权和传统父权的双重压迫,她们处于整个社会边缘的边缘,承受着比华人男性更大的压力和困境。她们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产生了身份的焦虑与迷失,并在建构女性主体身份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寻。本文结合后殖民与女性主义理论,从身份建构角度论述两姐妹的身份问题,探讨她们如何从姐妹亲情和故国回望中汲取力量反抗双重压迫,逐步从边缘向中心靠拢,在经济、家庭、文化三个方面建构女性主体身份。在全球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邝丽莎通过两姐妹身份的探求,不仅强调了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必要性,而且表达了一种中西文化相互包容、和谐共荣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1):49-53
京族哈节文化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可分为节庆仪式和文化展演两个发展阶段。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节庆仪式不仅是承载文化传统的历史经验,也是一种活生生的生产力,推动着族群信仰和文化认同的"再生产"。它以信仰、仪式、音声为重建基础,强调表达信仰和仪式过程的重要性,并力图通过节庆仪式文化建构一套行为秩序,强化族群身份和文化认同。而当代京族人不再局限于以祭祀仪式和音声表演的方式来建构行为秩序,更而通过多元立体化的文化展演和宣传方式,向世人展现着其独特的京族海滨风光和哈节仪式文化,从而达到弘扬其民族整体文化认同的诉求。  相似文献   

8.
《中州建设》2011,(14):44-45
在《群氓之族》一书中有这样描述,一个人乃至~族人的身份认同,有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等多种角度。其中,除身体带有一定的先天性因素外,其他各项归纳起来就两个字:文化。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6)
徐忠雄是当代著名的华裔美国作家,他的第一本小说《家园》于1979年面世。本文旨在从追溯历史的过程中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解读,展现华裔美国人的男子气概,挖掘华裔美国人被掩埋的心酸历史,获得社会的身份认同,构建华裔美国人的身份。他们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文化,也不同于美国的主流文化——他们是称为少数族裔的华裔美国人。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1):137-143
国民教育是对国民进行国家身份认同与归属的教育,是凝聚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和永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对任何主权国家而言都至关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也由于香港教育制度的关系,当前香港青少年的国民身份认同存在诸多缺失。为确保"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亟须加强香港青少年国民身份认同教育,大力增进香港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民族的认同及其文化的认同,让他们对自身国民身份的认识建立在丰富、坚实的历史与事实根基之上,由衷地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效忠自己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