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2,(6)
在《秦腔》这部长达五十万言的长篇小说中,作者放逐了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叙述视角。小说以一个半疯半傻的青年农民——张引生为叙述者,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清风街乡民们生存和生活现状,表现城镇化对中国农村传统文明的冲击。但小说的叙述视角却不是单一和确定的:叙述者"我"的讲述时而疯癫时而清醒,内聚焦视角也突破了"始终受限"的传统模式,不时具有了"全知全能"性,小说中的"我"有时以事件参与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有时又作为缺席者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贾平凹的《秦腔》无疑开启了一种新的乡土叙事方式:通过流年密集式的写法和叙述视角的转换实现了对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并寄予了作者对于一种"常"中之"变"的哲学思考和在这种变迁中的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8)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现当代美国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杰作,它的叙事视角新颖独特,整个故事都是由作者想象的产物——叙述人尼克——根据回忆用第一人称"我"写的。尼克是一个多重性的第一叙述人——不仅仅是一个"个性化的、自叙述的"叙述人,是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戏中/同叙述人"的叙述者,同时还是一个"戏外/异叙述"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尼克既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叙述自己见证的故事——盖茨比、黛西还有汤姆之间的爱恨纠葛;同时,他又不是故事中的人物,只是故事的旁观者,因此在叙述时更灵活。尼克在故事内叙述故事,起到了交代和解说故事的功能。另外该作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其丰富的叙事内容,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叙事情节。本文将通过对该作品独特的叙事技巧以及小说中的人物和叙述主题"美国梦"进行分析,来展现其在形式和内容上完美结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145-148
《老残游记》被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它的艺术成就很高,突出表现为高超的描写技巧、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精巧的结构艺术。《老残游记》在叙事策略上亦形成了独特的章法。可以说,《老残游记》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其叙事策略的巧妙运用。文章以《老残游记》的叙事策略为研究对象,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分别从叙事结构、叙述者与叙述视角和叙事时间三方面入手,对《老残游记》的叙事策略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和总结《老残游记》在叙事策略方面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2)
《接骨师之女》以三代母女发生在不同时空下动人的情感故事为线,探索了华裔移民的母女关系及她们寻求文化认同的心路历程。本文从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出发,以文本的话语层面为研究对象,对小说的嵌入式叙事模式,叙述视角,叙述层之间的呼应等方面进行探析,揭示小说的叙事艺术与主题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3)
张翎是北美新移民文坛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交错的彼岸》,以其独特的女性化叙事构成了作品解读的丰富性。本篇文章主要从叙事主体、叙事视角以及叙事时间三个角度出发,对这篇小说进行叙事行为上的探讨与分析。在整个解读过程中,紧扣小说的文本内容,同时联系作家自身的生活背景以及人生经历,从而来知晓作者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心的叙事行为来表达自身对生命的体验以及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性思索。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
《林兰香》是一部由《金瓶梅》一类正格世情小说与异流才子佳人小说融汇、渗透、发展而来的作品,与上下两个时代的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林兰香》艺术成就没有《金瓶梅》在艺术上的深刻、丰富,但其在叙事手法上也有不同于同时期世情小说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4)
"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书的合称,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拟话本小说集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话本小说发展的新阶段。"二拍"中的婚恋小说不仅数量最多,取得的成就也最高。通观这些婚恋小说,可以发现它们在叙述模式、故事格局、互文特征等方面有一些共通之处,由此形成了"二拍"婚恋小说的一系列语篇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3)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研究小说叙事艺术的不可多得的文本。在欧洲小说发展的历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说叙事艺术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传统写实小说发展向现代发展和嬗变道路上的一个"路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将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与欧洲传统写实小说叙事的联系与张力,及这种创新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6)
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本文结合叙事学中的多重式叙述视角理论分析其叙述的不可靠性,提出读者伦理阅读模型,以此来分析小说产生的真相不可知和读者层面的多重解释,解读其艺术价值的形成机制。由于其叙述的不可靠性,与读者伦理阅读相互作用,造成了《竹林中》真相之不可知。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6):91-95
小说的叙述如果具备了某一种节奏模式,便形成了独特的内在叙述凝聚力。甫跃辉擅长使用渐强这种节奏模式,本文主要从甫跃辉小说中渐强的声束、渐强的心理场、渐强的人生马力三个方面讨论小说的叙述节奏,并试图在这种叙述节奏中探析其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