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1)
认识自我始终是哲学研究的最高目标,近代以来,这样对于人的认识和研究的统一性却出现了危机。由于人类智识的增长和实证科学的进步,形而上学,神学,数学,物理学,甚至心理学都相继承担了对思考人的问题的领导权并且独断地规定了研究的路线和方法。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我们对于人的认识始终处于碎片化的状态,虽然人的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仍然可以感觉的到,但是对于人的认识的统一性权威已经不复存在了。针对这一问题,卡西尔提出了以符号形式为核心的哲学人类学,他主张人类文化的一种功能性的统一而不是追求一个同一的分母,将人类文化各种形态都理解为一种符号形式的转换从而真正地打开了人类真正的自由的世界—理想与文化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包含于人类文化之中的建筑文化,归根结蒂也是一种人类精神的产物.相应地,对建筑文化现象的研究也当从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等角度出发做出部分跨学科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
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提出是古希腊哲学的一大重要跳跃,其对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界定为后世哲学研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柏拉图运用理性论证与生动比喻,证明了理念世界的存在,并试图构建其与现象世界的联系。亚里士多德抓住了柏拉图将共性与个性脱离的漏洞,批判了理念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二人作为古希腊哲学的杰出代表,不懈追求真理,为人类智慧宝库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3)
当代哲学已经疏离于生活世界——这里的"生活世界"指的是,人类在时空背景中形成的实践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类赋予自己生活的意义,指引自己的生活方向。这种疏离源于如下事实:自现代以降,哲学就是依据科学的范式来划定自身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重新将现代哲学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裂痕加以弥合。因此,可以从哲学采纳科学的范式时所面临的诸问题开始进行思考;特别要考察的是,对智慧加以重估是否能否重新恢复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是否有助于批判科学的过分自负。  相似文献   

5.
包含于人类文化之中的建筑文化 ,归根结蒂也是一种人类精神的产物。相应地 ,对建筑文化现象的研究也当从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等角度出发做出部分跨学科的阐释。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C .Jung)通过对人类心理中恒定因素的研究 ,提出了人类心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概念。他认为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携带着来自远古祖先的记忆或原始意象 ,这过去的遗物即称为集体无意识 ,它由包含着过去所有各个世代所积累起来的无数特殊的或同种类型的经验 ,通过血缘纽带的遗传系统传延下来而形成。并且 ,“集体无意识……以自己的整体组成了一个…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恩斯特·卡西尔)人类历史证明,人类社会发展本身,也谱写着人类精神文化成长的史诗。人类在创造“文化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塑造“文化的人”。 建筑是构成人类文明的重要部分,作为纪念建筑首类的纪念碑,是人类文明的崇高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1)
21世纪,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面对世界的变化,追问人类社会不朽的话题,中国贡献给人类的智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各国共赢共享。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的智慧之学,它应当给人类提供思想超越和精神信仰。这种信仰的智慧既决定和制约人类的思想行为,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取向,进而决定人类的命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蕴含着哲学的基本思考: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人类共居在一个地球上,全球化使地球越来越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共同的哲学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就难以形成。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哲学话语面临着六个凸显的问题: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何为话语体系中心、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历史主义与普遍主义、普遍主义与文化多样性、文明的冲突、对话、和谐、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问题。这种话语困境迫切要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构建新的哲学话语系统。有了这种系统,人们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协调的方式、交往交流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智慧,取得共识,以有效地进行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这其中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的哲学自信和哲学担当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4)
弗洛姆说十九世纪的哲学问题是上帝之死,而二十世纪的哲学命题则是人类的灭亡。这里人类的灭亡并不是说生理的中介,而是人作为一种传统的存在状态的终结。按照弗洛姆的说法,认得天生存在是劳作的存在,而新的人类存在方式则是劳作的终结以及新的存在方式的产生。人类超越所谓的劳作去突破传统的牢笼。20世纪的人死了。人类最终级的关怀首先就是认识人自己,其次是认识他人以缔造和谐公正的社会最后就是认识人所在的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早在希腊时代苏格拉底提出一个经典的命题,那就是"认识人自己",而当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终极追问的时候,我们将面对一个不能回避又必须回答的问题,那就是人性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对人性进行塑造让人们挣脱孤独的牢笼发现自己内心的信仰以充实精神世界呢?本文从对人性的解析到审美思维的介入以解决这两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是人类在19世纪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又经过世纪上半叶世界范围巨大的血与火的洗礼后,全面猛醒的世纪,人类从各个方面较深入地认识了自己所生存69宏观、中观、微观环境──客观世界,同时也认识了人类自身──物质与精神的自我。20世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过去落后的、殖民地的国家、地区都纷纷取得了独立,地球上没有大的动乱,绝大多数人都生存和生活在平和的环境之中,人们普遍地有可能去关心和考虑自己的幸福与发展。科学技术有了飞速的进步、并创造出厂无数惊天动地的新成就,人受到了全面的重视。长寿社会、福利社…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1):35-40
人类学探讨人类生命的规则和质感,既关心文化和意义,也理解进化与生态。历史上,4位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克里福德·格尔兹,皮埃尔·布迪厄——各自定义了人类学的基本问题。20世纪初,弗兰兹·博厄斯笃信"冰冷的热情",将人类学定义在科学与人文艺术之间,探讨人的社会性和生物性的合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带着理性的清明与感性的忧郁,追问人类有怎样的统一认知机制,才创造出如此绚烂多彩的文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克里福德·格尔兹在破碎、离散、多元、分解的世界中,认可自己和人类学事业的狐狸特性——好动而飘忽,相信混乱是我们的力量所在,探讨人类诠释和想象可能性。后现代以来,皮埃尔·布迪厄综合老年人的睿智与青年人的激情,叩问人心走向与社会趋势。带着这4个基本问题的视野,人类学家该如何理解和应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西南地区多样化人群的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改变了西南地区的社会关系网络、价值理念、信仰、和人口结构,也把当地雨林改造为经济林,调节着当地小生境的气候条件,影响自然灾害(泥石流、火灾等)的出现方式和频率,还改变人和动物的疾病种类。近年来,随着微信、电商等技术的拓展,现代科学和古老宗教、医学体系也密切碰撞交流。在此背景下,西南人群如何理解、应对世界,并与之前行,既塑造自己的生活世界,又与别人的世界交织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