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2017年6月至11月收治的11例先天性VSD患者(嵴内型3例、膜周部8例,3例伴发膜部瘤),均接受经桡动脉入路VSD封堵术。患者平均年龄(37.82±12.44)岁,平均体重(62.79±14.95) kg,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显示平均VSD直径(5.87±1.91) mm。术中通过TTE和左心室造影评价封堵效果。术后24 h,1、3、6个月随访患者心电图、TTE。结果 10例患者成功完成封堵,1例因导丝无法通过缺损而转入外科手术。植入封堵器平均直径(7.50±3.60) mm,平均手术时间(47.20±5.45) min,平均透视时间(13.00±3.65) min,术后平均卧床时间(99.00±11.97) min。2例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10例患者平均随访(3.50±1.90)个月,均未发生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瓣返流和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VSD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摘要】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改良的保留导丝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上海长海医院行经皮VSD封堵术中应用保留导丝技术的患者62例,按操作步骤不同分成两组:传统保留导丝技术组(A组)30例和改良保留导丝技术组(B组)32例。观察两组术中封堵器的使用情况、X线透视时间、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封堵器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A组患者术中X线透视时间为(11.96 ± 3.63)min,手术时间为(53.43 ± 14.48)min;B组患者术中X线透视时间为(9.37 ± 2.77)min,手术时间为(45.34 ± 10.38)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改良保留导丝技术封堵VSD可进一步缩短X线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且安全、有效,适合复杂性VSD的介入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张毅刚  李世杰  刘茹 《工业加热》2008,(12):850-852
目的对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失败病例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以提高经胸超声心动图术前应用价值,总结失败原因。方法选取15例VSD封堵不成功病例。在分析左室造影主要观察指标后,用Philips550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在不同超声切面于术后重复测量VSD大小、观察缺损口形态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以及各瓣膜的反流情况。结果①膜周部VSD10例:膜部瘤8例,其中≥2个出口6例,膜部瘤基底部宽度8~18(10±2)mm,瘤深度3~10(6±2)mm;距主动脉瓣0~6(2±1)mm,距右房室瓣2~5(2±1)mm;均伴右房室瓣少量反流;主动脉瓣反流5例,为微量至少量。无膜部瘤2例。②嵴内型VSD5例:大小6~10(7±1)mm,距肺动脉瓣2~3(1±0.8)mm,距主动脉瓣1~2(1±0.6)mm;主动脉瓣少量反流4例;右房室瓣微量反流5例;主动脉瓣脱垂4例;5例均成五彩花样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受影响因素较多,对缺损的定位和大小的测量,应选择多切面、多方向的连续扫查法,以筛选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及合适封堵器大小,提高封堵成功率,保证VSD封堵术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对比经导管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费用, 为临床优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Meta分析方法, 对国内外有关经导管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VSD的临床对比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 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VSD大小、住院时间、手术费用等,计算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成功率、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次要并发症等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共11篇文献,总样本量2 0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导管封堵组和外科手术组性别构成比、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导管封堵组患者的年龄较高,治疗的VSD直径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导管封堵组的成功率与外科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3%比98.4%,P = 0.99);经导管封堵组总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次要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9%比25.05%,P < 0.000 01)、(0.56%比2.44%,P = 0.002)、(9.91%比22.69%,P < 0.000 01);经导管封堵组住院时间低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3 ± 2.05)d比(11.08 ± 3.76)d,P < 0.000 01];经导管封堵组的手术费用稍高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 793.76 ± 2 196.06)元比(16 919.96 ± 2 647.63)元,P = 0.36]。结论 经导管封堵VSD成功率、手术费用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无明显差别,但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外科手术患者,因此随着封堵器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适应证范围内经导管封堵术可作为VSD外科手术治疗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左心室及主动脉造影影像学分析,探讨其对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行封堵治疗的VSD患者共106例。分别于封堵前、后常规以LAO 45° ~ 55° + CRA 25°行X线左心室造影和主动脉瓣上造影。对于嵴内型、嵴下型的影像学区别,采用加大角度投照(LAO 75° + CRA 35°),而肺动脉干下型采用RAO35°左心室造影,在造影显示VSD分流后分别测量左室侧分流口大小及其距主动脉瓣的距离,并进行介入封堵。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和主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成功封堵97例,均无并发症发生。其中7例嵴内型较小缺损,12例嵴下型,均使用零偏型伞封堵成功,1例为肌部VSD,其余77例为膜周部VSD。2例心脏多普勒超声诊断为嵴下型,X线左室造影为膜周部。8例心脏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膜周部,X线左室造影为嵴下型。失败的9例均为嵴内型VSD,其中心脏多普勒超声诊断2例为嵴下型,1例为膜周部,X线左心室造影均表现为嵴内型。心脏多普勒超声与X线左室造影比较,在诊断嵴下型和嵴内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膜周部型和肌部VSD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X线左心室及主动脉造影的影像学判定对VSD封堵术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3岁以内婴幼儿单纯膜周部VSD 229例,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介入组)88例,外科手术(手术组)141例。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主要并发症及次要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部感染率、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成功率、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组在次要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手术组。手术组在次要并发症多为呼吸道感染及术后24 h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上显著高于介入组。结论 3岁以下婴幼儿膜周部VSD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临床上可行,在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改良操作技术基础上,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策略安全可靠,优势明显,可部分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同期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4例患者,年龄为12~26岁.术前超声检查提示VSD合并ASD.VSD均为膜周部缺损,缺损直径3~6 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6 mm.ASD均为继发孔型,缺损直径5~8 mm.4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确定VSD适合封堵后,先行VSD封堵,最后行ASD封堵.结果 4例患者均经导管一次封堵治疗成功.左心室造影显示VSD呈囊袋型3例,囊袋直径分别为4、5和10 mm,封堵器的直径分别为4、8和1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失败后外科手术的原因及效果,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失败后,需行外科手术的1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指征为封堵器脱落7例、Ⅲ°房室传导阻滞(AVB)3例、瓣膜关闭不全2例(其中1例同时合并Ⅲ°AVB)、残余漏1例、封堵失败1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术后入ICU监护。结果ASD介入治疗患者中,手术探查ASD直径平均31mm,较术前诊断的平均26mm增大,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D部位为中央型3例,下腔型6例,与术前诊断符合率为41.7%,不符合率为58.3%(P>0.05)。3例Ⅲ°AVB者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无手术死亡。结论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介入封堵失败后并发症,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可避免治疗失败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零边偏心型封堵器治疗16例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例患者均经超声诊断为IVSD,经胸超声(TTE)大血管短轴观室间隔回声失落,且其分流束位于时钟11点半~1点钟之间,测得VSD距主动脉右冠瓣0~2(平均1.4±1.1)mm,VSD直径为3.5~12mm(平均6.4±4.6)mm,术中左心室造影测得VSD为4~14(平均6.5±4.8)mm,均应用国产零边偏心型封堵器(腰部直径6~14mm)。结果16例IVSD患者15例即刻封堵成功,成功率93.8%,2例术后即刻左室造影及超声检查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周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瓣及房室瓣的反流。1例缺损过大,应用14mm封堵器不成功而放弃封堵治疗。术后1周心电监测无房室传导阻滞,术后1周至6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瓣下反流,ECG无传导阻滞等特殊异常表现。结论应用国产零边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IVSD安全、疗效好,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3~17mm,平均(4.76±2.96) mm.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4~20 mm,平均(6.68±2.76) mm,封堵后15 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 d.出院前,术后1、6个月和1年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196例中191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7.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心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方法 11例患者中男3例,女8例,年龄4~46岁(平均25岁)。术前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房间隔缺损直径为12~28mm,平均(18.5±6.1)mm。在透视及经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ASD。结果 11例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为(25.2±8.3)mm(15~36mm),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25.4±7.7)mm(15~36mm)。11例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术中无并发症。2例术后即刻超声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1例,VSD直径4~12.8(平均6.0)mm,其上缘距离主动脉右冠瓣4.5~12(平均6.6)mm.心导管资料示QP/QS 1.4~2.6(平均1.7),肺动脉收缩压19~34(平均25)mmHg.41例膜周部VSD中,18例伴有膜部膨出瘤.结果 41例VSD均顺利闭合成功,选用的ADO 尺寸为6/4  相似文献   

16.
赵文婥  李奋 《工业加热》2019,(12):1206-1210
【摘要】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之一。VSD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在心律失常、主动脉瓣反流和房室瓣反流等术后相关并发症。研究这些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临床防范意义。随着封堵器类型及材料改进,手术方式不断进步,术后相关并发症问题将会得到解决。该文就VSD介入封堵术后相关并发症和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治疗结合的镶嵌治疗小婴儿肌部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在室间隔缺损(VSD)犬模型中评价新型纳米膜单铆型VSD封堵器经导管植入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健康成年犬26只,在开胸X线导引下通过右心室游离壁穿刺室间隔方法制备VSD模型;分为实验组(n=13,植入纳米膜单铆型VSD封堵器)和对照组(n=13,植入镍钛合金双铆型VSD封堵器)。术后1、2、3、6个月分别通过心脏大体标本、光镜、电镜检测及血镍离子浓度测定等评价新型封堵器植入后内皮化过程,观察有无残余分流、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结果 对26只犬成功建立开胸小切口VSD模型。实验组纳米膜单铆型VSD封堵器植入成功率为100%,对照组镍钛合金双铆型VSD封堵器植入成功率为91.7%。术后1、2、3、6个月分别取出25只犬心脏大体标本,观察显示两组封堵器位置均无移位,无合金丝断裂,盘面未见血栓形成和赘生物附着。术后1个月实验组封堵器双侧盘面可见薄层透亮组织覆盖,病理和电镜检查证实为纤维组织和内皮细胞;至术后6个月,盘面组织逐渐增厚,封堵器边缘与周围心脏组织融合。结论 纳米膜单铆型VSD封堵器设计科学,与镍钛合金双铆型VSD封堵器相比并发症少,完全内皮化时间缩短,可有效封堵VSD,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