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3)
围绕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陀思妥耶夫斯基表现了自己灵魂深处对超验形态终极价值的肯定,显然是有神论存在主义。王幼华起初以儒家文化为小说构筑的基础,后逐渐偏离,批判人性丑恶,显示出"原罪"与"宗教救赎"的境界,由于他对多种文化的深入研习,多种传统的互汇交融使其小说创作纵深开掘、沉郁顿挫,显然是无神论存在主义。虽有诸多不同,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殊途同归,对现代人如何进行灵魂自我救赎有深刻启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9)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古典现实小说之一。《红字》则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这两部小说虽国度不同却都采用了"红色意象"的象征手法。以"红色"为切入点,本文对这两部经典小说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总结出中西方文化中红色意象的内涵差异。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1):88-94
《犹太鸟》借重写《圣经》“彼拉多”难题为契机,描绘了美国已同化犹太人对流亡犹太鸟的冷漠并最终将其杀害的故事,折射出已同化犹太人与犹太移民之间的矛盾。小说弱化异族反犹分子的罪恶,转而深思犹太内部问题,并通过研究前者对移民的态度及对其命运的影响,追溯民族内反犹情绪产生的根源;更以犹太鸟之死,寓言在苦难中寻找新生、完成救赎的犹太人的最终宿命,因此小说《犹太鸟》是一部寓言犹太民族内部反犹主义的政治启示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2)
《海姆立克急救》是一篇独具内涵的小说。其意蕴首先表现为一种欲望泛滥后真情回归的双重隐喻。郭砚和马端端的故事构成的是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双重意义层面上的爱情隐喻,是爱情关系中由欲的放纵到爱的回归的隐喻,也是爱情忏悔的隐喻。其次,作品书写了一种爱与赎的表演人生。三个主人公被作家赋予了"演员"的职能,在人生中分别扮演着等爱者、赎罪者、自救者的角色,具有共性的表演行为体现出两种内在意义:爱与赎。再次,小说传达了一种爱欲的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意旨。主人公或缺乏自救意识而在婚姻危机中迷失自我,或自我救赎意识觉醒而最终走出爱欲误区,性格迥异的三人共同诠释了在爱欲原罪中"我们都需要自救"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4)
《林顿山》和《乐园》分别是当代美国非裔女作家格洛丽亚·内勒与托妮·莫里森的名作,两部小说分别刻画了非裔美国人追寻理想家园的两次重要实践——《林顿山》里的黑人中产阶级社区林顿山和《乐园》中的黑人小镇鲁比镇的建立。两次实践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是两部作品结尾都洋溢着浓郁的希望,契合了"寻乐园、失乐园和最终救赎"的原型主题。这一神话原型的潜在运用,表达了两位黑人女作家思想上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体现了她们对黑人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1)
本文试图以狄更斯小说《双城记》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即"复仇女神"得法日太太、"仁爱与宽恕的化身"马内特医生以及"爱与救赎的自我牺牲者"律师卡顿为代表,阐述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反对人性扭曲,反对暴力,反对以暴制暴;仁爱与宽恕;基督教义式的爱与救赎和自我牺牲。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来探析狄更斯的这种人道主义思想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袁功勇 《重庆建筑》2011,10(6):53-53
<正>"伟大的建筑,一如伟大的文学作品,或者诗和音乐,都能说出灵魂深处的精彩故事。"这是纽约世贸重建项目总建筑师李布斯金的一句话。9.11之后,也许人们更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这本李布斯金的传记《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就是这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4)
中国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对罪的理解基于法律,违犯了法律所规定的事项即为犯罪。但在宗教领域,罪的判定基于教义。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旧约》神学包含两大主题;人的"罪性"和上帝的"救赎"。而人的罪行包含两个内容:个人的罪性和社会共同体的罪性。在耶稣时代,圣爱、恩典成为救赎的最终保证。从《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来分析宗教中的"罪"与"救赎"。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Z1):153-154
近几年,现代小说叙事学理论拓展和延伸到空间叙事领域。以约瑟夫·弗兰克的空间形式理论为基础,选取莱辛的《金色笔记》、《又来了,爱情》、《野草在歌唱》、《简·萨默斯的日记》四部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从莱辛小说"空间"的构建、莱辛小说"空间"的解读、莱辛小说的空间叙事模式等方面研究了多丽丝·莱辛小说的"空间"问题,以期为解读莱辛不同时期的小说作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5)
新世纪以来,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再度繁荣,知识分子形象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成为欲望的奴役者和既得利益者。"反右"和"文革"题材的发掘和重新书写是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一个重要突破,新世纪作家不回避政治灾难的巨大毁灭性和沉重打击,更表现了灾难之后精神创伤的无可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