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22)
翻译是一种审美过程,译者通过对原文的再现使目标读者能够获得同样的审美体验,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本文试图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比较朱纯深和张培基对朱自清散文《匆匆》的英译,从而探究如何灵活运用翻译的方法,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
俳句是日本传统的诗歌形式,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用精简的词句表达丰富的内涵,留给读者极具韵味的想象空间。读者对俳句译文的阅读感受直接影响其对日本文学的审美和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本文拟将俳句翻译置于接受美学理论框架下,从读者接受角度出发探讨俳句的翻译策略,说明接受美学理论在指导俳句翻译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6):213-214
幽默是一门国际性艺术。以幽默所呈现的方式为依据去分类,可将幽默分为言语幽默和非言语幽默,言语幽默的存在必须以语言语境为基础,对言语幽默的翻译有着一定的难度。汉语散文的英译在所有翻译中属于难度比较大的一类。在英译汉语散文中的幽默汉语的过程中,如何使译文读者对译文幽默的理解感受与原文读者的理解感受大致对等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本文将以张培基所著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的幽默文本为例,对汉语散文中幽默汉语的英译技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4)
接受美学的引入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将儿童的接受能力、阅读特点应成为译介的重要考虑因素。本文以接受美学为依托,从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探讨儿童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
读者接受理论将传统翻译观中的作者中心论改变为读者中心论,主张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在此过程中,读者的作用是积极的,对于文本读者是有自己的看法的。《茶花女》的中译本是一部成功的翻译著作,这主要源于译者林纾自身特殊的情感经历致使他很容易与原文作者找到共鸣。此外,林纾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很好地将原文的主旨和中国人的风俗习惯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1)
本文阐述了关联理论的主要概念、观点以及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旨在揭示翻译是一个寻找最佳关联的交际过程,译者必须从原语及其语境假设中进行推理,获得最佳关联,并在译文中明示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同时,必须遵守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此基础上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对比分析了汉语散文《前出师表》的两个英译文本,以验证关联理论对散文翻译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0)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常被认为是翻译中的关键环节,是不同文化间的桥梁,但其实读者也是翻译过程中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冰心散文《我的童年》两种译本为例,在读者反应论视角下探究读者在翻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4):243-244
《梦》是冰心的作品之一,文章以其独特的美感颇受读者的青睐。散文的特点决定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翻译才是有意义的翻译。本文运用翻译美学理论,从形式系统层面如音韵、字词、句式和非形式系统层面如意境、情感、风格方面分析张培基先生的译文如何重现原文的审美韵味,从而为以后的散文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1)
恰当的医学论文的摘要英译在促进国际医学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接受美学的读者关照理论为基础,探讨医学论文摘要的英译。从读者对医学论文摘要的审美要求出发,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医学论文摘要英译策略,为医学论文摘要英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2)
深度翻译是译者再阐释的理论,强调尊重他族文化,在译作中再现文化异质性。陌生化作为一种文学创造手段主张打破读者习惯化、自动化的感受方式,背离日常语言和前在文本经验,使读者获得审美快感。陌生化使翻译过程中的求新求异的异质化倾向上升为一种审美再现。因此本文试图从深度翻译所倡导的彰显文化异质性本质入手,深入阐释翻译过程中所追寻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