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
<正>《道德经》这本玄之又玄的书,我们经常看和经常讲,那何为《道德经》?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道"在老子眼中是万物之母、众妙之门,它是凌驾于天之上的万物本源,而"德"则是个人的品性良知,是评判一个人有无"真、善、美"的标准,"经"则是解释两者的道家学说。由此不难看出,在《道德经》中,老子亦有他的天"道"指引其寻找更高境界的"德",既而达到"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超凡脱俗之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26)
"道"作为核心哲学范畴,贯穿于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其中,老子的语言观最能直接表现"道"的内涵。本文以《道德经》的两个译本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两者对《道德经》语言观的翻译,探讨如何通过正确翻译老子的语言观来体现"道"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1)
"真"的词源意义是充实,《老子》中的"真"均可由此得到合理的解释。《庄子》中的"真"有些可以从词源学角度得到重新解读,既符合具体文本语境,也符合其整体的思想旨趣。《渔父》阐述的"真",指的是情感的充实饱满。《大宗师》提出"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重要命题,"真人"指充实以道、充实以德之人。《大宗师》所述"真人"集中写出其充实博大、容藏万物之象。《德充符》刻画的全德之人,是"真人"的另一种指称。"真"的充实义引申有整全义,真知,是感官内通、知觉融贯的体道方式。真知,既指向道,也指向回归自身的生命。知,并非客观知识,而是感知和体认。"真"的充实义与"真人""真知"的哲学意蕴相通。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2)
<正>"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点,也是古代政治体制的出发点①,因其所具有唯一性而被历代学者所奉为毕生追求之目标。《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与"诸子略"中所举无不与"道"有着密切的联系。"道"一词最先由老子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②按老子的叙述,"道"似乎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6,(3)
正老子的《道德经》言:"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关于"大音希声",魏晋玄学家王弼注释道:"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关于"大象无形",王弼注释道:"有形则有分","故象而形者非大象"。我认为王弼的注释是十分正确的,《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即指无声,指音乐中的停顿,指静谧。联系到《道德经》中的另一段话:"埏埴以为器,当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6)
"无为"是老子《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无为而无不为"是其思想主旨,这不是一种消极的主张,而是老子思想的结晶。"无为"对现代的领导者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以"无为"作为方法和手段,而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巧妙地实现现代意义上的"无为而治",提高领导艺术与领导力,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3):164-173
《太一生水》下半部分"天道贵弱"篇所见"道"和"名"均需从"天道"的角度去理解,"道"指的是"天道","名"指的是"天道"的原理与作用。从天道至人道是此篇基本思路,由特殊地理形势引伸出的"天道贵弱"是原理,政治上的成功与生命的长久,是实际的功效。"天道贵弱"篇与《老子》第77章有着密切关系,但究竟是在"天道贵弱"篇基础上形成了《老子》第77章,还是"天道贵弱"篇属于对《老子》第77章的阐发,则难以断定。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6)
老子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围绕"道"而展开的。在以客观规律为内涵的"道"的基础上,"自然无为"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自然无为和辩证管理思想的结合衍生出了具有老子特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艺术。"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不作为,而是为了实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的管理想想,包含丰富的合理内涵,对于政府管理领域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造师》2008,(4)
道家学派的两位主要创始人——老聃(老子)与庄周(庄子)以及反映他们主要思想的《老子》、《庄子》是研究道家美学思想最重要的资料。其中,《老子》的"大音希声"及《庄子》的"至乐无乐"、"法天贵真"等论述又都内含着深刻的富有哲理性的音乐美学思想,而且《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建立在《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基础之上,对《老子》既有一定的发展又有一定的改造与补充。《庄子》与《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5)
对语文教育中"道"的认识众说纷纭,各有千秋。本文意在通过分析《论语》、《老子》中对"道"的阐释和借鉴我国古代教育家对教育的领悟,探究语文教育中"道"的价值内涵,从而呼唤对教育公平的捍卫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