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1)
诗词楹联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起来朗朗上口。诗词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商周时期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近代诗词,留给学生的是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楹联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广义的楹联可以追溯到《诗经》时期,因为诗经中有很多对仗的语句,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狭义的楹联从五代后蜀主孟昶开始就已经非常普遍了。而到了明清时期,对对联的风俗非常盛行,对对联成为文人士大夫们重要的娱乐方式。可以说,诗词和楹联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成为了古代流传最广的文学形式之一。因此,小学阶段朗诵诗词楹联是对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19-22
通过分析《周礼》整体的官制建立,"徒"在《周礼》中的排位、经济权益等方面的材料,可以发现郑玄认为《周礼》中"徒"是"此民给徭役者,若今之卫士矣"的看法,并不准确。因为"徒"在《周礼》官职设置中其来源身份不是泛泛而谈的"民"或"庶人",而是野人中的庶人;其并非"卫士",只是一般的杂役人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
<正>朱光潜先生的名作《咬文嚼字》有这么一段话: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6):5-7
《周易·损》卦卦辞"曷之用"言限其用度,"曷"通"遏","之"犹"其"。《否》《泰》两卦初爻爻辞"拔茅茹以其汇",意即拔茅而食以凝聚人心,"茹"训"食","汇"训"聚"。《蹇》卦上六爻辞"往蹇来硕"意谓往则蹇难,来心(从阳之志)坚决,"硕"通"石",喻其坚。《鼎》卦九三爻辞"鼎耳革"言鼎新之时却务革故,"耳"通"而"。《既济》六二爻辞"妇丧其茀",谓妇人失去了保护,"茀",喻护卫。《否》卦象辞"俭德辟难"言敛抑仕进之心以避祸难,"德"训"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185-194
<正>应该是整整十年前了,在杭州教工路上那家现早已消失的新民书店门口,为了"动员"童世骏教授把他的老师居纳尔·希尔贝克(GunnarSkirbekk)教授的文集《时代之思》放到我和一位年长的同事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筹划的一套丛书中,我曾经在短信里"深情告白":"如果减去十岁,我打算到卑尔根求学!"这诚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事实条件句",尽管其"命题态度"乃是无比真诚的!认真说起来,我与挪威哲学的"因缘"还可以追溯得更远,当《跨越边界的哲学》中译初版于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6,(3)
正老子的《道德经》言:"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关于"大音希声",魏晋玄学家王弼注释道:"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关于"大象无形",王弼注释道:"有形则有分","故象而形者非大象"。我认为王弼的注释是十分正确的,《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即指无声,指音乐中的停顿,指静谧。联系到《道德经》中的另一段话:"埏埴以为器,当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4)
对《哲学研究》2012年第5期发表的姚大志教授的《再论分配正义——答段忠桥教授》一文,主要提出三点不同意见:人们的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观念不是源于"现实的困境",而是源于他们信奉的平等主义观念;人们同意还是不同意一种不平等的分配往往不是只基于对正义的考虑,而且还基于种种其他的考虑;分配正义讲的是给每个人以其应得,但人们对什么是应得往往存在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5)
王念孙每于《读书杂志》《广雅疏证》随文刊正段玉裁《说文注》之疏失,其更出《王氏段注签记》专事补弊救偏,实足弼成于段书。惜王氏立辞过简,意多未尽。兹文考辨其中三事:其一,段氏"鸢""鹇""弋"牵混为一,失之;王氏谓"与专切"之"鸢"本从"戈"作,经传"鸣弋"自非"鸣鸢",得之。然王氏改篆从隶,固不可取。其二,段氏径删《说文》"骘"下"读若郅"三字,王氏云其非,未足具论。今考段氏致误之缘由,殆其未明职、质二部古音相通也。其三,段氏以"幵"声之字皆隶真部,王氏非之,惜言之未详。今验之古韵谐声,知"幵"声字古音分隶元、耕、脂、支诸部。  相似文献   

9.
羞耻心     
《Planning》2019,(5)
<正>"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释义】在个人行为上有做人的标准,知道礼义廉耻,能出使四方,不辜负君主的任命,这个人可以称之为"士"了。【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写作背景】《论语·子路》共30章,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有关政治、教育、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等方面的言论。本句出自《论语·子路》中子贡和孔子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10)
<正>越名教而非自然——读任颐《竹林雅集图》远去的历史带走了过往的记忆,如果不能穿越时光隧道,你将无法看到岁月的真相;反之,还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吗?"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223—262)的主张,也一度成为魏晋时期包括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共同的精神标志、行为状态。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云台山的竹林之下,纵意所如,优游遐栖,世谓"竹林七贤"。然而,在当今说起"竹林七贤",看到他们反差那么强烈的命运遭遇,对其中所谓的"贤者"还会认同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