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19)
从语言的形式系统层面来研究源语文本,对于再现译本的美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荷塘月色》众多英译本中选取了朱纯深和王椒升的译作,从语言的形式系统层面出发,对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就两篇译文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上的翻译处理方式及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1):207-208
散文非常注重美感的传递。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和刘士聪英译夏衍散文《野草》各有特色,均被称为佳作。本文将在美学视角下,结合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从语音与词汇、句式和意境与情感层面浅析《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审美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2):98-99
本文以《我坐了木船》张培基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从内容、风格、流畅性三个层面,分析张培基散文翻译是否符合泰特勒对"优秀翻译"的定义,期望对散文翻译实践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2)
论及散文翻译的文章多从文体学审美再现和风格传递两个方面讨论散文翻译的得失优略。因而,多数文章涉及散文的形式美、内容美与意境美,以及这些美的要素在遣词造句中的体现,亦或在更高层次上---篇章中的体现。本文拟从叙事学视角探讨散文《项脊轩志》的英译。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7):252-253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读者的地位尤为重要。本文以茅盾《白杨礼赞》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主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译者在散文英译中应考虑读者的审美接受预设,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满足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作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考虑读者对英译散文的接受力,关注散文的原文精神的翻译和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2)
翻译是一种审美过程,译者通过对原文的再现使目标读者能够获得同样的审美体验,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本文试图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比较朱纯深和张培基对朱自清散文《匆匆》的英译,从而探究如何灵活运用翻译的方法,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系统价值论形式美学的学术视野,提出"形式系统的四种哲学存在"及其"形式审美循环与秩序探索递进"的形式审美嬗变规律。进而具体探讨建筑设计"基于外在形式审美嬗变的复杂性教学转型"、"基于内在秩序审美嬗变的跨学科教学转型"。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4)
本文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篇层面,探讨朱纯深英译本《荷塘月色》对原文意境和风格的再现。原文形散而神聚,朱纯深译本的翻译很好的再现了原文在语言和审美的风格,传达了原文以乐景写哀情、朦胧美、韵律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9)
《白杨礼赞》是散文中的经典,而张培基先生翻译的译文也被认为是一篇佳作,原文及译文都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从文化层面及文本层面分别对原作及译作进行了对比研究,继而对该散文不同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其译文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内容上都完美的再现了原文。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2):80-86
散文英译起步很早,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民族间思维方式的不同,现代散文的英译和研究还不成熟,仍需做更多的探索。冰心是中国当代不可多得的散文作家,《笑》是她的经典作品之一。张培基对它的翻译也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肯定,成为英译文中的典范。以它为例,从英汉语篇对比的角度分析显示英汉散文在形合意合,话题凸显、主语凸显和重复、均衡、比喻这三种修辞审美角度的区别。针对这些区别,英译时可采取省略与增补,重复与替换,转化与重构,结构与意义的重现等翻译技巧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